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期
“草鞋”书记,一心为民
在云南保山市施甸县的杨善洲纪念馆里,“人民公仆杨善洲”几个红色大字格外显眼,前来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的人们络绎不绝。
杨善洲1951年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云南省施甸县委书记、保山地委书记等职。面色黝黑、双手长满老茧的杨善洲,一辈子爱和群众一起劳动,“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他说。下乡时他常把锄头带在身边,还喜欢戴草帽、穿草鞋,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
1985年,昌宁县金华乡遭受严重水灾,时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立即开会提议暂停在建的地委办公大楼,把资金用来救灾。有些同志有意见,杨善洲反问:“如果眼看着人民群众受苦,我们却悠闲地坐在富丽堂皇的大楼里,你不觉得有愧吗?”
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杨善洲就这样带领着保山**迎难而上,发展粮食生产、推广科学种田、兴修水利设施,逐渐把深山大沟建成了全国闻名的“滇西粮仓”,工业、建筑业也实现了从无到有。
“山不绿,地瘦薄,这是山里的穷根子。”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卷起铺盖扎进大亮山,带领乡亲们历尽艰辛义务植树造林。
“大亮山、大亮山,半年雨水半年霜,前面烤着栗柴火,后面下着马牙霜……”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最初用树枝搭的窝棚,不到半年就被风吹烂了。杨善洲就领着林工一边造林,一边建房,花了7000元修建起40间油毛毡房。山里风大,雨多,潮湿,杨善洲在油毛毡房一住就是九年多,吃饭、办公的桌椅、床铺,也因陋就简。
改变荒山秃岭需要大量树苗,可没有资金去哪弄树苗呢?很长一段时间里,杨善洲时常和林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他就带头到花市街上捡果核,实在捡不完,就发动林工一起去捡。没有肥料,大家提着粪箕到村寨路上捡牛马猪粪作底肥;没有资金,杨善洲奉上一张笑脸,多次到省、市相关部门跑项目……
一个个小果核,在岁月轮回中渐渐长成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22载辛勤耕耘,杨善洲带着**,植树造林5.6万亩,让大亮山披上绿装。他还带领大家修建林区公路18公里,架设输电线路4公里多,让大亮山附近的群众过上通路通电的生活。
2009年4月,杨善洲把价值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他说:“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能物归原主。”
2010年7月,杨善洲最后一次上大亮山,病重的他喘得很厉害,每走几步就要停下来歇歇。望着自己种下的树,老人笑得很开心。“我现在来得少了,你们要记住,树木成材后一定要按合同给老百姓分成。”他特意叮嘱林场负责人。
2010年10月10日,83岁的杨善洲告别人世,留下一片绿洲。为纪念老书记,大亮山林场此后更名为“善洲林场”。2014年12月,杨善洲干部学院挂牌成立。如今,这里的课堂上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
已是惠泽在,犹有余香存。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林木葱郁,溪流淙淙,大亮山的森林覆盖率也从1988年的不足17%升至如今的97.17%。
“父亲只是做了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情。”如今,杨善洲的二女儿、施甸县委党校教师杨惠兰时常在杨善洲干部学院讲述家教家风,她说:“父亲的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将以他为榜样不断前行。”
(整理人:马克思主义学院何荣卉)
扫码关注我们
辽东学院官方微信
微信号 : ldxywxpt
投稿信箱:ldxyxcb@163.com
辽东学院青媒中心制作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