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华·百家】入得校园赏麦冬

关注

今秋新学期开学,适逢连续几日的秋雨。秋雨洗礼秋风凉,细雨朦胧中,连济南也颇赛烟雨江南了。校园里,贴近地面的绿植,最入眼的,是经受雨水洗礼的麦冬,正挺立着它们的花穗,营造出欢迎新同学的喜庆气氛。麦冬的花苞,呈高雅的淡紫色,它们一穗穗从地面的丝丝绿叶中挺立而出,令人赏心悦目。 麦冬与美景有关。它有个名字叫“沿阶草”。 麦冬是一种美观耐看的观赏植物。作为一种丛生的草本植物,它的叶如韭而更细长,生性柔韧,不易碎断。叶片的颜色墨绿润泽,冬季不凋,有兰叶的秀劲,而无需娇养以显贵。花季时它开出一串串穗状的淡紫色小花,开放得低调而优雅。因为细小,它那六瓣小花常常被人忽视。但它自己并不在意外界是否关注,花期过后,又兀自结出一小串圆球形的浆果,随着成熟从深绿色又呈蓝黑色。

艺考

具有如此美观的特性,传统习俗多用它装点庭前阶下,故令它得名“沿阶草”。你把它稀疏地点缀在小景旁,它就那么潇洒自如地存在,不萎缩,不徒长,坚守一方静土。 麦冬与文人有关。它有个名字叫“书带草”,又叫“郑公草”。 东汉末年,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出了一位经学大师——郑玄(公元127-200年),字康成。他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后世称其所开创的经学学派为“郑学”,亦有“通学”之称。《三国演义》第一回写到,刘备“尝师事郑玄、卢植”,正是说刘备的谋略、智慧学有根柢,高徒得从高师所出。 东汉晚期,时局混乱,民不聊生,发生了黄巾军起义的农民战争。郑玄为避乱到了胶东的不其山(又名铁旗山,在青岛崂山西北部),开设书院讲学。郑玄学问大,书籍多,据说他常常在书院附近采一种细长而柔韧的草叶,来捆绑书籍。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种草叫成了“书带草”,或“郑公草”。书带草有如此渊源,令后世各个朝代的文人雅士都对它别有情思。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1693-1765年),人誉其“诗书画三绝”,在他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更将书带草雅句题写在扇面上:“山东锁院自清凉,湖水湖云入槛长。剪取吾家书带草,为君结束锦诗囊。”明末清初的李渔(1611-1680年),浙江金华籍,出生于南直隶雉皋(今江苏如皋),他的代表作《闲情偶寄》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且被奉为传统养生学的经典。身处江南之地的李渔竟然没有见到过这种高雅的植物,让他在《闲情偶寄》里不无遗憾地说:“书带草其名极佳,苦不得见”。 麦冬与药用有关。如果复活它的古代繁体的名字,中医中药专业的学子可不能说不认识噢,至少要能够识读。 麦冬的三字全名叫麦门冬,古称“麦虋冬”。虋(mén,音门),古亦作“穈”,字的构成中有“艹”或“禾”,显然是草本植物。《尔雅·释草》中解释为“虋,赤苗。”在古代,“虋冬”原常用来称呼一些越冬植物的苗叶,其中多指赤苗。后渐渐地用来泛指一般的越冬苗叶。陶弘景曾经解释过这名称来源:“根似穬麦,故谓之麦门冬。”穬麦是大麦的一种,因与其须根、苗叶形态近似,所以麦门冬的名称中沾了个“麦”字。麦门冬列在《本草纲目》草部,李时珍释其名说:“麦须曰虋,此草根似麦而有须,其叶如韭,凌冬不凋,故谓之麦虋冬,及有诸非、忍冬诸名。”

艺考

初见“虋”字,人人都会被它的笔划多而吓到。大道至简,慢慢地在它身上就发生了从俗而同音的简写——门。这一简化其功莫大,人人都认识了,也便于书写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部卷十六“麦门冬”条正是这样解释的:“俗作门冬,便于字也”。明确说明“门冬”为“虋冬”的省写,且是从俗的大众力量。这一下子就简化了两种中药名,它们是麦门冬与天门冬,二者又分别简称麦冬与天冬。从俗的力量是巨大的,从三字名称到二字名称,它们又被简化了一次! 欢迎新同学!进了中医药大学的校门,从此就与中医药文化结了缘。一株小草也是缘,中药之大美正因此向你展开。

来源|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图片|网络

技术|郭晓硕

责编|孙艺真

编审|崔国军

投稿邮箱|sdzyy1958@163.com

爱山中医,点一个“在看”

温馨提示:在浏览“【鹊华·百家】入得校园赏麦冬”的时候,遇到了一点问题, 该内容由用户上传,目前的状态为内容正在审核中。

ai审核.png

对本文进行反馈,可以加快审核进度或“点击这里”前往其他网站查看。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山东本科院校-山东中医药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山东中医药大学-【鹊华·百家】入得校园赏麦冬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