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百校讲
“两弹一星”精神 永远焕发时代光芒
永怀之歌永远怀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10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团结一心,创造和培育了具有不同时代内涵的中国精神。从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到新时代的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这些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着,又在新时代中不断闪耀着光芒的伟大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们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从胜利走向辉煌。
党史故事百校讲,
今天,一起来听青海师范大学讲述
“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故事。
0
1
在那遥远的地方
时间倒退到50多年前,在青海最负盛名的草原——金银滩上,坚强的人们在这里修筑了一座城——原子城。
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华儿女,在这里开始了他们壮丽人生。他们以板房帐篷为家,以戈壁黄沙为伴,以惊人的革命毅力、百折不饶的精神,谱写了共和国历史上一段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
之后,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中国第一颗氢弹被研制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创造的奇迹。
他们是数以万计的科研工作者,是一群人,一支队伍。郭永怀先生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0
2
人物故事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一个农家,他自幼天资聪慧。17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青岛大学附属中学,成为四乡八里第一个公费中学生。20岁那年,郭永怀考取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后在国内知名教授顾静薇的推荐下,郭永怀到北京大学光学专家饶毓泰教授门下继续深造。顾、饶二位导师的精心锤炼,让郭永怀打下了扎实的物理学专业基础。
0
3
求学深造
1938年夏,中英庚子赔款基金会留学委员会举行了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在3000多名参考者中,力学专业只招一名。考试结果,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5门课超过350分的相同分数同时被录取。1940年8月,经过一番周折,郭永怀一行来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
1941年,郭永怀赴当时国际上著名的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和钱学森一起成为世界气体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弟子,于1945年完成了有关“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解”的出色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
在这里,他遇到了平生的知己钱学森师兄,学习之余,钱学森最乐意干的事情就是开着车,拉着这个颇有几分“书呆子气”的师弟兜风 。
1946年秋,冯·卡门的大弟子威廉·西尔斯教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航空科学部的基础上创办了航空工程研究生院,邀请郭永怀前去任教。
当时,人类虽已实现了飞行的梦想,但飞机的飞行速度并不理想,声障是提高飞机飞行速度的难关。郭永怀和钱学森经过拼搏努力,不久就合作拿出了震惊世界的重要数论论文,首次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概念并得到了实验证实,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后,声名大振的郭永怀被加州理工学院特聘为研究员。不久,他又成为康乃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生院的三个著名攻关课题主持人之一。
在国外的学术科研取得显著成绩的时候,郭永怀面对师兄钱学森的邀请,毅然选择回国,甚至不惜将自己多年来的手稿付之一炬。手稿之火,烧尽了郭永怀回国的荆棘,更燃起了郭永怀报国的激情。
0
4
艰苦创新
他携全家回国后受到了党和政府及科技界的热烈欢迎,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他和家人,中国科学院则安排他和钱学森一起工作,任中国科学院刚组建的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和钱学森、钱伟长一起投身于力学研究所的科技领导工作。
在郭永怀的倡议和积极指导下,中国第一个有关爆炸力学的科学迅速制定出台,从而引导力学走上了与核武器试验相结合的道路。同时,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洞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潜地导弹、地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弹系统的研究试验中,郭永怀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又一次来到青海试验基地,为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开展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0
5
永远逝去
1968年12月4日,在青海实验基地整整呆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他匆匆地从青海基地赶到兰州,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还认真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夜幕降临的时候,郭永怀拖着疲惫的身体登上了赶赴北京的飞机。
5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了平衡,坠毁在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当人们辨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他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那件夹克服已烧焦了大半,身体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郭永怀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夹在他们胸前。
0
6
永怀之歌,永在心中
在他逝世22天后,他一直牵挂的热核导弹引爆成功。
1999年,郭永怀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的科学家。
2018年,国际小行星正式将两颗小行星分别命名为“郭永怀星”和“李佩星”,他们成了照耀和激励我们的星辰,永恒闪耀在星空。
为盛世星辰,伴风沙而行。
英雄的身躯长眠在“两弹一星”的时代,民族的意志却永远向前。在这场伟大事业的奋斗中,革命先烈用智慧、青春和热血,镌刻在中国大地上的“两弹一星”精神,时刻激励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发愤图强。
如今阔步康庄路
从此高歌著锦篇
21世纪的青海师范大学里,“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两弹一星”精神展览馆挂牌成立,“两弹一星”精神师生宣讲团顺利组建,以郭永怀先生为原型的师生原创话剧《永怀之歌》震撼上演,成为了一个个扎根高原传播着红色文化,传承着红色基因的靓丽名片。
伟大的时代铸就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为之奋斗的事业正在大踏步前进,他们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正在变成现实。
新时代的长征路已全面开启,师大人将努力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光荣传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谱写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
“怀瑾佩瑜、爱在天际”
“高山仰止、永远怀念”
斯人已逝,英雄不朽,“两弹一星”精神永存!
@新疆大学
接力棒交给你
请继续讲述党史故事!
-END-
策划:牟昱苍、杨越
视频制作:何宁、仁青措毛、李毓轩、何斌兴、陈雅莉
主讲人:靳东升
配音:李吴亚圣
文字:杨越、寇田清
编版:杨越
特别感谢:校团委、新闻学院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