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七
夕
七月初七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在这纵贯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繁星交汇成的美丽、闪耀、有浪漫气息的的星河)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即牵牛星和织女星。“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发展至今日,更被视为“中国的情人节”。其实,七夕节源远流长,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早在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七夕原名乞巧节。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诗宋词中,也经常提及妇女乞巧。唐代诗人王勃在《七夕赋》中写道“贮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
唐王建诗中写道“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设有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的《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由此可见,七夕在当时的盛行程度。
七夕总与牛郎织女的传说分不开,也因为牛郎织女这个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七夕才更具有浪漫传奇的气息。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习俗,织女是一个聪慧、灵巧的仙女,凡间的女子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让自己的针织、女工技法娴熟,向她求赐美满姻缘。过去婚姻对于女子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深人静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你知道七夕节的习俗有哪些吗?
01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
即女子比赛穿针
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
谁穿得越快
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
02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野花挂在牛角上
又叫“贺牛生日”
因传说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
老牛为了让牛郎能见到织女
就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
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
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
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03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
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
桌子上置茶、酒、水果等祭品
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
于案前焚香礼拜后
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
一面吃花生,瓜子
一面朝着织女星座
默念自己的心事
向织女星默祷
04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
以巧果最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
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面糖蜜
05
听悄悄话
七夕夜会有许多少女
偷偷躲在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
待夜深人静之时
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
相会时的悄悄话
待嫁的少女日后能得到
千年不渝的爱情
这样浪漫的节日
诗人们怎会错过
历史上关于七夕的名篇诗词
不胜枚举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阿兰·巴迪欧
爱的可贵经验就在于,从某一瞬间出发,去尝试一种永恒。
“七夕”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品质和坚贞不屈的爱情观。
爱情,不全是花前月下的浪漫,还有点灯夜读的勤奋;不全是为所欲为的任性,还有包容理解;不全是娇艳欲滴的玫瑰,还有相知相惜的掌声;不全是海誓山盟的告白,还有一点一滴的感动。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让爱情永恒。
本期初审:张银燕
本期终审:张永平 董 冰
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稿件来源:学生处新媒体中心
本期监制:莫莉敏 韩洁
本期编辑:李文渊 张雅姿 马诺
官方网站:www.nxcy.edu.cn投稿邮箱:zxcbjb@163.com
(转载需注明来源)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