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校党史学习教育坚持以党史为统领,深入推进“四史”学习教育,既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教育工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又体现学校特色,在学习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同时,加强师生校史教育,把宁师扎根宁南山区46载的发展史,作为学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从“四史”及校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攻坚克难、“升大创博”的信心和力量。
通过整理离退休老领导老教师口述校史资料,点燃广大青年学生学习党史校史的热情,不断培育提高师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能力,增强师生爱校荣校意识。
苦教苦学同创业
——我见证的固原师专艰苦的起步
丁文庆
清水河从南而来,在固原城和东岳山之间,穿过沈家河水库,向北流经平坦的川道。这是固原的黄金宝地,许多农民世代在此繁衍生息,聚集成大小不一的村庄,据说当年穆桂英曾在此安营扎寨,故有从头营到七营的村镇的名称,其中最繁华的是三营镇。公路从镇中穿过,两旁商贾云集,三六九逢集,人流、物流、车流,使小镇拥挤不堪。致使三营镇的路总在修,修了坏,坏了又修。由三营往北,一条路通向须弥山,那是一处佛教圣地。再往北一条路向西通,往黑城公社,那里没有城,只是大一点的村庄,公社所在地。在公路拐向小路不远的庄稼地有一片用土墙围着的房舍 ,那就是六盘山大学的旧址。固原师专就暂时落户于此处。从东墙中间的缺口进去,正对着食堂、伙房、水房,南边空旷的庄稼,蔬菜果树的占地,北边一排排平房直抵北墙。前面是办公室、教室,接着是学生宿舍,最后两排是家属宿舍。西墙连着五七干校,建的较早。文革结束,干校学员回城复住,干校空了,没用了,便将墙打通,两校连在一起,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这一片房舍平铺在周围空旷的田野之中,就是我们固原师专临时的校园。
四个专业的教师分别为:中文专业是我和慕岳、杨子仪、袁伯诚、华世鑫;数学为陈永寿、赵迈祖、李宗堂、徐广伟、王英武;化学为凌锡泗、王嘉霖,李建祺;英语为李广义、班荣学、赵志智;另有公共课的杨正兴。就这么十七、八名教师担起这所新建高等师范专科的全部教学任务。
我被指定为中文科的负责人,和同事共同商议教学事宜。没有大纲就用原教育部颁布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大纲;没有教材就选用各自当年使用的教材,或自行选编教材,学生没有书,就发动学生刻印。
国务院在当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下发的关于恢复和新建若干所高校的文件中,列有固原师范专科学校的校名;自治区革委会在七九年三月正式下发关于建立固原师专并定为地市级单位的文件。于是学校于七八年十一月正式开学,一百六十名学生齐聚干校的礼堂,举行开学典礼。学生中有下乡回乡的知青,有民办教师,有高中中师毕业生。年龄相差较大,我在师范教出的学生的下一代,如六三届的周在斌的儿子来了,中教班被同学称作“条绒老师”的学生的儿子也来了,我等于教完了一代人,又教第二代。
上级并未正式任命学校领导人,只有一个筹备领导小组,其中由隆德县副书记任上调来的同志姓张,从甘肃广播系统调来的一位也姓张,二张在校主持工作,学生们分别称其为张书记、张校长。还从党政部门调来一些干部来学校做行政或后勤工作。地区派来冯荫民同志任教务处处长,他原为师范的地理教师,后调到文教处,又来与我们一起工作。教务处还来了一位老先生。这位先生是郝生,北师大音乐系毕业的,文革时随夫人按“六二六”指示从天津某医院下放到固原王洼公社医院工作。得知师专成立的消息,先生便给地区领导写信,做了自我介绍,并称他愿到学校工作,决心将学校办成全国一流大学。地区领导可能为之感动,便满足请求。学校没有音乐专业,又不拟开设音乐课,只好屈居教务行政岗位,老先生积极认真,工作之余还编歌曲组织教工学唱。大家看到发到手里的油印歌曲,上写着“赤耳词,牛一曲”。不知这是哪里传来的歌曲。学时听到歌曲还唱到了自己的学校,再一琢磨,赤耳合在一处就是郝字,牛衣上下相接就是生字,是老先生自编的歌曲,大家感动,歌儿虽然不太好听,那也积极学唱。老师们也是第一次在郝生先生办公室看到俗称“砖头块”的录音机,听到收录机放出的美妙歌曲。
