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丨用“两弹一星”精神架起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青海师范大学,艺考

青海师范大学

2021-6-11 16:49:05 文/刘若熙 图/许静怡

关注

青海师范大学

成立“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建设“两弹一星”展览馆,自编自创红色话剧《永怀之歌》,通过“一院一馆一剧”的红色教育平台,深入挖掘“两弹一星”历史遗存与文化基因。

青海师范大学

最近几年,青海师范大学大力传承与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努力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举措,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方面,摸索出了一条颇有成效的道路。

青海师范大学

时间回到63年前,同样是在青海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热血青年相聚在金银滩草原,在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不仅仅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更是铸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为我们留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青海师范大学

从原子城到师范大学,原子弹、氢弹在这里研究、诞生,“两弹一星”精神在这里传承、弘扬。

5月21日晚,由青海师范大学师生自编自演的话剧《永怀之歌》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演,生动再现了“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追求国家富强的研学之旅和奋斗之旅。

作为一部原创话剧,《永怀之歌》以中国近代力学事业奠基人之一、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主要事迹为内容。艺术地演绎了他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求学、前往美国深造取得丰硕科研成果、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归国来到“221”基地参与“两弹一星”项目研制以及从兰州飞往北京途中飞机失事以身殉国的故事。

这次演出,并不是《永怀之歌》第一次走向省外。

2018年9月,首次公演后,《永怀之歌》作为中国校园戏剧节(第六届)赴京展演剧目、教育部第五届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等,在省内外演出超过四十场,线上线下观众达到四十万人次。得益于《永怀之歌》的启发,上海交大学生自创自编自演了话剧《钱学森》。

几年打磨,这部以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讴歌“新青海”精神、颂扬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的《永怀之歌》,已经成为青海师范大学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校园旗帜性文化品牌。2020年,《永怀之歌》不仅成功入选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还荣获第八届青海省文学艺术奖,在全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被省委指定为党性教育示范课。

而这部话剧,只是学校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抓手之一。

2019年5月9日,作为“两弹一星”精神科学研究、思政教育、文化宣传、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由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批准成立,挂靠青海师范大学。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下设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院长(院务委员会)。

自成立以来,研究院深入贯彻青海省委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安排部署,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立足青海,面向全国,积极培育“两弹一星”精神特色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持续推动“两弹一星”精神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努力开创新时代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研究新局面,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青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院长毛学荣说:“‘两弹一星’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创造能力,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追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继往开来之际,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两弹一星’精神仍然是坚定信念、鼓舞斗志、凝聚力量、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的重要精神力量。”

其实,在青海师大,说起“两弹一星”精神,有座展览馆不得不提。作为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2018年9月,“两弹一星”精神展览馆正式建成,但它的筹备,从2017年就已经开始。

“2017年,《世纪伟人腾飞梦——周恩来与两弹一星》全国巡回展走进青海,我们积极联系参展方,将参展资料图片复制了一份,把展览搬进了校园。随后我们又找到了当年的亲历者、参与者,补充了大量资料,打造了‘两弹一星’展览馆的雏形。”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院长,“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副院长方立江如是说。

走进“两弹一星”精神展览馆展厅,一幅幅珍贵历史照片,一份份资料文献,记录“两弹一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演变过程,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段峥嵘岁月和光辉历程。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18级本科生乔福鹏,原本是学校其他社团的负责人,2018年9月展览馆成立后,他接手了展厅的讲解工作。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讲解员已经由最初的4名发展到30名。在这个年轻人看来,这项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展馆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占地面积774平方米,展陈面积710平方米,展线长度190米。建成以来,接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参观场次达到百余批,参观人数达四万人次。”青海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20级统计学专业学生刘冬雨是展览馆的讲解员之一,她说展馆目前有上千幅图片资料,每次讲解大概需要30分钟左右。

“两弹一星”精神不仅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更是未来的。

去年9月,由青海师范大学承办的“两弹一星”精神时代价值边会在海北藏族自治州“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两弹一星”精神弘扬与传承的总体现状、“两弹一星”精神如何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相结合等话题进行交流、研讨。

