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10年,感恩有你|校刊《白桦林》创刊10周年人物篇

沈阳城市学院,艺考

沈阳城市学院

2021-8-10 17:16:26 文/潘娜 图/马子涵

关注

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

沈阳城市学院校刊《白桦林》

已经创刊10周年啦

十年 初心不改

十年 静水流深

十年 茁壮成长

今推出校刊十周年特辑

今天来听听

背后的他们

动人的心声

十年芳华 感恩遇见

沈阳城市学院

语言文化学院汉语言文学系主任綦琨

不经意间,《白桦林》已经创刊十年了。她从一棵蓄势待发的小树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在绿岛这块沃土上成为了“一棵会开花的树”。

在每年的9月开学季,我都会进行一项常规工作,就是向刚刚入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布置校刊《白桦林》的采编实训任务。我通常会向大家这样描述:“这是一本既反映校园风貌、记录师生的学习与生活,又很受师生欢迎的校级刊物。在这里你可以学会写故事,写故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种本事,写他人的故事是因为他人是你的镜子,写自己的故事是因为自己更是自己的镜子。希望你们也能在《白桦林》里收获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10年,这里记录了学生的故事。有李应川、李天舜这样“上手”快的同学,他们热爱写作,用文学的笔触表达了对生活的认知和对未来的思考;有李彩云和杨玲玲这样深思“细腻”的同学,他们善于体悟,用文字记载了生活对自己的磨砺和考验;有蒋建民、王荣敏、尉恩超这样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校刊记者团团长,他们在一次又一次重要采访任务中冲在最前面、勇当急先锋,展示出拼搏的青春底色和进取的青春之多彩。

10年,这里也记录了我的故事。我曾经是那个在宏志楼里组织校刊记者团第一次面试时青春年少、激情飞扬的綦老师;是那个为绿岛体育狂欢节特刊《青春万岁》绞尽脑汁、拼尽全力拿出报道文案的綦老师;是那个被学生的稿子感动得泪流满面的綦老师;是那个带领学生一起“不舍昼夜”赶稿子的綦老师;是那个收到毕业生问候时满心感动的綦老师。十年了,与校刊《白桦林》有关的岁月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这里见证了我在绿岛职业生涯中的成长,更重要的是让我感受到了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能够坦诚相伴、亦师亦友。

10年,这里记录了绿岛这所“敢为人先”的大学成长、发展的故事。绿岛人思考从未间断,始终都在践行教育的情怀与使命,用智慧和汗水浇筑起教育之基;用只争朝夕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坚守,应对一次又一次挑战,把“办人民满意大学”的初心细化到实处;用创新和奋斗化解一个又一个教学、实训的难题,实现了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双丰收。

十年芳华,感恩遇见。因为参与校刊《白桦林》编辑审稿的工作,让我对自己的学生多了一份牵挂,对自己的职业多了一份敬畏,对绿岛的事业多了一份坚守。

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路再远也不能扑灭心中的灯。有了一代又一代绿岛师生的耕耘和坚守,我坚信,下一个十年,我们的校刊《白桦林》会更好!

肯定与自信

沈阳城市学院

20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李玄双

校刊《白桦林》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训项目,让我从中掌握了版面栏目的写作技巧。在《白桦林》的众多版面中,对我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心理健康”这个栏目。第一次为校刊写稿时还在军训期间,由于我对学校不熟悉,同学也还都不认识,只能先在网络上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料。但是初稿写出来之后,我发现缺少事实、数据的有力佐证,编辑部指导教师指出我文章中存在的错误与不足,对好的地方加以肯定与鼓励。经过老师的指导,我对选题的认知加深了许多,对研究方法的理解也有了提升,我原先的想法也开始一点点改变。接下来,我端正了对《白桦林》的写作态度,认真查数据、做调查、做采访,在不断对稿件修改与完善后,写作有了较大的突破。

当我第一次在《白桦林》上看到自己的署名时,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鼓励。我兴高采烈地对着《白桦林》拍照,迫不及待地把这件事分享给身边的好朋友,分享给家人,得到他们的赞许和鼓励后,更增加了我对写作的自信。

其实努力为校刊写好每一篇文章,不是想要崭露头角,也不是想要获得赞许,而是因为我对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万丈高楼平地起,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上要不断夯实基础知识,明确目标,高效、有序地参加实训,才会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为《白桦林》撰写稿件,我不仅提升了写作技巧,学会了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做事要认真仔细,决不放弃的人生态度。

校刊摄影记者团成长记录

影视传媒学院摄影系教师徐洪彬

2012年我来到沈阳城市学院摄影系时,校刊《白桦林》已创办快一年了,但当时还没有专职的摄影记者,后经摄影系和校刊编辑部协商研究,成立了一个由摄影系师生为主的校刊摄影记者团为《白桦林》供稿。大家一致认为,记者团能锻炼学生摄影报道的实践拍摄能力。就这样,由我来牵头,校刊记者团正式成立了。

记者团成立初期,学生在采访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比如在拍摄会议时,由于室内外色温和光线差异较大,会出现照片偏色、曝光不足、画面虚焦等。每次出采访任务前,我都会给大家开会,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前告诉学生们。我一般会亲自带着首次参与采访任务的同学去拍摄,指导他们在实际拍摄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拍摄结束后,我们会回到摄影系工作室开始对图片进行挑选整理,然后进行修图及后期修饰,最后把图片按日期整理好统一传到校刊《白桦林》编辑部,直到排版结束,才算圆满完成了一次拍摄任务。

