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这是新时代国家发展之需,更是担当起国家和时代赋予的使命,写出新时代教育强国的奋进之笔。一代代沈航学子,正在被培养成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见证者、亲历者、建设者和主力军。
初
心
——怀揣梦想航空报国
1952年,当年轻的共和国刚刚建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国建设6所航空院校,沈航作为建设项目之一,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专门培养航空人才的学府。69载沧桑变迁,沈航先后隶属于国家重工业部、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等国家部委,1999年划归由辽宁省政府管理。现为教育部、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与辽宁省三方共建高校,是国防科工局与辽宁省共建高校。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半个多世纪以来,沈航始终秉承“德能并进,勇毅翔远”的校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传承航空航天精神和优良办学传统,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己任,主动对接国家航空航天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法学等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着力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
沈航拉开了航空报国的序幕。
使
命
——潜心治学悉心育人
1952年10月,学校从全国各地调配干部和教师,第一批干部和教师分别来自于部队、民航、军工企业以及高等院校,其中既有“两航起义”人员,也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大学毕业生肩扛手提行李和书籍,汇聚珠林桥头,开始了艰苦的“一手抓航空生产、一手抓航空人才培养”的艰苦办学之路。1958年10月7日,沈航自主研制的飞机“沈航一号”成功飞上祖国蓝天。
69载的风雨历程,学校坚持“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的理念,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名师荟萃、英才汇聚,建设了一支以院士牵头的师德师风良好、爱岗敬业、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数量适中、结构合理、发展态势良好的师资队伍,满足学校人才培养需求。现有专业教师10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51.9%。学校坚持师德师风教育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服务活动,保证把最优质的师资力量配备到本科教学工作中。近三年,教师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200余篇,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20余项,指导学生各类科技竞赛获得国际级奖项900余项,省级奖项1300余项。
你们的使命担当,时刻鞭策我们前行!
航
标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1978年4月,国务院宣布在全国恢复和增设55所普通高等学校,正式批准沈航恢复本科办学,并定名为“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校以“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崭新面貌展现于世,为祖国航空航天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为保障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学校不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教学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加强课程资源、教学信息化建设,不断开拓社会资源,有效保障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3个,国防科工局国防重点专业和国防紧缺专业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专业36个,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投入1.2亿专项经费,整合校内实践教育资源,建设航空工程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搭建以“生产线为中心、专业实验室为核心支撑、基础实验室为辅助支撑”的分层次、分模块、虚实结合的工程教育平台。
在祖国需要时,沈航交出最美的姿态!
摇
篮
——立德树人勇于探索
2010年3月,沈航人欢欣鼓舞,掌声雷动。学校正式更名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几代沈航人的夙愿得以实现,更名后大学开启了沈航历史新的纪元,标志着从航空向航空航天领域的延伸,标志着从单科性向多科性办学的跨越。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打造高协同学科群,将航空航天基因注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进考试考核方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强化教学实践体系建设,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学校秉承OBE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实现分层分类教学。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丰硕,仅2018年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学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开设了学生名人堂、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艺术节、阳光体育节、读书节、创新创业科技节、国际文化嘉年华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你感受校园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洗礼。校园内以校友长廊、校训墙、尊师亭、名人雕塑群、停机坪等为主的校园文化景观融入了深深的航空航天文化元素,充分体现出沈航的精神文化气质。
你的光辉时刻,闪耀在我的记忆中!
名
片
——人才辈出建功时代
沈航是无数学子航空航天梦想汇聚的地方,生源质量逐年提升。学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着力培养创新创业意识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制造工程师的培养摇篮”,已经建设成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辽宁老工业振兴人才培养基地”。
建校以来,10余万名学子秉承着立志航空、报效祖国的信念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其中2万余人就职于航空航天等国防科技企事业单位,千余人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百余人担任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等高层管理职务,成为支撑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中有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徐占斌、田玉龙;长江学者苑伟政、任伟新、祝效国、曲宁松;少将李铁石、刘政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技术能手、最美职工获得者方文墨等等。无数个璀璨的名字传承着航空航天精神,在新时代建设发展的历史篇章中,成为 “中国梦”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我爱祖国的蓝天,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
护
航
——质量保障筑牢基础
2004年9月19日,道义校区奠基典礼隆重举行,学校开始了新老校区置换工作,2005年10月13日,道义校区一期工程竣工,首批6000名学生喜迁道义校区。新老校区置换为学校改善教育教学环境,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夯实基础。
学校在硬件保障的基础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刻认识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重要意义,2018年9月召开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注重质量保障的标准、体系、制度和队伍建设,构建了“两层、两级、两环”的质量保障体系和闭环运行机制,努力实现教学质量的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监控,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德能并进、勇毅翔远,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融
合
——科技创新服务社会
2019年10月28日11时,面临着恶劣的极端天气,在风雨中,随着阵阵轰鸣的马达声,一架白色银鹰腾空而起,划破财湖机场的上空,舒展着双翼飞上了蓝天,机身上的“锐翔RX4E”标识在乌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从2011年至今,沈航坚持“产、教、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开展了通用航空系统研究,成功研制了包括“锐翔RX4E”在内的7个型号新能源电动飞机,填补了国内空白。
学校坚持产教融合、军民融合,致力于构建多方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推动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人人成才,切实提高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度,培养创新创业意识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制造工程师的培养摇篮”。基于自主知识产权3D打印技术制造的钛合金承力结构件,成功助力最新型隐身战机“鹘鹰2.0”首飞;融合知识管理的海量文献翻译平台,在C919大型客机的FAA适航取证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积极投身于辽宁经济全面振兴发展,根据地方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同驻辽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装备制造技术工程研究基地”。航空航天精神代代相传,守护着每个沈航人的理想与热爱。
你的惊艳非凡,我们有幸参与见证!
转自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友总会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