从舞台实践中来,到舞台实践中去
初夏时节、绿荫伏浪,雨过初晴、娟净清畅。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民族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际,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工作会议隆重召开。院党政领导班子、中层干部、教研室主任、重要项目负责人以及教师代表等出席,院党委书记徐旭、院长廖昌永分别发表讲话和致辞,党委常委、副院长冯磊主持会议。
廖昌永在外参加重大演出活动,他通过视频发来热情洋溢的致辞。廖昌永指出,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新世纪以来,学院正式成立科研处,承担学科建设和科研的组织管理工作,实行了一系列科研体制改革,由此在全国率先开拓出一条科研体制建设发展的新路,极大促进了学科建设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廖昌永就“十四五”以及今后的科研工作提出以下四点希望。
第一,学院科研工作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以及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等一系列要求,以坚持正确方向、服务实践需求、激发创新活力、弘扬优良学风为基本原则,立足传统优势学科,强化基础学科,创新发展前沿交叉学科。
第二,通过健全科研机构体系、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创新科研范式和方法、改革科研评价,进一步完善以音乐艺术为核心的特色科研体系,创新音乐学院科研模式,建立艺术科研的标准。
第三,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增强教师们做好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细、做实、做好教师聘期考核工作,尊重信任、关心爱护科研人员,提升科研人员获得感,让从事科研工作的老师们能够安心地坐在“冷板凳”上做好研究工作、出好科研成果。
第四,研究选题和成果要紧紧围绕新时代教育发展需要,构建中国音乐艺术的“三大体系”。提高科研成果服务决策的能力,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推动解决实践问题,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增强科研成果转化意识,引导鼓励开展政策咨询类、舆论引导类、实践应用类研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决策、制度和舆论。
随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研究院揭牌仪式举行。院党委组织部部长郭恺宣读院党委常委会的决议。院领导为研究院揭牌。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拥有四十余年历史的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冯磊介绍了院党委决定成立音乐艺术研究院的初衷和目的。他讲到,研究院的岗位设置与学校现有的三个一级学科相匹配,按照学科专业进行布局,招聘一定数量的副高级及以上专职研究人员,形成规模性科研力量。
在“十四五”期间,研究院将重点支撑我院强势学科音乐与舞蹈学的建设与发展;同时进一步挖掘艺术学理论学科内涵与上音学科特色;积极与作曲系、音乐学系、音乐教育系、艺术管理系等单位构建学术联动机制,整合该学科各研究方向与科研力量;还要以音乐人工智能、声学研究、多媒体艺术研究等研究项目、实验室建设为抓手,支撑戏剧与影视学科及其他交叉学科发展。
他指出,我院作为全国率先建立岗位聘期考核的艺术类院校,积极实践和探索了教师分类管理的多元化人才发展新思路。将来,专职研究员岗位与专职教师岗位还要实现互通与互补,实施动态管理。
科研处负责人伍维曦报告了我院“十三五”科研工作情况及“十四五”期间科研工作构想。“十三五”期间,我院科研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在国家级重大项目的申请立项方面成绩显著。作为应用研究型的专科院校,上海音乐学院未来的科研管理工作应着眼于“有特色的科研”和“有组织的科研”。即“从舞台实践中来,到舞台实践中去”,在创作与表演的缝隙中寻觅理论增长点,将立足于当下实践的艺术经验学理化、体系化。紧密围绕学院艺术实践开展研究工作,做音乐家和音乐学家们的科研;同时促成我院的不同专业行当的协作,围绕共同感兴趣的对象,进行联合攻关,使艺术作品和学术作品的生产一条龙化。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十四五”的科研工作,重在守成持重,需练好内功、建章立制、稳中求变,为未来的长期发展奠定体制保障。必须树立政治意识、养成文化自觉,积极使上海音乐学院的学术生态融入具有中国当代特色的音乐知识与理论体系;努力建设科研服务网络平台,通过平台实现对所有科研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注重各项制度的可操作性,建立具有我院自身特色并符合长远发展需要的纵向项目管理体制;摸索符合新时代教育精神的科研项目及人才评估评价标准,通过“科研积分制”加强对科研人员的聘期管理,建立科研诚信及信誉体系,切实做到“科研育人”;在各类项目的孵化培育过程中,积极尝试“有特色的科研”和“有组织的科研”,努力培育舞台实践与学术研究的综合团队及双栖人才;积极探索在音乐专业院校建设具有“新文科”特色的重要科研项目,促进音乐艺术与未来科技的交融,着重发展具有严谨学理基础、重大学术潜力和广阔社会及市场前景的交叉学科,以实验室为平台,打造“产学研演”一体化的学科与学术团队。
