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元壁破裂!|青工 X 黑陶 = ?

青岛工学院,艺考

青岛工学院

2021-7-18 21:51:20 文/邱翔 图/樊磊

关注

青岛工学院

从黑陶艺术看胶州非遗传承

青岛工学院

1

走进历史走进黑陶

胶州陶器历史悠久,胶州三里河出土的蛋壳陶已有四千年历史。蛋壳黑陶高柄杯于1974年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胶州三里河文化遗址出土,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堪称绝世佳作。

青岛工学院

每一件黑陶作品的形成都十分的艰难,蛋壳陶制作技术非遗传承人刘锦波大师从事蛋壳黑陶制作已经有20年了。

6月30日上午,孔子六艺文化园黑陶艺术馆馆长刘锦波老师受邀来到青岛工学院,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课程。

青岛工学院

2

时代变迁唯陶不变

胶州黑陶传承自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三里河出土了大量的黑陶,其中蛋壳黑陶可以称得上是赫赫有名,器如其名,蛋壳黑陶的最薄处仅有0.1毫米,薄如蛋壳。

漫长的时间过去,从大汶口时期到现在,朝代的的变迁、战争的搅扰,黑陶的制作技艺几近失传,尤其是蛋壳陶,因其制作工序复杂且对火焰的要求高,到刘锦波大师制作出第一件蛋壳陶复原品之前,蛋壳陶技艺处于一种失传状态。

青岛工学院

从选材开始,黑陶制作的每一步,都走得相当不易。制作黑陶选用的泥土是来自于黄河下流河水冲击形成的冲击平原上地下一至两米的细腻土壤。这样的土壤没有砂石,光滑细腻的质感更有利于制作蛋壳陶

刘锦波大师还这样说:“制作黑陶的步骤也很重要。一是拉坯,二是修坯,三是烧制。”

刘老师在现场给我们展示了他的拉坯技术,拉坯时陶坯要厚,防备晒干过程中变形,不能添水太多,这样陶坯变软,浪费陶泥。

青岛工学院

3

感悟非遗魅力

为了制作蛋壳黑陶,原本已经事业有成的刘锦波大师毅然放弃蒸蒸日上的烧制黑陶业务,反而一心沉醉于黑陶的制作。

刘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们讲述自己研究制作蛋壳黑陶的艰难道路,六年的时间追寻一个未知的结果,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让同学们感动。

青岛工学院

青岛工学院

刘老师说:“在原始工艺模具水平下,古人怎么能造出这么精美的东西?我从查资料、去博物馆看实物开始,反复试验,花了六年时间才做出第一件达到出土薄度的黑陶。”

黑陶制作技术是中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一代又一代传承的基础上,黑陶技术想要发扬光大仅仅靠刘锦波大师和他的徒弟们是不够的。

在中国人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中国人,中国人用他们独特的浪漫,又用他们的土壤制作了黑陶,这就是传承。

黑陶虽不似现代产品那般使用方便,但是黑陶以它独特的文化底蕴、以它特有的文化内涵、以它特有的制作工艺、以它来源于大地又回归于大地的优良品质,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瑰宝。

青岛工学院

黑陶就像一个精灵,它仿佛有自己的思想。在水、元素、泥土与火的激烈交融中,它逐渐成长,逐渐获得永生,留给后人美好的身影。

此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青工活动,旨在“传承民族文化,展示非遗魅力”。

拉近了青年大学生与非遗之间的距离,让更多的人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散发的独特魅力,了解非遗,接触非遗,融入非遗,在大家参与的过程中提高社会的非遗保护意识,甚至为未来储备了传承非遗文化的力量,更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青岛工学院

4

坚定信念薪火相传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时代大学生应承担的责任,也是学校始终不渝坚持的方向。

黑陶代表着中国古代最高科技成就,是古代先民们对化学反应的最早应用,黑陶文化里凝结着古代人超越其他文明的智慧,是中国自信高度凝结的表现。

青岛工学院

刘老师技艺精湛,手把手指导学生制作黑陶作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甚至有位同学成功的制作出一个朴素却不失灵气的作品。

非遗传承需要靠年轻人,薪火相传离不开年轻人的力量,课程结束后同学们纷纷与刘老师合影,刘老师鼓励同学们到孔子六艺园参观,更加细致、近距离的观察黑陶。

往期推荐

青岛工学院|生活服务中心人员招聘七七|觉醒年代,觉醒的一代摩尔庄园|和摩尔一起逛青工校园

编辑|刘佳慧

审核|李思成廖卓雅

出品|新媒体工作室

新浪微博:@青岛工学院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山东本科院校-青岛工学院-微高校-院校号-青岛工学院-次元壁破裂!|青工 X 黑陶 = ?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