同年10月,“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暨首届“两弹一星”精神高层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整场论坛以“‘两弹一星’精神的新时代价值”为主题,围绕“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的价值体现,邀请多位专家、学者展开深层次对话和交流,进行前瞻性、开放性学术探讨。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指导委员会委员戚发轫所期待的那样,为了培养更多拥有“两弹一星”精神的年轻一代,去年,学院成立了“两弹一星”爱国主义研究团队、集体主义研究团队、社会主义精神研究团队、科学精神研究团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与“两弹一星”研究团队、“两弹一星”领导指挥人物研究团队。

各研究团队围绕研究主题方向,制定了团队建设方案以及2021年度学术研究任务清单。同时,研究院将建立长期有效的推进机制,定期举办团队工作推进会,对专著、课题、论文等科研事项,开展集中研讨评议。

“2020年6月4日,省委组织部建设‘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师资库,研究院四位教师入选。为支持精品课与理论研究工作,去年年底,省委组织部拨付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精品课建设。为了保证精品课建设质量,研究院将推行精品课集体备课制度,定期开展精品课集中展示讨论活动。”方立江说。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注解,无疑是对‘立德树人’思政教育的深刻解读,为我们‘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提供了明确指向。”

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成员霍霞是“两弹一星”精神专题课程建设负责人。不同于以往大家对于思政课的刻板印象,专题课程通过推送学习资料,小组讨论、分享,让学生们感受到“两弹一星”精神的魅力。据她介绍,从2019年到现在,先后有200多名学生选修了这些课程。通过口耳相传,到了后期,不少学生都是慕名而来。

今年4月,作为研究院成员之一,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李锦铎跟团队一起经历了两次关于“两弹一星”精神的封闭讨论。早晨8时30分开始,经常讨论到凌晨3时多。

“坦白说,之前对于这项研究工作,我只是按照正常的工作看待,总觉得按照老师要求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但通过这次研讨,我不仅仅是收获了很多知识,更是感受到了老师们对于这种精神的热情。这不仅仅是一次研讨,更是一次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践行。”

正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专业读研一的冯笑笑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杨嘉墀先生的“粉丝”。这种崇拜,得从她从事的工作说起。

“我平时主要是搜集资料以及‘两弹一星’元勋故事的编写。通过查阅杨嘉墀先生的相关材料,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更被他身上那种谦虚谨慎、吃苦耐劳、不畏困难的坚强品格所打动。而这正是我们这些年轻人所欠缺的。”

“现在的大学生很敏锐,容易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但另一方面,现在年轻人觉得自己好像离‘两弹一星’精神等这些传统精神距离很远。”加入研究院后,教师格日措带着学生走访了不少221厂的老同志,一段段的感人故事,一下子把她们拉回到共和国初期,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当中。而这个过程,也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和共鸣。在她看来,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去了解历史、了解前辈的报国热情,并拥有真正的精神传承。

在研究院中,学生马丽除了负责下载音视频供大家学习,还负责学院公众号的管理。最近这段时间,她每天都会推出党史故事,经过观察,每天的阅读量都在不断提高。

“事实证明,这些内容是有吸引力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一定要把这个财富继承下去,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们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

经过不懈的努力,“两弹一星”逐渐开始走近校园、走近课堂,走近学生心中,一个个“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一段段“两弹一星”传奇历史,慢慢转化成了大家耳熟能详、口口相传的生动故事。

“时代在发展、变化。我们在思政课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把‘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到课堂当中,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引领、精神的打造。像我们学校,不少学生都是本地人,甚至很多学生的家乡就在金银滩。这些课程在他们建设家乡、热爱家乡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未来,我们还需继续把这项工作做下去。”霍霞说。

如今,“两弹一星”精神已在青海师大落地生根,成为指引青年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闪亮灯塔,成为激励广大师生建功立业新时代的不竭动力。

毛学荣告诉记者:“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引领伟大的时代。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青海师范大学将进一步发挥‘两弹一星’精神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旗帜性引领作用,为激励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为推动‘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迸发新活力、创造新辉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THE END·

来源:青海日报

排版:尹茂杨

审核:杨越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出品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青海本科院校-青海师范大学-微高校-院校号-青海师范大学-媒体师大丨用“两弹一星”精神架起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