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大与我们朝夕相伴
每一处风景
都是鲁大用自己的方式
写给我们的情话
当用鲁大的告白方式
翻译“我爱你”
快来看看“它们”的心里话
NO.1
镜心湖畔,杨柳轻拂
碧云无渡碧天沉
是湖心
是侬心
一缕轻风吹过
带着荷香
点击图片查看鲁大情话
NO.2
你是否记得我的红色
一如我的赤诚
一如我的热忱
我怀抱着最初的理想
心心念念你的成长
点击图片查看鲁大情话
NO.3
悠悠湖水 碧波微漾
携一卷诗书
于凉亭中漫读
后山总能让人在闹市中
寻到一抹幽静
点击图片查看鲁大情话
NO.4
阵阵书香
一个个埋头苦读的学子
这里见证了你们的成长
在图书馆的每个朝夕
都是你们明媚且灿烂的流金岁月
点击图片查看鲁大情话
NO.5
轻触树干
你听见时光在年轮中流淌的声响
一点一点
从初春流到严冬
师专路的浪漫是酷暑下的阴凉
是斑驳的树影
点击图片查看鲁大情话
NO.6
食堂的爱
质朴且浓烈
清晨的粥
傍晚的各色菜系
从不手抖的食堂阿姨
点击图片查看鲁大情话
NO.7
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漫步树下
裙袂不经意沾了花香
花开花落,幸甚至哉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点击图片查看鲁大情话
NO.8
不仅是一枕安眠
还想给你更多
比如家庭的温暖
比如邻里的欢畅
宿舍的一方小天地
希望成为你在远方真正的“家”
点击图片查看鲁大情话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辛丑年七夕
用鲁大的方式对你表白
记喜欢鲁大已久的你们
党史百年天天读.8月14日
向上滑动阅览
重要论述
1948年8月14日
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起草致各野战军、各军区及各中央局、分局电。电报指出:我们现在向一切兵团及军区的负责同志们提出警告,在战争第三年内,要求你们严格执行及时的和完备的报告制度,将这件事作为一种绝对不允许违反的指令。对于事前请示事后报告的内容,必须是有分析有结论的,而不是空洞无物的;必须是既说优点长处,又说缺点错误,而不是只说优点长处,不说或少说缺点错误的。
1949年8月14日—9月16日
针对美国国务院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的白皮书和艾奇逊与此相关的信件,毛泽东为新华社连续撰写《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五篇评论。在这些评论中,毛泽东揭露了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侵略本质,批评存在于一部分人中间的对于美国帝国主义的幻想,并且对中国近代革命的发生和胜利的原因作了理论上的说明。评论指出:自从一八四〇年英国人侵略中国以来,一切侵略战争,加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侵略和压迫,造成了中国人对于帝国主义的仇恨,迫使中国人的革命精神发扬起来,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积一百零九年的军事的和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流血的和不流血的斗争经验,方才获得今天这样的基本上的成功。在这个反抗运动中,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即在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打了败仗了,抵不住,宣告破产了。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总之是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我们是反对历史唯心论的历史唯物论者。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五篇评论分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党史回眸
1945年8月14日
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形式向公众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4日、20日、23日,蒋介石在依靠美国积极准备内战的同时,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进行谈判。
历史瞬间
1949年8月,兰州解放。图为第一野战军开进兰州市区。
精 彩回 顾
文稿/卢荟 图片/于涵 武昕宇
党史来源/共产党员网
版式/刘敏编辑/徐牟潇洋 武昕宇
鲁东大学全媒体中心
鲁东大学新媒体网络思政工作室
联合出品
和鲁小萱一起
为鲁东大学点亮“赞”和“在看”↓↓↓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