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宵夜是火热夏季的标配,小龙虾作为颇有名气的网红宵夜食品,关于它的传言也不少。比如,小龙虾是腐食生物,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地方,吃它等于吃重金属;吃多了小龙虾,会得横纹肌溶解征;小龙虾属于发物,有些体质的人吃健康不适合……这些说法到底是真是假呢?
小龙虾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是爬行、游泳、弹跳的好手。在乡野间的水沟、洞穴、池塘边等污染比较重的水域经常看见它们的身影,让人误解吃小龙虾等于吃重金属和寄生虫。
餐馆中来源于正规渠道的小龙虾,一般无食用风险。对于喜欢自己钓虾的人来说,一定要挑好钓虾的环境,不要随便找个臭水沟。
路边流动摊贩的虾因进货渠道和卫生环境等条件得不到保证,不建议食用。小龙虾烹制前,注意需清洗干净,可用清水浸泡,用刷子反复刷洗。
活蹦乱跳的才是好虾
自己烹饪小龙虾时,不要购买已经不会动、死了的小龙虾,越是活蹦乱跳的小龙虾越好。
濒死的小龙虾体内易生成组胺,这是一种有毒物质。当摄入组胺数量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发生组胺中毒。轻者恶心腹泻,重者呼吸急迫、血压下降。小龙虾也要现做现吃,做多了可以呼朋唤友一起享用美食,尽量别食用隔夜虾。
去虾头后,食用更安全
有人吃小龙虾时,觉得虾头滋味鲜美,尤其是成熟期虾黄的头部。不少人表示有虾黄的虾和没虾黄的完全是两种味道。但也有人担心,虾的主要内脏器官(虾脑、心脏、性腺、消化腺、胃以及触角腺)都集中在头部,重金属、细菌、寄生虫首当其冲。
实际上,市售正规养殖的小龙虾,其重金属含量都在安全范围内,不必担心。而那些可能存在的微生物,需要高温充分地烧熟、煮透,把微生物杀死。
值得注意的是,重金属对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老人影响比较大,剔除虾头、去除虾线的虾尾是更好、更健康的选择。
担心横纹肌溶解?别过量即可
每年夏季都会有因过量食用小龙虾而被救护车拉到医院的人,被诊断为横纹肌溶解征。表现为吃完小龙虾后肌肉酸痛、全身乏力、胸闷心慌、尿液颜色呈酱油色。
横纹肌溶解的病因较为复杂,过量运动也是其常见病因之一。目前,对于吃小龙虾引起的横纹肌溶解征,有种说法是“洗虾粉”(主要成分为焦亚硫酸钠、柠檬酸、草酸)可能是导致横纹肌溶解的主要因素。但也有资料表明,二者之间没有必然明确的关联性。
另有报道,食用大闸蟹、淡水鱼、海鲜过量同样会引起横纹肌溶解征。因此,无论小龙虾是否用洗虾粉清洗过,食用小龙虾等水产品一定要清洗干净,并彻底做熟煮透。
小龙虾因个头小,食用时可以消磨时间,不知不觉就会越吃越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周可以食用280~525克水产品,平均每天摄入量40~75克,因此小龙虾一次食用量不宜超过500克。同时需相应减少其他水产品的摄入量,不应食用过量,减少引发意外的可能性,也防止吃伤、吃腻。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
敏感体质人群慎食小龙虾
小龙虾肉质“弹牙”,配合酱料,吃起来十分爽口。虾肉高蛋白、低脂肪,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矿物质及维生素E、尼克酸、虾青素等成分,营养物质丰富。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小龙虾,体质容易过敏,如患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过敏性哮喘的人应慎食。平时表现为容易长痘、口苦、口干、口臭、小便赤短、大便黏滞的湿热体质的人群宜少食用麻辣、椒盐、十三香等重口味的小龙虾,避免加重湿热的症状。
吃小龙虾时,容易在无形中增加酒精、碳酸饮料的摄入,油多、盐多、糖多、酒精多,健康危害也多多。所以,还是建议小龙虾“省”着点吃,偶尔吃。
本文选自《中医健康养生》
2020年第7期P34-36
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管营养师 杨琳
(当归 栀子 连翘)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