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展现100个山东优秀共产党人的故事
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广播电视台共同出品百集微纪录片
《光耀齐鲁——100个山东优秀共产党人的故事》
昨天18:20山东卫视播出
《潘承洞》
跟着姗姗一起来看看吧
1957年,华罗庚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组织数论研究研讨班,选择哥德巴赫猜想作为讨论的主题。正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的潘承洞参加了研讨班,在这个研讨班里,还有王元和陈景润。
哥德巴赫猜想,被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它深深吸引了潘承洞。
1961 年,潘承洞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山东大学数学系任助教。这一时期,他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执著一如既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就自己的研究心得与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王元竟通信60多次!往往因为一个问题,双方在信上你来我往几个回合。而同一时期,他与未婚妻李淑英仅通了两封信。
1962年,年仅28岁的潘承洞证明了命题(1 + 5),即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成一个素数与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5的奇数之和。这是对当时哥德巴赫猜想研究迈出的一大步,是一个决定性的突破。1963年,潘承洞与王元合作证明了(1 + 4)。这些成果使中国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被国际数学界公认为实现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关键性突破。
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 + 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
1978年1月,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在《人民文学》发表,数亿中国人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知道了科学家们攀登科学高峰的艰辛。
1982年,潘承洞以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取得的卓越成就,与陈景润、王元一起,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在山东大学数学系工作的30多年里,潘承洞先后开设数学分析、高等数学等10多门课程。他讲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提纲挈领,讲透精华。他对教学认真负责,对学生循循善诱,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1978年国家重新开始招收研究生起,他指导培养了14名博士研究生和20多名硕士研究生。
1986年,潘承洞任山东大学校长。他提倡“文理并举,新老并进”,在发展原有重点学科的同时,还积极扶持建设了一批高新技术学科,为优化充实山大的学科布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对于潘承洞校长,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爱惜人才,提倡并实施人才强校战略。1987年,他拍板制定了一项政策,给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优先分配二室一厅住房,为博士青年教师解决了一定的后顾之忧,稳定住了一批人才。1992年底,他又主持推出了“破格教授”的政策,即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晋升教授职称可不占用所在单位名额,由学校统一筛选,激发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1997年12月27日,潘承洞因病在济南逝世,终年63岁。
2013年1月3日,数学家、教育家、山东大学原校长潘承洞铜像揭幕仪式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举行。
作为著名的数学家,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及教材共8部。在国际数论界,人们把他与华罗庚、王元、陈景润并称为中国数论学派的代表人物。
作为杰出的教育家,潘承洞为山东大学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的总体水平,为山东大学今天的学科布局和特色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素材来源|山东卫视
编辑 | 鲁山青
责任编辑|苗立群薛晓萍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