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仪,中共党员,中国语言文学硕士,2019年入校,现任建筑城规学院辅导员,学生支部书记。工作涉及资困助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术文化活动。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主持一项省级课题,参与一项校级课题。
作为青年辅导员,我们既是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又当做青年之友,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
做青年之友,首先要心怀热爱。辅导员的初心源于时代的召唤,也源自内心的热爱。热爱学生,热爱这份工作,最重要的是对祖国和人民怀有一份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会遇到纷繁复杂的问题,需要时常回叩初心,确认自己的志向和热爱。
回顾百年,前有五四青年挺身而出、奋起抗争,今有“90后”“00后”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在一个个热爱生活的小我背后,是爱国爱民的大志。我们为国家的成就自豪,对祖国的未来满怀憧憬,想要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国家的未来在青年,我们要引导青年从党史学习中深刻认识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感,通过学史坚定信仰,获得人生启发,汲取力量,接续奋斗。
做青年之友,其次要相知相伴。我们同学生一样,都是自己岗位上的青年一代,这天然拉近了我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要充分发挥这种优势,贴近学生、倾听学生,将心比心。教室、宿舍、食堂,班会、活动、谈心谈话,都是与学生交流的好机会。虽然面对的学生多,事情琐碎,但正是在点滴小事的回应和不厌其烦的叮咛中,才有最真实的相处,收获最可贵的友谊。
陪伴是长情的告白,在陪伴中分享喜怒哀乐,走进彼此的心扉,建立情感的联系。在陪伴中,润物无声地让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让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从感性的认可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最终达成思想的凝聚。因为相知,所以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并关注学生遇到的困难、真实的想法;因为相伴,所以能不断地给予关怀和疏导,提供支持和帮助,成为真正的良师益友。
做青年之友,最重要的是同向同行,共同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辅导员也许无法在专业上给予学生指导,但仍可以从自身的工作职责出发,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青年们认识到自己拥有的大好时光,所处正是最好的时代。大学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因此,作为青年之友,我们要做学生治学、处事、为人的示范,引导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作为青年辅导员,我们要成为学生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这既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更是身份职责所在。我们与学生同是高校培养的时代新人,是志同道合的益友、诤友,我们有共同的信仰和追求。共同学好党史大课,明确方向,凝聚力量。
当代青年正经历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参与和见证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未来,我们也必将大有作为,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大业,为国家的发展进步奉献个人力量。
来源:学在建大
山东建筑大学党委宣传部
编辑:刘峻宏
责编:王建华
主编:张之稳
点点分享
点点赞
点点在看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