学校周围一大片地区是苦水区,从井里打上的水是苦的,从寺口子水库流下来的水也是苦的。农民用苦水浇地,也以苦水做生活用水,我曾尝过又苦又涩,难以下咽。有人说用来泡茶或熬罐罐茶好一些,我也试过,也不行。学校的一台手扶拖拉机拉着一个水箱,每天数次到三营镇拉水,也只能供师生饮水及做饭用,其他用水包括洗菜都得使用苦水,洗脸、洗衣尚可,洗头发后头发粘在一块梳不开,洗澡更是绝不可能的事,在如此艰苦环境里,生活是很苦的,加之学校孤零零处于大片的田野之中,去三营镇到黑城公社都得走很长的路。夜晚,学校犹如茫茫大海中一条搁浅的大轮船。
但是这并未使学生们失望,也没让教师们气馁,文革使学生和教师失去了许多宝贵时间,文革结束给人带来第二次解放。在贫困落后的西海固地区新办一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很不容易。学生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上课读书上,教师将精力花费在寻找资料、备课上课上。在城里居住的教师利用师范、中学的图书馆、县图书馆,忙于找图书、查资料、备教案,还为学校杂事跑腿忙个不停。全校形成一种苦读苦教积极向上的可喜局面。
为加强领导,地区后来派张晓轩、张乃诤同志来校主持工作,原来的“二张”走了,另有他任,新来的“二张”受到欢迎。同时让我担任教务处副处长,协助冯处长的工作。
当时正是拨乱反正,百废俱兴的时期,自治区政府系统有文教厅领导全区文化教育工作,党委系统又有一文教工作委员会也领导文教工作。文教厅,文委都召集各高校领导参加的会议,学校便由张乃诤同志、白四喜处长和我前去参加。张乃诤同志于解放初期在北京的华北大学学习,后被派往西北,曾任过宁夏团委宣传部长和农垦林建师的领导,来学校之前任固原地区科委主任。为人正派,办事认真,思想解放。与教师交谈时常常提出一些问题,相互切磋。他来校不久便听课,将中文科五人的课加以分析、比较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张晓轩同志是老领导,他沉着稳重,善于处理教育行政工作。二张为人性情都正直坦荡,与教师关系十分融洽。
学校成立了白四喜为组长的基建组,负责校舍的选址和兴建。六九二厂已撤走,厂址闲置,但厂房不适宜学校使用,且处于城南十余里的山沟里,在城内西北部有块荒地,有一段塌断的旧城墙及修城墙取土的深沟,面积约八、九十亩,拆墙平沟可用。一位副县长说划三十亩地给师专。基建组认为远远不够,地区高专员说:“别听他的,这块地高高低低的,得花大力气平整,全部给师专”。白四喜又努力争取,加上隔条公路东边的一块城壕洼地,约总共一百二十亩地。
自治区建筑设计院的蒋工程师为校舍做了总体设计,基建组召开座谈会,请校领导及教师代表参与审查,提出意见和建议。校舍包括一座四层大楼,两栋学生宿舍楼,饭厅兼礼堂,锅炉房,三栋职工宿舍楼。图纸摆在桌子上,蒋工一一做了介绍。四层大楼呈凹字形,中间为教室区、办公室、跨楼,西边为图书馆、阶梯教室,东边为化学、物理实验室。这是主体建筑,师生上课、办公、阅览、实验均集中在这座楼里,大楼正面朝北,校门开在北围墙上,离楼不足三四十米。楼门前有一很宽的露天楼梯,直上二楼供学生出入,以将教室与一楼办公室隔开。大家看了图纸,听了介绍议论,纷纷提出一些问题及意见。我考虑后,郑重提出对主楼的两点意见。第一,主楼朝向问题,主楼正面朝北,楼前背阴,一年四季缺少阳光。校门朝北开向,一条冷僻的小路上,小路对面多为农民,虽然将来可能修成大些的路,不知何年何月,路朝西不远尽头为监狱。第二,正面露天的宽大阶梯,看起来很气派,但是也是朝北,固原冬天很冷又很长,下雪结冰,学生上下不便,还是不设为佳。第三,主楼整体不变,将门的朝向改变,一楼中间正门朝南,楼前空地有凹字形,楼体三边挡风,形成一个温和的小气候广场,可供学生活动,多数人听了表示赞成,后来依多数人的肯定,主楼的设计做了修改,事后白四喜对我说:“蒋工最得意的是那露天大阶梯,他要以此设计参加评级,你的意见让他的评级吹了。”我不认识蒋工,更对他没有意见,我是就事论事,幸亏有了这种改变,围墙建起,墙北一条路被当地百姓起了个十分不雅的称呼。若校门开向这条路,就会被百姓耻笑了,座谈会后有人说我多嘴,我不多嘴,主楼修成就很难改变了。
