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愿意和她说“掏心窝子”的话
——记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锦梅
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锦梅有几本珍贵的相册。那是几个班的学生毕业时不舍别离,自发把还想和她说的心里话写下来,连同纪念照片一起送给她的。每次翻看相册,她都一脸幸福和满足。
学生愿意和她说“掏心窝子”的话,是张锦梅最欣慰的。这也是她1996年为师以来,无论做辅导员、做专业教师,还是做班主任、做学院在职农业推广硕士负责人,一直不变的追求。她希望用自己的真心换学生的真心,更好教育引导学生。
熟悉张锦梅的人都知道她做啥事都认真。比如,每遇新班级新学生,她都提前找来资料,熟悉情况,力争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叫出学生的名字;她会参与新生入学教育,参加学生见面会、班委选举以及团会等活动,尽快融入学生生活;她会抽时间与每位学生谈心,深入了解情况;她会抓学风建设,强调学习和考纪;她会添加学生微信,建立更便捷的沟通方式。其实,这些不仅是张锦梅走近学生的途径,也是学生能真切感受到被老师关注关心的方式。很多学生尽管毕业多年,还深深记得被她一下子叫出名字的惊喜,“很亲切,很感动”。
班主任、辅导员工作事无巨细,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是经常的事,不管多早多晚、刮风还是下雨,都要亲力亲为。2012年的一个晚上,一名学生下台阶时踩空,右脚踝关节严重扭伤。张锦梅刚回到家里,外套还没挂稳,接到电话,抓起外套边穿边往外跑,火速赶回学校,把学生送往骨科医院。治疗期间,张锦梅给学生炖大骨头汤,送饭、送水果,悉心照料,旁人以为她俩是母女,知道实情后纷纷给张锦梅竖起大拇指点赞。
2013年,一名学生因家里支付不起医药费、要放弃对她姐姐白血病的治疗,心理濒临崩溃。张锦梅得知情况,第一时间前去陪伴、安慰学生,并向学院领导汇报,组织全院师生捐款。自己更是二话不说,带头捐献。筹到的善款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难,也没能挽留住她姐姐的生命,但是张锦梅和学院广大师生的热心、善良温暖了学生及其家人,让他们重拾生活的希望。学生化悲痛为力量,奋发图强,成绩由原来的及格边缘进步到班级第四名并荣获学校二等奖学金。
对经济困难学生,张锦梅格外关照,虽然夫妻也只是工薪族,但从不吝惜。2019年年底,她给刚上高中的儿子买棉大衣,想到了新带班级的特困生,“都是孩子,都买一件”。她送给学生的围脖和手套,比她自己用的还好。她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智慧型勤工俭学机会,既帮助学生改善经济条件又锻炼学生增长才干。
有名学生家庭情况较为特殊,张锦梅不仅尽力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更注重心理上的疏导。这名学生经过选拔参加了一个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计划,需要去外省参加结业答辩,因承担不起路费,准备放弃答辩,张锦梅知道后,资助学生成行。受到鼓励,学生非常努力,顺利结业并获得“优秀学员”称号。学生到大连参加比赛,在路过特产店时,张锦梅让学生自选了近300元的海鲜食品。去比赛前,张锦梅看到学生穿的鞋都快掉底了,资助学生买了双新鞋。张锦梅已记不清找这名学生谈过多少次心,数不过来她俩的微信聊天记录翻过了多少页。学生如今考上了硕士研究生。看到学生成长与进步,张锦梅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现在她还和这位学生保持着密切联系。
张锦梅从2012年开始兼职负责学院在职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工作。考研的学生越来越多,找她咨询问题的也越来越多,她从来不厌其烦,都耐心解答,尽力提供帮助。有学生请她帮助推荐导师,她也是认真负责,不看哪个导师没有学生,而是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跟学生深入沟通,在了解学生本科专业情况、工作情况、兴趣点、家庭所在地农业发展情况、所拥有的涉农资源情况,从中发现学生将来可能进行的论文研究方向后,据此推荐。虽然这样增加了自己很多工作量,要牺牲自己大量休息时间,但是,为了学生将来能顺利完成学业论文,她说她必须这样做。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想来,学生愿意和她说“掏心窝子”的话是必然的。
沈农好人|往期回顾
孙长清,真心为老百姓做事的第一书记
马永辉,护送小学生过马路的保安叔叔
卢金栓,把食堂饭菜做出家的味道
陈立杰,每个标签都是肩负的使命
王荣山,森林式校园里的园丁
周绍东,用认真的态度把扶贫工作做扎实
王立新,图书馆里的“老黄牛”
翟强,在奉献中获得快乐
胡永新,滋润师生心田的送水工
郭瑞,让辅导员工作充满温情
敖永华,爱岗敬业的“大嗓门”老师
刘茹梅,热心助人的“好心大姐”
杨洪伟,忠诚履职尽责的好教师
白义奎,新时代的“三好”老师
摄影:肇焘岳
编辑:大盒子
党委宣传部新闻宣传中心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