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2021年
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宁夏大学深入学习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
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以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用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今天,党史故事百校讲述活动
由宁夏大学讲述
宁大退休老教师
宁夏葡萄酒第一人李玉鼎的故事
一起来听
(视频建议WIFI网络收看)
情系山区育桃李美酒飘香果园茂
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向西20公里的贺兰山脚下,曾是寸草不生的戈壁滩,如今是中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种植区和酒庄酒产区。宁夏葡萄酒当惊世界殊,离不开一个特别的人——宁夏大学退休教授李玉鼎。
风华正茂时,他选择从北京来到宁夏,从山区果园到三尺讲台,从参与论证,到看着这张“紫色名片”大放异彩,他一直守护着贺兰山下的片片“果园”。
回望一生,李玉鼎始终做着一件事——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
不是杰出者善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
1965年,李玉鼎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专业毕业,原本可以留在大城市的他,义无反顾响应祖国号召投身大西北,扎在了曾被称为“苦瘠甲天下”的宁夏南部山区海原县。
“海原在哪?连水和电都没通?你去干啥?”面对他的选择,周围人万分惊愕。
“海原是个老果区,我是学果树的,我要带着乡亲脱贫致富,就是我最好的归宿!”在李玉鼎看来,来到海原就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崇高理想。
李玉鼎(前排左一)兄弟姐妹五人
一包干粮、一壶白开水、一根“打狗棒”,为了能尽早掌握全县果树栽培情况,带着简陋的“老三样”,李玉鼎独自走过了数个年头的跋涉。遇上林子就钻,看到果树就做记录,他硬是靠着自己的双脚,走遍了海原县的角角落落。
白天走访、在地里干活,晚上在宿舍点着煤油灯整理资料,那时的李玉鼎,对知识几乎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每次发现新品种,他都虚心请教自治区相关专家、书信联系母校老师,乐此不疲地解决着工作中的技术难题。为了更新专业知识,他想方设法获取国内外一流果林技术资料,甚至捡起大学时学的俄语,翻译俄文资料,开始自学英语。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李玉鼎编写了海原县果树树种、品种及野生果树资源档案,不仅记录全县的林果业发展,还记载了果区病虫害种类,制作出害虫天敌昆虫标本。
此举再次震惊了很多人。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资料哪里来的?李玉鼎的回应只有一句,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扎根就是要不断散叶。
1971年,新婚燕尔的他又遇到了人生十字路口。到底是与妻儿相守,还是听从组织安排调至30公里外的关桥乡方堡园艺站做技术员。几乎没有什么犹豫,他选择了后者。这一待,又是10多年,孩子成长的重要时刻,他全部缺席。
直到如今,李玉鼎仍对孩子充满愧疚。可扎身果园,他视果如命,当成自己的孩子精心呵护。刚去园艺站时,当地果树年产量4000斤,等他离开时,升为20万斤。李玉鼎不满足于提高果量,还引种了桃、杏、李、苹果、梨、葡萄等几十种果树新品种,种下数十万株新苗。
在那个只有靠天吃饭才有出路的偏远山区,李玉鼎了解农民种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他编写果树培训材料,培养大批果树技术人员。直到现在,提起海原的二十载光阴,最难忘依然是乡亲第一次吃上水蜜桃时的笑容。
组织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献身
30岁时,李玉鼎被选为宁夏园艺协会理事,也许从那时起,他便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
1981年秋天,李玉鼎调到宁夏农学院(后并入宁夏大学)园林系任教。这个成天和土地打交道的人,最懂土地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正是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使走向讲台的李玉鼎在科研道路上如鱼得水。