每次拍摄后,编辑部的老师也会给我们反馈一些意见,同学们会认真听取、总结问题、及时改正不足,这对学生拍摄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摄影系不少同学在摄影记者团中日复一日的重复着这种实践实训,经过一个月左右,基本就可以独立完成拍摄制作任务了。

为了让校刊摄影记者团的同学都能得到锻炼,我把学生们分成了若干小组,每次采访采取轮换拍摄的制度,尽力保证每个同学都得到实践机会。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训,学生们的拍摄水平在不断提高。到下一年的时候,我们从这届学生中选出5名组长,让他们再去带新的学生进行拍摄,就这样校刊记者团算是传承下来了。

经过十年的发展,校刊《白桦林》已经是我们摄影系同学最成功的校内实训平台了,每一届学生都在校刊中发表过自己的作品,每一届学生都参与了校园活动的拍摄任务。例如:2012年教育部转设专家组来校的考察评估、2013年学校转设更名成功举行揭牌仪式、2014年国际城市大学论坛年会、2015年绿岛三期工程建设、2016年绿岛舆情研究所的成立、2017年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来校参观并指导工作、2018年辽河文化研究院成立、2019年绿岛十年校庆等等。我从2012年开始,每年选出一个有代表性的学校“大事件”的图片,作为典型案例给记者团同学进行摄影方面的培训,让他们从中能够直观感受摄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魅力。同时这9年来,我个人还为校刊《白桦林》拍摄封面、封底及内文图片百余张。

回顾这些年参与的校园重大活动拍摄任务,我与记者团一路走来,为绿岛的发展变化“留影”,深感十分欣慰。下一个十年,我还会和学生们一起与校刊《白桦林》共同成长,共同历练。

难舍青春 难忘《白桦林》

沈阳城市学院

校记者团原团长 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王荣敏

一阵微风拂过,几朵花瓣冲进眼底,抬头看着树上簇拥开放的梨花和道路两旁的银杏树,绿岛校园的春景又映入了我的脑海。原来弹指一挥间,距离2019年毕业的夏天已匆匆两年。

曲径通幽的校园小路,花木扶疏,处处风景如画。荷花含苞的绿岛湖畔、桃花绽放的白卿宫前、水墨青花般的水晶宫,学校的美景从欣赏到学会用文字语言表达,从第一次采访的不知所措到后来的侃侃而谈,这都是校刊《白桦林》带给我的成长。

正如毕业时,我在《白桦林》卷首语中写到:“对于绿岛,对于校记者团,我心中更多的是感激。感激记者团让我的大学四年更加充实;感激在这里遇到了亦师亦友的好老师;感激能有幸参与学校的很多重大报道;感激《白桦林》给了我一次次的历练,感激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收获了很多。”

回想起我的第一次采访经历,依然记忆犹新。当时的采访对象是一名已经毕业、开始自主创业的学长,采访全程只能通过微信沟通,无法面对面交流、没有采访经验、不会深挖细节,导致这篇稿子内容不丰富,一直反反复复地进行补充采访,耗时近一个月才最终完成。这次的经历让我明白,采访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最好做到步步深入、层层剥笋。在2017绿岛环湖马拉松体育文化节,我专访世界竞走冠军高红苗时,老师教我可以从对人物的第一印象入手展开描写;在“政务舆情绿岛论坛”的采访过程中,老师教我一定要细心观察,大胆提问,及时记录;还有一篇篇的年度深度报道,让我学会了要精炼语言、深刻总结。在校记者团的历练让我知道“素材来源于生活”,要善于发现,用心思索感悟,也让我变得更加自信,更懂得坚持的含义。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是《白桦林》主编薛柏鸥老师给我们开例会时经常强调的一句话,我依然将其作为一条人生座右铭。少一些功利主义的追求,无需将生活想的过于复杂,我们就这样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努力,总有一天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虽然毕业两年了,但我依然带着“我行 我能”的校训精神奔赴在更远的人生旅途中,很幸运在《白桦林》创刊十周年之际这样有意义的时刻,能在这本我爱的、承载着我美好青春记忆的校刊中再次留下一笔,希望我们的《白桦林》越来越好,这是我最诚挚的祝福。

校刊人的精神

生而滚烫 薪火相传

不畏艰难 并肩共进

十载风华正茂

永恒的传承不忘初心

我们坚信

下一个10年、20年

《白桦林》定会历久弥新

沈阳城市学院

END

▼沈阳城市学院官网▼

http://www.sycu.cn/

http://www.shenyangcu.edu.cn/

▼精彩推荐▼

与华为签约!

喜报!沈阳城市学院教师荣获2021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复赛一等奖!

请查收!沈阳城市学院2021年第一批本科录取通知书已寄出

沈阳城市学院

“荷”你有约|来绿岛看一场荷花盛宴

4人一间、独立卫浴、开放厨房,沈阳城市学院的宿舍是这样的!

击剑、高尔夫、橄榄球……在沈阳城市学院,运动是一种快乐

我们与你一起发现,一起寻找,一起成长

沈阳城市学院与你同在!

综合制作|吴剑萍

责任编辑|韩雨轩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辽宁本科院校-沈阳城市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沈阳城市学院-璀璨10年,感恩有你|校刊《白桦林》创刊10周年人物篇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