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国际时讯》栏目介绍了一位在尼泊尔任教两年、因疫情爆发而驻守在当地学校的青年国际汉语教师,她叫吕莹,2018年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大学。2017年11月,吕莹报名参加了孔子学院总部的普通志愿者项目,于2018年派赴尼泊尔任教。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 央视新闻频道报道吕莹 ↑
“一只绿色的眼睛,一只黄色的眼睛”“豆豆很喜欢吃鱼”······几个小学四年级的尼泊尔学生面对着白板上画着的猫咪,一板一眼认真地用汉语进行着看图说话的练习。虽然对汉语的音调掌握尚显生疏,汉语老师吕莹仍旧对孩子们的进步感到欣慰。
2020年的3月,本是吕莹结束在尼泊尔为期两年的志愿者工作启程回国的时间,但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延长了她在高山之国的任教生涯——3月22日,尼泊尔政府开始禁止国际航班入境,已订好回国机票的吕莹不得不放缓了归乡的步伐,滞留在学校。没有了平日里孩子嬉闹的身影和朗朗书声,再小的校园也会陷入偌大的空荡荡的寂静中。但是,吕莹的学生们在尼泊尔当地的母亲节这天打破了这份静默——孩子们来到学校,与吕莹聊天做游戏,为这位被他们视作“中国妈妈”的汉语老师带来温暖的关怀。校园里这个梳着丸子头的年轻女孩就是吕莹,弯弯的眉梢,月牙般的双眼,都是口罩难以掩盖的喜悦。
镜头里的五分钟让我们认识了这个爽朗大方而又乐观的女孩,但这五分钟的画面不过是吕莹任教期间的一个片段和缩影。两年的志愿者工作,两年的异国生活,对于吕莹来说,是一幅内容丰富而又色彩斑斓的图画,是一场终身难忘的人生旅行,它关乎成长,也关乎一个个有趣又感人的瞬间。
疫情来袭,不曾孤军奋战
受疫情影响,3月19日起尼泊尔的中小学就进入了停课状态,驻守在校园的,除了吕莹,就只剩一个守门人。身隔离,心却从未隔离。吕莹在静寂的校园中依然通过网络与外界保持联系。没有了日常的教学任务,吕莹自己的时间一下子变得充裕起来,她决定利用这段时间为学生们制作一些视频。受制于客观条件,在家中联网上课并不能在尼泊尔得到普遍推行,因此,吕莹将制作好的视频发布在网络上供学生们自行观看。视频的内容大多是关于防疫知识的科普,其中也不乏有关中国美食的介绍等与文化有关的小知识。学生们在观看后也纷纷在视频下留言,一言一语都给予她莫大的温暖与鼓励。
驻守学校的这段时间里,吕莹也得到了学生家长和校方的帮助。与此同时,来自祖国的关切也带给吕莹极大的安全感。孔子学院总部始终关心着志愿者老师的情况,积极为滞留在异国的志愿者老师们寻求归国机票;中国驻尼泊尔使馆则为志愿者老师们送来了爱心包,驻尼大使也致信志愿者们表示慰问。此后,大使馆和大连外国语大学的孔子学院工作处都为志愿者们开了视频会议,在传达来自祖国的关心和关注的同时也为大家普及防疫知识。
身边人的关心和帮助、国内各方的时刻牵挂,都让吕莹觉得在疫情面前不曾孤军奋战。“在重大灾难面前,没有任何国家或者个人可以成为一座孤岛,置身事外。就我们个人来讲,可能不是逆行的英雄,但是响应政策、做好防护是我们每一个人可以为抗疫做的最大努力。当下,疫情已蔓延到世界,身在海外,我们也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去宣传防疫知识,同时讲好中国故事,给当地人们鼓励。”疫情期间,面对不断发生着的大事小事,吕莹感触颇深。
心怀大爱,专向险处行
2018年6月,吕莹从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毕业。成为一名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愿者是吕莹自大三以来就坚定的想法,但这个梦想并非一时突发奇想。“我是在与大外汉学院的留学生交流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汉语国际教育这门专业的。”大学期间,吕莹利用课余时间选修了学校汉学院刘影老师的韩语课程。课堂上,除了教授韩语,刘老师也会时常和学生们交流学校的国际化发展现状,聊一聊对外汉语教育的前景,她鼓励学生们积极利用自身的外语专业优势,走出国门,做一名国际汉语教师,做一名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者。除此以外,吕莹还结识了来学校留学的一位韩国女生,在平时的学习交流中,她时常对吕莹发出由衷地赞赏:“姐姐,你是一个非常好的‘汉语教师’!”她在这种诚挚的认可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此后,在汉学院刘影老师和郑桂芬老师的帮助下,吕莹开始学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相关知识,并在本院系的支持下着手准备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选拔考试。
