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柯旭
柯旭,中共党员,商务外语学院朝鲜语172班团支书,201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商务外语学院学生会宣传部部长。在校期间获得校综合奖学金、校优秀团干部、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三好学生、校阳光体育之星等荣誉。
|||
屠呦呦是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奖者,也是历史上第12位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女性。她为青蒿素治疗人类疟疾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得到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大力推广,挽救了全球范围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这也成为中医药创新传承并走向世界最辉煌的范例。
图为屠呦呦提取青蒿素实验照
1930年,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她从小深受父亲的影响,常常去翻阅父亲书房里中医药书籍的有趣插图。1946年,16岁的屠呦呦染上肺结核,经过2年多中医治疗与调理,屠呦呦的病情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
而这段经历,促使她对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1年,她顺利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到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工作的第一天,她兴致勃勃地在日记本上写下:“我的梦想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它的好处。”
1969年,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疾药研究任务。任科技组组长的屠呦呦,带领课题组成员,调查了几千种中草药制剂,研究了几百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经研究和筛选,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用于小白鼠身上的抗疟疾检测,进展不顺,经历了190次失败。
图为屠呦呦领取诺贝尔奖现场
屠呦呦一筹莫展之时,翻阅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之,尽服之”,突生灵感,终于在1971年第191次试验中成功获得青蒿疟疾提取物。后来,经持续研究,将重要青蒿抗疟成分定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随着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这句话迅速为全世界所知。小草“青蒿”改变了世界舆论,也奠定了中医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
对屠呦呦而言,40多年前的研究发现直到今天才获得诺贝尔奖,或许是姗姗来迟。而对一项科学发现来说,40多年来人们所目睹的其对于人类巨大的贡献,恰恰更证明了这项科学成果的意义非同寻常,因而对屠呦呦本人和她的科研伙伴们来说,并不嫌迟。
(节选自《中国精神》)
END
统筹策划 |党委组织部、学生党建工作室
材料来源|商务外语学院
图片来源|网络等(侵删)
图文编辑|艾柳杉
责编|李坦楼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