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让广大青年观众在重温红色经典电影的同时,了解我们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学习优秀共产党员为中华民族谋独立、谋幸福而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和高尚品格,从而树立复兴中华的伟大理想,特举办百部红色经典电影推介活动。
本期向大家介绍反映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兴国大业的一部经典影片——《草原上的人们》。
草原上的人们
导演:徐韬编剧:海默、玛拉沁夫、达木林
主演:叶贺、恩和森、树海、朝鲁、安琪
片长:92分钟
上映时间:1953年
获奖情况:1956年度中国文化部优秀故事片三等奖;1994年全国首届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纪念奖
剧情简介
50年代初期,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为将草原建设得更加美好而辛勤劳动着。女共青团员、互助组长萨仁格娃,曾连续两年获得劳动模范称号。她与另一个互助组长、打猎能手桑布真诚相爱。当草原上的广大牧民忙着发展生产的时候,暗藏的特务宝鲁企图挑动萨仁格娃的父亲白依热退出互助组,以达到拆散互助组的目的,遭到斥责。在一次暴风雪中,宝鲁割断牲畜栏杆的绳子,打开马圈和羊圈,放跑了牲畜。萨仁格娃为救牲畜骑着马从崖上摔了下来,幸亏桑布赶来相救。由于牧民们团结一致,将放出的牲畜都及时赶回,未能给互助组造成很大的损失。风暴季节已过,在萨仁格娃为受伤的牲畜防疫注射时,宝鲁乘人不备,把毒药投进井里,毒死了萨仁格娃小组里的二十多只羊,并妄图以羊群中毒的事情嫁祸于萨仁格娃。萨仁格娃为互助组失去那么多羊而伤心,情绪有些波动。她在区长阿木古郎的教育和帮助下,认识到不能只想个人的荣誉,要为大家着想,为内蒙古大草原和祖国的建设着想。不久,宝鲁在特务吕绶卿的指使下,想趁那达慕大会开幕时,放火破坏草原的建设。
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开幕了。会上有各种活动:物资交易、评选模范、赛马、射箭等,热闹非凡。在评选模范的会上,有人对萨仁格娃领导的互助组死羊之事,表示不满。萨仁格娃认为组里羊死了,自己是有责任的,一定要把这件事搞清楚。会后,萨仁格娃牵着马在河边溜达时,看到宝鲁鬼鬼祟祟的,身上还带着枪,便奋不顾身地骑马追去。她赶到山坡,已看不见宝鲁的踪影,却发现牧场燃起了大火。萨仁格娃断定这火是宝鲁放的,就拍马冲过浓烟烈火去抓宝鲁。这时,盟长亲自带领群众救火,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就把火扑灭了。在萨仁格娃、桑布的帮助下,公安人员将宝鲁、吕绶卿等一小撮潜伏特务一网打尽。当大家知道萨仁格娃小组的死羊是特务投毒所致时,对于勇敢的萨仁格娃更加敬佩。在庆功会上,盟长称赞萨仁格娃不仅是劳动上的模范,而且在防风暴、防火灾、与特务作斗争上,也表现出奋不顾身的勇敢,为草原上的人们立了一大功。
影片评价
当我们回顾内蒙古电影的历史, 会产生很多感慨和感动。那些让我们记忆很深的影片, 虽然过去了许多年, 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例如《内蒙人民胜利》、《草原上的人们》、《草原晨曲》、《鄂尔多斯风暴》等等。这些作品用电影这种独特的语言, 与各民族对话交流, 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 对增进和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感情, 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并且以一种独特的艳丽色彩丰富了中国的银幕, 成为中国电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内蒙古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萨仁托娅评)
推介语
“十五的月亮升上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呦嗬……”一首动人的《敖包相会》不仅描绘了草原夜空的辽阔、明朗,同时也诉说着人世间美好的爱情故事。敖包相会是《草原上的人们》中男女主人公战胜敌人后相会的一个情节,也是插曲《敖包相会》男女对唱的镜头。1953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在全国上映,《敖包相会》也随之飘向大江南北。在《草原上的人们》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之间的阶级矛盾。影片非常巧妙地把民族关系放在了一个国家进入建设时期的时代背景中,至于内蒙人民是怎么样被解放的,怎样通过艰苦的斗争达到民族团结的?这些都没有正面说明,但我们却能从电影中内蒙人民对国家互助合作建设计划的支持和作品中反面人物的阶级性身份判定这部影片反映了民族团结的主题。在影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深入人心的。当萨仁高娃抓住反革命分子宝鲁后,在表彰会上她激动地说:“党教育我们,要有集体精神,要有祖国意识……毛主席给我们好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共产党毛主席。”这既是萨仁高娃的心声,也是整个少数民族民众的心声。
END
图文来源|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版面设计|石绍慧贺淑琪
责编|赵璇
编审|崔爱民 杨超
聊
职
新
媒
体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