在问及为何选择了尼泊尔这样一个国家时,吕莹说:“起初,我对于去哪个国家地区并没有很确定的想法。大四那年,我才决定去艰苦地区。”为了不负青春,也为了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帮助世界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吕莹坦言,那时候最想去非洲国家,她说:“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我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我希望能把我的这份幸运和幸福带给世界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那。”但由于当时申报条件和人数限制,她最终选择了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高山之国——尼泊尔,用吕莹的话说,也是一个“艰苦级别较高”的国家。简单的理由,朴实的心愿,却勾勒出一个善良而勇敢的女孩与众不同的人生图景。
困难丛生,归于暖与乐
每一个在异国生活过的人都曾在这段新生活的开端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吕莹也并不例外。除却文化差异,尼泊尔的生活环境与吕莹在国内生活成长的环境是截然不同的。刚刚住进学校不久的她,每逢晚上关灯后,总能听到房顶上有老鼠跑来跑去,吱吱喳喳地仿佛在聊天,其间还会有野猫和小鸟穿梭而过,好不热闹。面对黑夜里窸窸窣窣的 “房顶客”,她最初感到非常害怕,但很快,这种恐惧就被一种奇妙的童话般的乐趣感所取代了。“这些小动物一直以来都陪伴着我,反而让我对它们有了感情。”与小动物们深夜相伴的日子,在吕莹眼里渐渐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国内迥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也曾让初来乍到的吕莹感到水土不服。刚入职的时候,吕莹因为种种不适应而时常生病,感冒和拉肚子成了屡次登门的常客。游子在外,身体不适时便是最想家的时刻。但随着心态的调整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吕莹渐渐学会了做饭,学会照顾自己,再加上学校的关心和照顾,吕莹在尼泊尔的生活也算是得心应手。
对于天性上进要强的吕莹来说,生活上的困难是小事,工作上的困难才是真正的大事——为了“收服”班上淘气的学生们,她可是下了一番功夫,至今谈及时,仍难掩满满的成就感。“孩子们就是我工作的主体。因为存在文化的差异,还有年龄上的差异,所以让孩子们心甘情愿地去努力学习汉语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既要让孩子们对汉语产生学习兴趣,又要让他们跟着老师积极参加汉语活动比赛,为了让孩子们从心底愿意接触中国文化并深入了解,吕莹真可谓是绞尽脑汁。
与此同时,吕莹还要想办法让自己的课堂既高效又不失趣味,在严加教育教学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对她这位老师又喜爱又充满尊敬。无论是教学本身,还是与学生的交往,都是吕莹不断思考并付诸实践的人生课题。为了在这两者上都做得更令自己满意,她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构思教学计划,一方面也腾出时间与学生们一起做游戏,一起聊天。与学生交流并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吕莹看来,不存在一定的方法:“其实方法什么的都是其次,我觉得不管与什么人相处,最重要的还是真心吧。抛开国别和文化差异,人与人的相处就是两颗心在交流。”
在举办和汉语有关的活动时,孩子们会和吕莹一起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课余时间,他们就会跑到吕莹的汉语办公室,帮她一起写写画画;这些平日从未吃过苦的孩子们会主动揽下搬运机器的重活,他们在办公室与活动室之间跑来跑去地忙碌着,全然不顾早已脏兮兮的小手和衣服。在这样的氛围中,吕莹和学生们都成为了最好的朋友,面对男生,她是他们的“好哥们儿”,和女生一起时,她则是她们的好姐妹。
“房顶客”的深夜造访成为了小动物无声的陪伴,水土不服的困扰在个人的成长和校方的关怀下被化解,工作上的磕绊也渐渐消融在与学生们亦师亦友的交往中······吕莹的尼泊尔生活也曾困难丛生,但都渐渐归于暖与乐。
归期未定,但仍然憧憬
虽然疫情的阻隔使得吕莹不得不放缓归乡的步伐,但她始终保持着憧憬而乐观的心态,在异国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的时候,也着手考虑回国后的人生规划。尼泊尔的执教生涯即将暂告一个段落,但是当一名汉语教师的梦想还要继续行进下去:成为孔子学院的公派老师是吕莹的下一个阶段的目标,她将会继续为此而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过在此之前,她也更迫切想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回到她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为那些数不尽的中国美食而再沉醉一回。
归期未定,但憧憬仍旧。祝愿吕莹早日满载这难忘的珍贵回忆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来源 | 孔子学院工作处、国际关系学院、汉学院
文字 |云霄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编辑 |黄凤娟
编审 | 孙梅轩
投稿&加入我们 dwrmtzx@163.com
艺术设计:孟峰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