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校90周年系列之红医故事(七)】一切为了伤病员

中国医科大学,艺考

中国医科大学

2021-9-24 02:08:09 文/俞梓轩

关注

一切为了伤病员

学校在教学安排上灵活机动,在战争和医疗任务缓和时集中力量进行教学;在作战紧张,伤员增多时就大力投入医疗工作,当时的口号是“一切为了伤病员”。1946年12月,由于我军开始冬季反攻作战,前方急需医务人员,十八期学生未进行生产实习就结束了学习生活。31日,学校举行了迁至东北后的首次毕业典礼,不久,十八期学生奔赴前线。

1947年春,其塔木(在吉林九台县)战役及后来的四平战役时,伤员较多,学校共接收了1500余名伤员,仅靠附属医院很难完成任务。这时,学校就暂时停课,全力投入伤员的抢救工作。教员参加医疗,学员参加护理和转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使伤员得到了恰当的处理,使一些较重的伤员脱离了危险。当时,由于血源不足,师生们纷纷参加献血运动,在很短时间内就组成了上千人的输血队,献血达20万毫升,保证了医治伤员所需要的血液供应。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后,当时在兴山的总校和各分校都组织力量,准备参加这一战役。其中,四分校由于地处前线,任务更为艰巨。在锦州战役打响后,他们立即前进到朝阳地区,承担接收伤员的任务。整个学校分成4个医院,12个所,先后接收了一万多名伤员。在这个战役中,很多师生都不眠不休,废寝忘食,一心一意为恢复伤员健康而工作。其中,三所所长志坚同志7天没有睡觉,几天没有吃饭,积劳牺牲。学校师生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对同志的极端热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学校附属医院接受战伤治疗任务在东北民主联军总卫生部统一组织领导协调下进行。当时东北沿铁路线建有许多后方医院,学校附属医院与这些后方医院间有相互转院的业务关系。每当新的战役要打响之际,学校附属医院各所住院病人中,凡不需再做难度较大手术的伤员,分别转到其他后方医院,以便空出尽可能多的床位接收前线下来的成批伤员。每批新伤员,多达四五百名,少则二三百名。

成批伤员安顿好后,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的战斗就开始了。王斌校长担负着学校繁重的领导任务,还为医大同学讲授战伤外科,并且还常到附属医院一所为一些难度较大的手术病人主刀。大夫们经过对伤员受伤史的询问、伤情的临床、X线检查和全身健康状况的了解,填写病历,制定手术时间。手术通常都是在晚饭后6时左右开始,设在三楼东侧和一楼西侧的几间手术室,可同时开4—6台手术。最常做的手术是清创术,摘除弹片或枪弹弹头以及游离骨折片和其他异物,如碎布片、棉絮等物。手术大都持续到凌晨。一夜下来,大都完成十几个手术。大夫们走出手术室,先要对手术后病人全部查看一遍,然后再去进早餐。上午有几小时睡眠时间,午饭后开始查房、检查和处理病人,确定当晚手术。每批伤员下来,这样夜以继日的战斗要持续半个月左右。虽然人们深感疲惫,但心情却十分快慰,因为大家都能直接地感受到自己付出的辛劳所换来的成果。这个时期医院没有血库,全所医护人员和职工都时刻做好无偿献血的准备。o型血者献血机会要多些,每次献血100—200毫升,采血是用100毫升的大注射器。

每当治愈一小批(10多名)而且未留残疾的伤员出院重返前线时,医院医护人员和住院伤员都为他们开欢送会,鼓励他们英勇作战,再立新功。

编辑:党委宣传部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辽宁本科院校-中国医科大学-微高校-院校号-中国医科大学-【庆祝建校90周年系列之红医故事(七)】一切为了伤病员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