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其艰难,方显勇毅。
山高路远,风雨兼程。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学院先后选派7名中青年干部分别赴呼伦贝尔3个旗县市5个苏木乡镇6个贫困村屯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他们入村头走巷尾,扎根田间地头,为村民讲政策、传文化、带技术……他们在这里演绎了平凡感人的扶贫帮困故事,一起来看!
扶贫路上的“知心姐姐”
“我爱着这个村子,爱这里的人……”驻**段亚敏在笔记中记录着扶贫工作中的点点滴滴……2018年段亚敏到扎兰屯市近郊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驻村期间,她心系村民,积极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为他们出点子、想办法、找政策,成为了“驻”进贫困户心里的“**”。
“段姐,你送我的两只羊繁殖了,我每天都割草喂,在你的帮助下,我现在越来越有信心,相信我们家会好起来。”“姐姐,在你的鼓励下,我会从前的悲观变的乐观对待生活,心态好了,生活肯定越来越好”…段亚敏的手机里每天都会有大量这样的信息,大家把她当作“知心姐姐”,有什么事都愿意找她诉说,她用她的细心、耐心、尽心点燃了每一个村民的希望。她的真心付出更是得到了村民的诚心爱戴,“驻村帮扶办实事,情系百姓暖人心”的一面锦旗正是对她工作的有力见证。
九零后的扶贫干部
2017年4月,刚刚入职扎兰屯职业学院一个月的90后刘仲伟老师接到了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前往鄂伦春旗诺敏镇洪生村驻村扶贫。“接到这项任务时既感到荣幸,又有些忐忑”。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开展,慢慢的,他打消了心里的焦虑,深深的爱上了这里。“这里的环境太美了,人们也非常善良淳朴,我想用我的微薄之力帮助这里贫困的人们”。
驻村以来,他积极配合村两委工作,极大地提升了村里的业务和服务水平,辅助村两委建立了黑木耳集体产业。他每天奔走于贫困户家中,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给贫困户讲解养殖技术。“国家有产业扶贫资金,我这边有养殖技术,很快的”,村里的很多贫困户家里养起了鸡鸭鹅、猪牛羊,日子一点点好起来了。在入户过程中了解到村民李大国的二女儿想报考研究生,对于专业很迷茫,他作为一名过来人,用心给予指导和帮助,如今,李大国的二女儿已经是一名研三的学生了,她跟小刘说,将来她的理想是学好专业,建设家乡,帮助家乡走上富裕。
“这里的环境太美了,如果将来这里的交通足够发达,想必这里的旅游产业也一定可以搞起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这样,这里就可以彻底摆脱贫困了。”这一直是他心里的梦想,想必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实现。
扶贫先要“富脑袋”致富就得“搞产业”
乌力吉,农业工程系教师,是学院选派驻高台子镇近郊村的驻村扶贫干部。在接到驻村扶贫任务后,他第一时间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调研,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及科技特派员的经验,为近郊村产业发展谋划出了一条新路子,并将优质资源及项目资金引入,开拓了村民的视野,增强了村民的信心。真真正正将“科技扶贫”应用到了实处。
在驻村扶贫期间,他深知要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必须得“智志”双扶,必须让贫困百姓学会“造血”,只有让百姓的脑袋富起来,脱贫攻坚才算真正的取得胜利。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时间也从不会辜负每份真正的努力。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离不开扶贫干部倾情奉献,村里是他们倾注心血和汗水的地方,村里是他们牵挂最多的地方,致敬为脱贫攻坚做出贡献的每一位教职工!
责任编辑:王虹
图文设计:张帅
内容来源:组宣部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