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小故事】70—— 世界屋脊,神奇“天路”

辽东学院,艺考

辽东学院

2021-6-02 16:46:22 文/阎泽天 图/冯诗蕊

关注

辽东学院

第70期

世界屋脊,神奇“天路”

青藏铁路,是一条蜿蜒在世界屋脊上的“天路”。为了这条路,有的人付出一生的时间在高原守望,有的人把青春和热血永远留在了昆仑山上,更有成千上万的人别妻离子、顶风冒雪日夜奋战在“生命禁区”。

张鲁新,是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专家咨询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员。大学毕业后,他就确立了要成为冻土学家必须走向高原的目标。从此,张鲁新就在青藏高原上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30多年。

辽东学院

青藏高原许多地方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氧气含量仅为海平面的一半左右,极端气温可达零下40℃,被称为“生命禁区”。为了研究高原冻土,张鲁新有好几次差点没有走出“鬼门关”。

20世纪70年代,从事青藏铁路冻土研究的科学家有130多人。青藏铁路下马后,专家们调走的调走,改行的改行,只有张鲁新等少数人还在苦苦坚持着。他们在寂寞中研究,在痛苦中等待,坚定地向着一个遥遥无期的目标努力。他们深信:无论有多困难,青藏铁路总有重新上马的一天。1984年5月,张鲁新他们终于等到了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建成通车。

2000年7月,中央决定修建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并派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前往格尔木考察。当时,冻土难题能否攻克,是决定青藏铁路二期工程能否上马的关键。

辽东学院

那天汇报的人很多,直到上午11时30分,才轮到张鲁新发言。他想把憋在肚子里的千言万语在半小时内讲完,由于怕耽误孙永福的时间,他的发言讲得很快。孙永福说:“你讲慢一些,把这20多年的研究成果都讲出来,你们科研能够坚持20多年,我听几个小时还不行吗?不听完你的汇报,我们不散会,不吃饭。”听到这句话,张鲁新的眼泪差点流出来,张鲁新的发言持续了整整两小时。孙永福高兴地握着他的手说:“老张,你今天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对青藏铁路二期的上马、破解高原冻土难题,我们更有信心了。”

2000年9月,中央召开了几次关于修建青藏铁路二期的论证会。张鲁新作为唯一一个坚持下来的冻土专家,始终参加了这些会议。在一次决定青藏铁路二期命运的会议上,许多人都持反对意见。会上有不少人提出,青藏高原海拔太高,人们根本待不住,更无法施工。张鲁新缓缓地站起来说:“你们看看我,我在那里待了快30年了。”就在那次会议上,青藏铁路二期的路线被确定下来。一些媒体后来评价说,在一定程度上,张鲁新影响了青藏铁路二期的走向。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二期工程终于完成最后的调试,顺利通车试行。这段西起青海西宁直达西藏拉萨、全长近2000公里的钢铁动脉,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

2014年8月16日,青藏铁路首条延伸线——拉萨至日喀则铁路正式通车运营,拉萨到珠峰脚下实现一日通达。当年王震将军“将铁路修到喜马拉雅山下”的宏愿终于成为现实。

正如歌中所唱,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它的巍峨耸立,让百年前孙中山先生的“疯狂”变成了“远见卓识”;它的不断延伸,让这片雪域高原沉寂了上亿年的生机被渐次点燃,焕发出奕奕神采。而作为它的缔造者,千千万万的中国铁路建设者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辉煌。

(整理人:马克思主义学院何荣卉)

辽东学院

辽东学院

扫码关注我们

辽东学院官方微信

微信号 : ldxywxpt

投稿信箱:ldxyxcb@163.com

辽东学院青媒中心制作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辽宁本科院校-辽东学院-微高校-院校号-辽东学院-【党史小故事】70—— 世界屋脊,神奇“天路”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