李玉鼎任教后的首件事,便是编写出30余万字的“果树栽培学”教材,成为宁夏农学院园林系建系以来自编的第一部果树栽培学教材。他不忘初心与使命,在宁夏野生果树利用、果园害虫天敌调查、苹果化学疏花疏果研究、倡导葡萄沟栽法预防根系冻害、酿酒葡萄新树形应用等领域深入研究,成为宁夏农业研究第一人。
在李玉鼎心里,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宝贵的果子,全心浇灌就会从青涩走到成熟。那些年,他经常带学生去周边农村嫁接培育果苗、修剪果树,现场教学防治病虫害。这些实践换做勤工俭学课时,用“润物无声”的方式为贫困学生提供补贴。在他心里,小小的三尺讲台上装的是他大半辈子的心血。
当上院长后,为提高教学质量,资金再困难,李玉鼎也要选派教师外出研修。90年代初,农学院的教师们便已经配齐了当时罕见的电脑。如今,宁夏大学农学院的多个学科获评国家级特色专业,接过接力棒,这里持续培育出无数优秀学子扎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玉鼎的学生总在说,师者如灯,是李老照亮了他们的人生道路。但也总有很多人问李玉鼎,背负那么多家人的不理解,后悔吗?无论何时,他都斩钉截铁地说,来到宁夏,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
1989年,李玉鼎和学生们进行果树实践活动
有些事情是难,但再难,总要有人去做
调任宁夏农学院,李玉鼎有一项重要任务,便是论证、发展宁夏葡萄酒产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困难程度是不可想象的。面对宁夏贺兰山东麓下的荒滩,能否将产业发展起来,很多人质疑,无数人退缩。李玉鼎没有多想,拿出了当年双脚步行的毅力,一头扎进仅有乱石与荒草的山脚下,开始了新的探索。当时只有一个信念,不管怎样困难,都必须坚定信心。在他看来,种成酿酒葡萄,是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做属于农业人的贡献。
从参与论证是否可以种植葡萄、发展葡萄产业的可行性计划,到参与制定多项葡萄栽培技术和葡萄酒酿造技术标准,李玉鼎的名字和宁夏葡萄产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李玉鼎始终坚信独特风土是品牌自信之本,他探索倡导的酿酒葡萄“沟栽法”种植,解决了生产中葡萄冬季冻根问题;提出的“一清三改技术”全面提升了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的栽培水平;参与研究的防寒防霜“保护仓”和“渗灌节水”新技术,实现了酿酒葡萄生态、省工、防霜栽培技术。
2001年12月,宁夏葡萄产业协会成立,李玉鼎担任副会长兼专家组组长和宁夏首任葡萄产业首席专家。其实次年他便完成使命退休,但他选择退而不休,继续在贺兰山下的果园里耕耘。
2002年,李玉鼎和国外专家交流葡萄栽培技术
吴忠市红寺堡区是中国最大单体易地生态移民集中扶贫安置区,产业是十几万移民脱贫致富的唯一途径。李玉鼎始终心系山区群众,从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再到田间实习,他和年轻时一样全程参与,将自己编写的葡萄栽培书籍赠送给果农。每次培训结束,他都把电话写在黑板上,从不挂断任何陌生电话,为乡亲耐心指导。
从无到有,从荒漠变绿洲,贺兰山东麓产出的美酒频频在国际大赛中斩获大奖,玛瑙般晶莹剔透的葡萄、风格各异的酒庄,成为苍茫西北内陆最靓丽的风景线。山脚下,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依然头戴一顶草帽,腰板挺直,不停地在葡萄地里忙碌着。
一草一木,都有自己生命的高度和韧度。李玉鼎常常说,他是在红旗下长大、受党教育培养多年的农业工作者。没有祖国,上不了大学;不来宁夏,不会成为果树专家,更不会有幸参与见证“贺兰山下果园成”的美景。
今天,已82岁高龄的李玉鼎依然投身一线,继续为党工作,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李玉鼎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新时代的宁大人
将继续秉承
“尚德、勤学、求是、创新”的校训
传承
“不怕困难,不畏风寒;根深叶茂,本固枝荣”的“沙枣树”精神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不懈奋斗
@鲁迅美术学院
接力棒交给你请继续讲述党史故事!
☆☆☆☆☆☆☆☆☆
党史学习专栏
点击上方图片开始学习
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往/期/回/顾
●四季轮转 爱“宁”不变 | 一份写给“宁”的三行情诗
●学习证书等你来拿!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开始啦
●一周要闻播报 | 宁夏大学3.15~3.21要闻速递
出品 | 党委宣传部
动图 | 罗振强
排版 | 安倩
编辑 |张景
责编 | 李瑾
总编 | 张立杰
●●●宁夏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点击“在看”,与小宁一起讲述党史故事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