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世纪弦歌不辍,双甲子代续风华
站在迎接百廿校庆的历史节点
让我们一同回望校史上
那些在山大留下印记的名师大家
斯人或已逝,但恰似不灭星辰
映照山大,熠熠生辉
1917年6月14日
一个孩子在山东安丘降生
他就是未来山大历史学科
“八马同槽”之一赵俪生
先生一生光明磊落
未改赤子之心
半世纪弦歌不辍
思维不入常彀
为历史学的夜空添上了新的光亮
教书育人,弦歌不辍
20世纪50年代初,在山东大学文理科教坛上,群星灿烂,人才荟萃。而在文科中,赵俪生先生是突出的一位。才华横溢,文思泉涌,仪表雍容,气质儒雅。自幼浸润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中的先生中西学养深厚,因而讲课娓娓道来。
赵俪生的课堂常常是一开出便博得满堂彩。一方面他充分准备,一再重温,对上课如临大敌,稳操胜券;另一方面,他又善于把历史讲得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他年轻时候热衷文学、投身翻译,又当过多年的教员,课堂便更显生趣。在山东大学听过赵俪生讲课的赵淮青就曾说:“俪生先生讲课的气势和激情,以及他雍容大度的风姿,确实是一门艺术,是难以企及的,应该总结出一本大书。”
先生的课堂不但引人入胜,而且另开生面。解放初期的山大校园,中文系有“四大金刚”、历史系有“八马同槽”。在这样的风气下,1953年,赵俪生和夫人高昭一,一起开出了全国首创的中国农民战争史课程。高昭一晚年在《回首忆当年》中提及,“我俩投入了不少的劳动,浩繁的资料整理、摘录,有影响的历代农民战争的地图绘制,编辑历代农民战争史年表。最重要的是理论的建树,真是不舍昼夜的辛苦。准备不到一年的时间,终于开出了这门前人没有开过的专门史课。”薪火相传,弦歌不辍。赵先生培养出了一批出类拔萃的研究农民战争史的学生,其中以孙祚民、孙达人最为知名。他们两人后来分别成为农民战争史研究中两个学派的代表,使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从无到有,风靡一时,成为一门显学。
其实,完美的课堂背后是赵俪生对于教育、对于学术日复一日的严谨与慎重。他在《篱槿堂自叙》中写道:“我上课是理论派和考据派的折中使用。我教课的特点是,每教一段,先对这一段历史作一个总述,我在备这一段总述的时候,要花很大的工夫,有时候要翻二十四史里的很多东西,把脉络理清楚……既有考据又有理论,学生很喜欢。”据家人讲述,赵俪生在讲课前,都要闭门备课,“如临大敌”。他会对所讲内容进行详细认真的准备,将观点史料以及相关图表都誊抄在一张张纸条上。
著名历史学家王家范亦言:“解放前,中国高等学府历史课讲得最好的是钱穆,解放后,则首推赵俪生。”三尺讲台,一块黑板,半世纪弦歌不辍的赵俪生,如今桃李满天下。
清交素友,比景共波
赵俪生先生自称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并认为“理想主义是一切有仁之心的人的温床”。仁心与理想,是相依相盛的。正是温床的滋润使他仁心柔软,也正是是这个温床使他仁心坚强。正是理想使他常生怜悯,也正是理想让他憧憬期盼。无疑,正是这理想使他即使在逆境中也能看到远方、在困顿中也不颓唐。这是一个特殊时期的师者形象,并因他的理想主义气质而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女儿赵絪曾评价说:“父亲是个达观的书呆子,只要有书读,他就可以暂时忘掉饥饿,无论是夜卧地铺或是放马途中,枕边和手中总是拎一本《国语》或《左传》,以此‘疗饥’。别人耻笑他‘太史公,牛马走’,岂不知这读书的两得,一是疗饥,二是补充精神食粮。父亲这一生在任何境况下不忘读书,只要有书读,怎样都可以。这样,父亲就自然对各种历史场景有着别样的体会和理解。”一个史学家,或许正是在这千载难逢的境地中,加深了对人生的领悟、学术上的反思。
赵俪生以其真性情,在埋头学术之外交友颇多,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同在山大任教的童书业先生,他自己回忆道:“我和童(书业)的交谊,建筑在三件事情上:一、谈学问;二、看京戏;三、品画。”童书业先生最爱谈学问,谈到高兴时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管听的人爱听还是不爱听。赵先生的学生也回忆道:“山东大学历史系有位教授童书业先生,也是史学界的奇才,与俪生先生交谊颇深。而俪生师乃性情中人,说话率真坦荡,有时脾气也不大好,让人下不来台,但童先生不以为忤,仍愿与之交,周内总得造访一两次。他们在一起谈学术、谈京剧、谈绘画,兴趣很浓,不知时之将晚,甚至夜深人静,有时还得赵先生的夫人高昭一先生出面干涉催促:‘童太太恐怕又要着急了。’童先生这才起坐离去。”
