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树宽,1965年生人,农工民主党党员,1988年7月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医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聊城卫生学校中医门诊部、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校医院,从事中医教学和临床工作。现为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中医学教授,校医院院长、主任医师。三十多年来,忠实地履行了人民教师这一神圣职责,忠实地履行了白衣天使这一光荣使命。
一、责任与使命
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的责任是学习知识,学会做人。医生的责任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作为学生的老师,尤其是作为医学生的老师,他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使命更神圣。
他常说,学有所成,源于教有所成,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教不好学生,从小处说,是误人子弟,从大处说,是误国误民。因此,从走向讲台的那一刻,他就立志:一定要讲担当,有作为,不负韶华,不负青春,不负党的重托,不负人民的厚望。
但是,中医课程内容比较抽象隐晦、枯燥乏味,不像西医内容形象直观、饶有趣味,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为了让学生愿意学,积极学,他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为什么电影故事那么引人入胜?为什么相声小品那么喜闻乐见?这就是讲课的艺术性问题,正如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说的那样:“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枯燥的叙述。”于是他除了认真传播知识以外,更在艺术性上狠下了一番功夫,如怎样上好第一堂课?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怎样让学生听得入神入迷?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他的不断努力,加之领导和同行的帮助、指导,他苦练教学教法,从语言入手,从表情入手,从动作入手,合理布局,精心设计,集科学性、先进性、艺术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创造性地提出了“情景—趣味”和“角色转变”教学法,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同行老师的好评。好几届他教过的西医医士班的学生,由于迷恋上中医课程,在浓烈的兴趣驱使下,纷纷参加了山东省中医自学考试,结果通过率竟然达到了100℅。还有不少的同学,在他的带动、支持、鼓励和帮助下,相继考上了中医大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现在已经成为临床和教学一线的专家、教授。
他注重教书,更注重育人。他说,智育不好会出次品,体育不好会出废品,而德育不好则会出危险品。当今社会,电脑手机,诱惑多多,险象环生,所以他忧心忡忡,唯恐教育不到位,轻则影响学生前程,重则影响他人、危害社会。所以几乎每堂课他都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开展“假如你是老师”、“假如你是家长”、“假如你是病人”为主题的课堂讨论,耳提面命,苦口婆心,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学会感恩,学会尊重。
他教过的一个学生,为了不给家里要生活费,坚持在学校食堂打工,并在微信圈里发文感恩自己的父母。他受感动之余,便问其缘由,答曰:自己的父母都是农民,五十多岁了,种地收入不高,只得依靠打工供养她和弟弟上学,很不容易,她不仅不忍心再向父母要生活费,而且还要好好学习,争取毕业后找个好工作,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知道感恩,学会感恩,这就是进步,这就是成长,这正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为了让残疾孩子学会自立、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他在业余时间,还免费培养了十几个残疾孩子学习中医,让那些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的残疾孩子重新树立了信心,重新燃起了学习本领、立志成才的生命之火。经过他的耐心指导,这些孩子都学有所成,不但不再是社会的负担,反而能养家糊口,服务社会,甚至成了当地的名医。
二、医术与仁心
在病人眼里,医生是天使,医生是希望,医生是病人在绝望中唯一能抓住的那一根救命稻草。医生的职业是崇高的、神圣的、伟大的。自从踏入中医学院的大门,他就十分虔诚地进行了医学生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志愿献身医学,恪守医德,精益求精。救死扶伤,不辞艰辛。
但是,医术要达到精湛的程度,绝非一日之功,尤其是中医这个行业更是如此,所谓年轻戏子老郎中,板凳要坐十年冷。
刚开始坐诊时,病人很少,但时间充裕,于是他就看医学专业书,学习别人的临床经验。虽然工资不高,但是他省吃俭用,订阅了全国各地的中医杂志二十多份,购买医学相关书籍一千多部,努力看书学习,汲取别人的临床经验。积极参加国内各种医学经验交流会,经常出去进修学习,遍访省内外名老中医学习取经。他亲自到药房去识药、抓药、煎药、尝药,因为中医不同于西医,只懂医不识药的中医只能算半个中医。为了提高临床水平,他坚持写临床笔记,跟踪观察病人,详细询问病情。每个经手治疗的病人,怎么好的,怎么不好的。他没治好,别人怎么治好的,问题出在哪里,如何改进等,一一详细记录在案。干中学,学中干,时时处处,多观察,多学习,多总结,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从教训中成长,从经验中提高,在成长中壮大。摸爬滚打三十年,收获颇多,成绩斐然。治好了大量的疑难病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他治好的病人里边,有昏迷30多天的脑出血病例;有肝硬化腹水的病例;有肾功衰竭的危重病例;有心功能衰竭,死里逃生的濒临死亡的患者;有结婚十几年,不能怀孕的病例;有习惯性流产的患者;有脉管炎严重到需要截肢的患者;有痛苦多年久治无效的银屑病患者等等。经过他的治疗,都获得痊愈,恢复了健康。
