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众多大四学子辛苦备战考研时,大连工业大学物理创新实践基地、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5位同学却提前收获了果实——纷纷保研至心仪高校。同学们纷纷点赞这支“学霸团队”。团队成立之初仅五人,如今该团队已发展到三十多人,涵盖了从大一到大四各年级多个专业的学生。
团队在2016-2018三年间,有7名优秀的学子研究生推免至985、211等名校。疫情没有阻挡团队的发展,2020年更是有5名同学研究生成功保研,分别保送至中科院大学、东北大学、大连工业大学(本硕贯通)、南京大学、湖南大学。
2017级5位成功保研学子合影
说起保研,他们的脸上写满自豪与喜悦。大一到大三他们的文化课成绩一直位于专业前茅,学校举办的竞赛更是积极参与。为了完成项目,他们披星戴月、废寝忘食。教室、图书馆、物理实践基地留下为了梦想而拼搏的画面,校园里的每个角落留下他们奋斗的时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苏长宇,海洋171,推免至中科院大学
大学生物理创新团队负责人、班长、院学生会干事。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计算机设计大赛、TRIZ杯、挑战杯等国家级、省级科创竞赛中获奖十余项。申请发明专利一项,以第三作者发表一篇SCI论文,另正在撰写一篇SCI论文。获三次国家级奖学金、六次校综合奖学金、四次华为科创奖学金、四次食跖奖学金。大连市团委自强自立标兵、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
个人奋斗历程:
最初有保研的想法是在加入吕桓林老师的物理创新团队以后,当时团队中已有多位学长保研到985院校,并且有几个学长也在积极准备保研,懵懵懂懂的我在这种氛围下熏陶下开始了保研之路。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这个团队中,我听到最多的词是“保研”、“学习”、“比赛”,在这种氛围下你不可能无动于衷,你会不自觉地跟着优秀的学长学习、做比赛,你会将他们当作你的标杆。在准备保研这个过程中,要经历很多孤独、失败、不理解…我已不记得有多少个夜晚我是在实验室度过的,我也记不得有多少个夜晚是凌晨回到宿舍,我不觉得我有多聪明,我只是比别人更拼、更愿意花时间。没有人知道努力后是否能得到想要的结果,但在结果出来前要一直努力。
对我来说,大学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虽然这个起点比较低,但我还想尽力缩小差距,至少保持差距不被扩大。从最初做班长、学双学位、进学生会,到后来加入实验室、做比赛拿各种奖,再到最后想发表SCI、申请专利,我都是在熟悉某个环境后再去打破这个"舒适圈"。我不喜欢那些伸手就能摘到的苹果,我喜欢踮起脚尖或需要起跳才能摘到的苹果。一个人能做成某件事,除了自己的努力外,还需要一个环境的滋养和一群人的支持。我心中保研的种子在物理创新团队里种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希望在我毕业前的日子里能为团队的发展发挥余热,也希望团队保研的传统能继续保持下去。
王远贞,高分子材料与工程17,推免至南京大学
三年以来,成绩一直保持专业第一,绩点3.69,曾取得国家奖学金一项及综合一等奖学金四项等奖励,荣获“大连工业大学先进个人“称号。参与大创项目4项,包括一项国家级项目,申请发明专利一项。在科创竞赛中,斩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11项。在学生工作方面,曾担任过班级学委,助理班导师等职位。
个人奋斗历程:
兰草已成行,远山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愿我们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在这美丽的岁月中熠熠发光。“有的路很远,走下去会很累,可是,不走,又会后悔。”我忘记我何时听到这句话,但这确实是这三年多经历的真实写照。这一路走来,我真的需要感谢很多人,我的老师,我的学长学姐,我的朋友,我的亲人。我还记得当时老乡群里喜林学长的推荐,我才有机会加入物理实践创新基地。在这里,不断扩大圈子,结识不同专业的同学,共同在学霸学长的光环下努力成长。很庆幸在这里认识北游记的一群好友,我们一起会在晚自习学习软件,会在假期学习知识,会在一起认真参加比赛。虽然专业爱好各不相同,但共同奋斗的心态以及努力的过程让我们更加接近,也让我们在这最好的年龄开始一段最美好的“旅程”。关于保研,最大的感触就是圈子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圈子,不仅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也让我们有机会去发光发亮。物理团队就是一个很好的圈子,这里有着各种比赛的机会,有着不同学院的好友帮助,有着优秀的学长学姐传授的经验,而这些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我可能不算是优秀的,但我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完成了自己的小目标。
李思慧,食质172,推免至大连工业大学(本硕贯通)
所修课程学分绩点为3.45,专业排名第一;曾获2018-2019年本科生省政府奖学金,一等综合奖学金两次,二等综合奖学金四次,“食跖奖学金”三次,多次获得“大连工业大学三好学生”“先进个人”“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获得2020年辽宁省计算机设计大赛省级一等奖,2019年辽宁省大学生植物标本制作大赛省级二等奖,2019年辽宁省物理学术竞赛省级三等奖以及“互联网+”“物理实验竞赛”等多个比赛的奖项。
个人奋斗历程:
大一的时候我通过面试进入实践基地,那时候的自己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科创方面都是一个小白。当时我从来都没想过有一天我会成为专业第一,会成为一个比赛的负责人。那时看着实践基地里大部分的同学都是专业第一;每年都会有很多同学拿到一等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我也目睹了很多学姐学长相继保研的过程,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了我的榜样,“他们可以,我也可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句话埋在了我心里,我开始慢慢的向他们学习。实践基地里还有很多同学和我一样被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所感染,都在为着绩点、保研拼命奋斗着,学习和科创的氛围也变得越来越浓厚。这里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我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比赛中结合彼此的优点,让学习和比赛都变得事半功倍。这个地方不仅改变了我的大学生活,也彻底地改变了我,让我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向上的动力。