赵俪生爱画,很少亲自画,但对绘画有很深的鉴赏能力,绘画知识也很渊博。他一生结交不少画家朋友。在山东大学时,与古典文学教授兼画家黄公渚先生有很深的友谊。此外与著名画家黄胄,以画鸡禽闻名于世的陈大羽,青海著名画家朱乃正、郭世清等亦交往甚密。他的书法艺术也有才气,有那样独特的风格,是很难学得来的。兰州每年都举办书画展,届时省美术学院的教师都要带上学生对赵俪生的书法艺术进行观摩,作一番评说,让大家学习。
“可杀方知是霸才,心高云汉舌风雷,可怜盛世存儒雅,好近班书酒一杯。”山东大学殷焕先教授的这首诗,被誉为最能概括赵俪生的一生。先生从“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中为清华掌旗,到特殊时期不屈于运动打击、人生颠沛,始终不变的是六朝风骨与五四情怀熔铸成的坚定信念与不屈人格。他的文章上承古风,旁接西韵,多用口语,却有渊博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思辨之笔道古今之事,笔下自有一种饱经沧桑的从容不迫,睿智与深刻悠然浸然从纸页透出。
八马同槽,史学巨擘
“一个人但凡有过人的长处,就必有过人的短处。面面俱到的人通常是平庸的人,不会出彩。父亲是一个性情中人,很讨人喜欢,也遭人恨。这种个性的人,偏偏从事了很枯燥的学术,搞史学。所以能把史学搞得比较生动,是他的特点。”赵絪如是评价父亲。
赵俪生于史学并不是科班出身,早年从事文学创作,翻译文学作品,凭他的才气和刻苦,学生时代就受到胡适、傅斯年等前辈的垂爱;当他离校任中学教师时,曾得到叶圣陶、沈雁冰、郑振铎诸位大家的赏识与提携;在史学上崭露头角后,又受到顾颉刚、稽文甫、范文澜、王献唐等史学先驱的青睐,给予很高评价。改革开放初期,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全国史学研讨会,会上,史学巨擘顾颉刚先生曾赞誉赵俪生是“史学界杨小楼”,举座信服。 从1953年起,赵俪生与夫人高昭一联袂从事中国农民战争史的研究,次年就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研究农民战争史的专著。以后又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是农民战争史研究的开拓者。从探索亚细亚生产方式在中国历史上的表现入手,赵俪生对中国土地制度史进行了全面独到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文,在这一领域自成一家。他的《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是该研究领域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在这方面,赵先生的贡献之一,就是站在历史主义的立场用简单、流畅的语言将土地制度私有由浅化到深化缓慢的演进过程勾勒出来。在对土地制度史的分析论述中,他特别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
先生驰骋于史学领域六十余年,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他是自觉地将唯物论与辩证法运用到史学研究中去的少数人之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在新的史学视野与领域中如饥似渴地追求,他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拓荒工程。任何天才背后,都离不开勤奋的底色。先生之成大器,既是上苍对他的恩崇,也是他自己奋不顾身刻苦努力的结果。才情、学问、识见、谈吐在他身上凝成一种魅力,在他周围形成一种学术上的互相切磋升华的氛围。
上世纪五十年代,赵俪生开辟了农民战争史、土地制度史的主流史学领域,对建构中国学术界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此时,杨向奎、童书业、黄云眉、张维华、郑鹤声、王仲荦、赵俪生、陈同燮八位教授甫聚山东大学历史系,即以中国古史分期、中国农民战争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等重大学术话题开端发皇,使得山东大学历史系也留下了“八马同槽”的美谈。因切中时代变迁而引领中国学术潮流,由此形成的“独断之学”与“考索之功”并重的学术家风,奠定了山东大学史学发展之长久格局。
上庠大木,荫绿千秋
文史见长,誉薄海澨
篱槿堂外,声名不坠
寄陇居前,风骨长存
先生已逝,留下的不仅是煌煌巨著
更是“八马同槽”的士林传奇
令后人追怀的学风与品格
图 | 资料
文 |樊简
编辑 | 金敏 胡明霄
责任编辑 |苗立群 薛晓萍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