基建组提出,请银川的区建一公司或二公司来固原施工。地区领导的意见是让本地的区建四公司施工。固原县城楼房很少,原地委书记曾发誓农业不过关,城里不修楼,所以四公司缺乏修建楼房的经验,面积很大的四层大楼四公司可能没建过。领导们说可以边建边学,其实主要考虑的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一大笔基建款不能让外地的公司挣走。于是,四建公司进校开始施工。
我们这些教师从未在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书,除了花费大量时间备好课教好课外,还要继续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外出进修是好办法,可一个萝卜一个坑,谁也走不开,只有边教边学。除教材范围内要熟悉精通,还应在其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在高校科研是教师提高的好办法,七九年有人提出办个刊物,提倡科研,促进科研,刊登论文或科研成果。有人提出办学报,不赞成的人认为我们是师专层次,又是新办的学校,没经验。要办可以办个“教学研究文辑”之类的校内刊物。主张办学报的人认为不能枉自菲薄,有些师专不是已办学报,我们为什么不行,万事总有个开头,迟办不如早办好,文科教师都赞同,学校领导,特别是张乃诤同志也支持,于是决定办《固原师专学报》。并派袁伯诚去北京请启功先生题写刊名。老袁在北师大上学时曾与启功先生“右派师生”一起劳动过,曾经早晨二人抬一大筐子,外出拾粪。老袁领老师到德胜门外车马大店,坐在桌旁喝茶,启功先生用手指蘸着茶水指点老袁学习书法,临近中午铲一筐大店里的马粪抬回学校交差。
文科教师课余积极撰写论文,同时,邀约外校相识的专家学者为我供稿,在大家齐心努力下《固原师专学报》第一期于八零年面市,寄往多所学校图书馆,请批评指正,与各校编辑部建立互相赠阅的关系。我一向敬佩闻一多先生的人品,喜爱他的诗,写了一篇文章分析并推崇闻诗中的爱国精神,同时就当时中学语文教材所选鲁迅先生的《雪》而产生不同的看法发表了我的观点。在学报发表后,《雪》析一文还受到多方关注。学校主编是华世鑫老师,当时不分专职、兼职,只要力所能及,都是尽力而为。教师们挣的不是工资,不是级别,挣的是课时。都希望课表上分给所任的那门课多些时间,至于什么课时工资、岗位津贴之类,教师们好像从未听说过。为了及时给予学生更多知识,还邀请外地高校教师来校短期授课或开设专题讲座,外国文学没有教师讲,就请宁夏大学中文系郭雪六老师集中授课,一周多时间学习外国文学,学生们听,老师们也跟着听。郭雪六是北师大中文系五八年毕业后来宁夏的,她爱人刘世俊教古汉语,后为宁大副校长。在食宿不佳的环境里,每日坚持讲课,课余还与师生兴高采烈的谈话交流,我说起五六年我们新生入学系里开欢迎大会,她上台说相声的往事,她不由得哈哈大笑:那时年轻,什么都敢干。像她这样外校教师在我们艰苦创业时前来援助我们,我们十分感谢,永远记得住他们。
作者简介
丁文庆,笔名丁文,回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北京市人。1939年出生,1956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分配至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作,先后在固原师范、固原师专、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任教41年,教授。曾担任过固原师专校长,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副院长。曾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优秀人民教师”称号。被选为四、五、六届宁夏政协委员,曾任宁夏作协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全国师专研究会副理事长。
+ + + +
END
审核 | 李培东
监制 | 陆 瑜
责编 | 记者团 苏静
排版 | 记者团 苏静
播音 | 校园之声 常广燕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