张晗晴,电信171,推免至东北大学
中共预备党员,曾任班级团支书、校学生会干事,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获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计算机设计大赛、互联网+、移动应用开发等省级科创竞赛十余项,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获三次国家励志奖学金、五次校综合奖学金、三次华为科创奖学金、一次上海达牛奖学金,以第一作者发表EI论文一篇。
个人奋斗历程:
大一加入团队以来,看到了学哥学姐都非常优秀,就开始被他们的氛围感染。刚做比赛的时候,做一个大创的选题都很困难的,在团队中遇到了好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周围人每天都很努力,就在他们的带动下,参加比赛。觉得参加一个比赛,就会收获许多经验和知识,是快速进步的好办法。后来经验多了,专业基础更扎实了,在大三一年比赛收获的荣誉也更多了。自认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努力才是她的标签。永远忘不了做比赛熬夜准备,正是因为这些见过凌晨四点的工大,我见过深夜的校园。确实怀疑过,自己这条路能不能坚持下来?也确实焦虑,焦虑自己的付出会不会有回报?特别感谢身边老师、家人、同学的鼓励,我也一步一步的走下来了,虽然走的有些慢,未来还会继续加油的。希望团队越来越好,每天努力奋斗的日子都会发光,努力的人,一定会收获的!最后,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刘澳,材控171,推免至湖南大学
学习委员,曾担任院学生会副主席,本科生党支部组织委员,材控181班助理班导师等职务。学业方面,获国家奖学金一次,大连市三好学生一次,一等综合奖学金六次,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单项奖学金若干次;科创方面,获物理学术竞赛省级一等奖,物理实验竞赛省级二等奖,计算机设计竞赛省级三等奖,在校期间共获得国家级奖项一项,省级奖项八项,市级奖项两项。
个人奋斗历程: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心若浮沉,浅笑安然。”这或许是我大学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入学初,在刘德昌学长的引导下,我加入了物理创新实践基地,进入了这个积极奋进的大家庭。初来乍到的我,对未知的学习领域充满了热情,在老师和学长学姐的带领下,从最开始的office软件的使用,到后来的pr,ps,matlab软件的学习,再到后来自己完成一个个的竞赛,在这条路上,少不了坎坷和焦虑,但更多的是自己见识的拓宽,能力的提升。
在实验室的这三年,我从原来的沉默不语变得谈笑风生,从原来的紧张犹豫变得从容果断,从原来的懒散自卑变得勤奋自信。不可否认,实验室教会了我很多。在这里,有着谦逊善良、谆谆教导我们的学长学姐,也有着不断努力、积极进取的学弟学妹,实验室给了我家一般的感觉,在这我结识了很多朋友,也感受到了真正的成长。
大学生物理创新实践基地创建于2014年5月,基础教学部吕桓林老师是负责人和创始人,于2019年12月获批为校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重点),按照“梯队培养、稳定建设、滚动发展”的原则进行建设。倡导学科交叉、探索未知、体验式学习与团队协作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围绕三创(创意、创新、创业),探索新型的人才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学习创意创新创业的知识、技能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执行力,造就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
大学生物理创新团队成员合影
结合辽宁省教育厅主办的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现场演练、案例教学、跨学科学习、物理竞赛专题训练、基于项目的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技术和手段,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近年来,团队完成大创项目国家级2项,省级1项,校级9项,其中,2017年国家级大创项目“无弦激光琴”在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获“优秀展示项目奖”,并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获“最佳创意项目奖”。在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计算机设计竞赛、TRIZ竞赛、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中斩获国家级奖30余项,省级一、二、三等奖80多项。团队运营微信公众号“奔跑吧DPU物理君”和抖音号“物理君”,推送优秀学子事迹、物理科学普及、获奖项目展示等,实现课程教学思政、线上线下统筹等。
团队成立六年载誉满满,在学校领导及教务处、工创中心、信息学院、基础教学部等单位领导的支持下,不断进行硬件条件建设。春华秋实,星火燎原,“大创计划”与“科创竞赛”硕果累累,推动了我校人才培养改革、书写了创新创业教育辉煌篇章!物理创新实践基地将我校应用型转型为契机,绘就新蓝图,开启新征程,进一步推动物理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基础教学部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