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赵维平、李诗原、周湘林、沈叶、李磊等五位教师代表发言,交流了他们及各自的团队在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执行过程中的经验体会,以及艺术科创道路上的感悟。老中青三代上音人畅谈他们学术和艺术道路上的甘苦、抒发对学校的深情,并展望了对未来的期许,迎来全场多次热烈鼓掌。
科研处副处长孙剑回顾了二十年来上音科研管理工作的今昔变化、梳理了现存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介绍了科研工作管理流程,并以今年刚刚获批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由我院副院长刘英教授为首席专家的《中国少数民族器乐艺术研究》为例,从酝酿、选题到组织申报的全过程做了说明,还代表科研处全体同志向教职工们发出“欢迎常来”的诚挚邀请。
科研处秘书陈黛莹介绍了科研创新服务平台的具体操作方式,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各系部和全体教职工,方便科研工作顺利、高效、持续开展。
下午,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分组就科研工作进行了充分而深入的讨论。在之后的大会交流环节,刘照陆、刘红、王丹丹、史明阳分别代表各组做了汇报,反响十分热烈。
徐旭发表总结讲话。他就艺术院校为何需要科研、音乐院校做什么样的科研、当下如何开展音乐学院的科研工作这三个问题阐发了几点思考:
第一,科学研究是新时代赋予高校五大职能之一。高校具有从事探索性、创造性科学研究活动所必备的知识和人才优势,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科研领域简政放权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全面增强了高校科研创新活力,提升了创新绩效,增加科研成果供给,有效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校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高校教师只有始终让自己保持在学术前沿,学习研究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始终垂范追求真理、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无私奉献的学术精神,才能不断地传授给学生们新的知识。
第二,音乐院校具有自己的学科规律和特殊范式。我们一方面要强调其特殊性,同时也必然地认识到她作为一所高校的而具有的一般性。在上音现有的学科体系中,理论学科要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真问题”“实问题”,着力于解决国家和区域音乐教育、文化演艺事业“卡脖子”问题。创作和表演作为我们的主体特色,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好文艺“武器”,举旗帜、聚民心,把艺术创作表演的创新精神发扬到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去。总的来说,音乐学院的科研要“从舞台实践中来,到舞台实践中去”,立足于实践的艺术经验学理化、体系化,做音乐家和音乐学家们“有特色的科研”,共同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音乐艺术“三大体系”建设。
第三,要完善我们的科研机制,进一步探索在重大科研项目平台、专业性的学术组织中建立党支部,使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学科建设深入融合,实现党建工作质量提升全覆盖。随着科研创新向纵向进深,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能够以单枪匹马、单打独斗完成的研究工作已经越来越少。我们亟需建立能促成我院的不同专业协同作业、联合攻关,学术成果一条龙化生产的“有组织的科研”新模式,个人的学术兴趣和理想追求要与国家需要、学校战略发展紧密地贴合在一起,以此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第四,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优化研究团队人员结构。在新成立的音乐艺术研究院中设置专职研究岗位来加强学校的科研力量、支撑三个一级学科发展。落实教师分类聘期考核,让每个上音人都发挥出最大的能动性。另外,在“有组织的科研”新模式下,希望各个学科带头人以及所领衔的研究团队要精诚之至、通力合作,做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成果共享、绩效共享、按劳分配。
徐旭说,还有六年时间,上音将迎来百年华诞。立志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初心使命,坚守前辈先贤为我们确立的办学宗旨,同心同力,埋头苦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在服务上海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建设中,彰显上音的担当和作为。”
供稿:科研处
设计:leisurelyzs
编辑:彭畅
小音征稿啦
下一个登上
官微、官博、官方B站、官方抖音的
可能就是你!
快来投稿吧~
征稿类型
人物|身边的优秀师生榜样或校友故事
图片|记录上音两校区的摄影设计
视频|师生才艺展示及编曲创作
创意| 适合新媒体传播的作品
投稿方式
发邮件:shcmxcb@shcmusic.edu.cn
标题:投稿-类型-姓名-年级-学院
投稿要求
作品确为作者本人原创成果
小音家族
赞与在看,两个都点才是真爱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