因为他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善于开经方、小方,既能治病,又少花钱,所以深受聊城周边以及省内外广大患者的好评。
医术的精湛还需要配上高尚的医德才能成为名医。
他常说,病人身体上的病变,药物可以治疗,但是精神上的痛苦,光靠药物是解决不了的,需要温暖,需要关爱,需要同情,需要安抚。温暖来自柔和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微笑的表情、轻柔的动作,医生要进入“角色”,痛苦和欢乐与病人完全“合拍”。经常听病人对他说:“还没吃你的药,我的病就已经好了一大半了。”还有的时候,病人大老远地跑来告诉他:“我不是来吃药的,就是想听你说说话,给我一个安慰,我的病也就好了”。这就是语言的作用,有时语言的作用是大于药物的。所以西方医学之父西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两样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药疗),二是语言(话疗)。他经常说,有些疾病是由于情志内伤造成的,光用药物是无济于事的,需要话疗才能解决问题。即便是器质性疾病,手术、药物治疗的同时,再加上话疗,也会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缩短治疗的时间,解除病人的痛苦。
他常常教育他的学生,不仅仅要学技术,还要学习技术之外的“话疗”技能。当今社会,医患关系这么紧张,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如果医生都能够做到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关心病人的痛苦如同己受,及时给予病人以必要的精神安慰和关怀体贴,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及时配合使用温暖的语言进行“话疗”,及时跟病人进行沟通,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医患关系必将大大得到改善,那些医疗纠纷甚至“医闹”,也就可以避免了。
他从医三十余年来,始终如一地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既注重医疗技术的精益求精,更注意服务态度的和蔼可亲,诊治病人数万例,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医疗纠纷,深受医界同行的广泛赞誉。
三、鲜花与荣誉
医林教坛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一路辛苦一路欢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他在圆满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善于总结,注重科研,这些年来,编写医学专著4部,公开发表中医专业学术论文70余篇,分别被刊登在省和国家级的核心医学期刊上。主持完成的三项科研成果《保肾消白散治疗肾性蛋白尿的临床研究》、《保肾止血散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研究》和《增效活化散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均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并荣获聊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鉴于他在临床、教学、科研等领域的突出贡献,《天南地北阳谷人》一书、聊城市广播电台、聊城日报社“拔尖人才群英谱”栏目分别对他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自95起连续6年均被评为聊城卫校医学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和科技先进,1996年3月被评为聊城卫校首届教学能手,1996年12月被评为聊城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997年5月被评为聊城市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1997年12月被评为聊城卫校先进工作者,1999年4月被评为山东省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1999年8月被评为聊城市优秀教学能手,2000年4月和2007年9月分别被选拔为聊城市第四、第五届医学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3年度被评为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8月被评为聊城市优秀中青年中医药人才,2008年12月被选拔为聊城市中医药学会理事, 2013年度被评为聊城市农工民主党聊城市优秀党员,2013年12月被评为农工党山东省委“健康山东----医药卫生关爱行动”先进个人,2010年至2020年连续10年均被被评为中国农工民主党聊城市社会服务先进个人,2016年1月被推选为山东中医药学会第一届中医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中医全科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二届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2018年8月被聊城市疾控中心评为结核病防控先进个人,2018年11月被评为山东省学校抗痨专业委员会委员,2021年6月被选为聊城市艾滋病防治协会理事,2018年至2020年连续3年被评为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先进个人。
教坛耕耘不歇步,育得桃李满天下。
医林纵横三十载,仁心妙术传佳话。
朱树宽教授,而今虽已是临近花甲之年,但是他仍然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奋斗在教学、临床第一线,为了中医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解除更多患者的病痛,继续发光发热,书写人生更加美丽的画卷。
图文来源|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版面设计|徐政翔
责编|赵璇
编审|崔爱民 杨超
聊
职
新
媒
体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