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汤汤,历史浩浩。1952年~2021年的岁月征程,沈航前进的每一步,都在赓续航空报国的红色基因,传承着心系祖国的精神血脉。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明年沈航将迎来建校70周年。70年初心不改!沈航始终秉承“德能并进,勇毅翔远”的校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传承航空航天精神和优良办学传统,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己任,主动对接国家航空航天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70年精神传承!一代代沈航人赓续红色基因,以红色文化激励人,用空天报国优良传统感染人、教育人。为了讲好沈航红色故事、挖掘好红色资源,让红色精神润泽人心!小航家推出“深挖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专栏,与大家一起走进“沈航红色故事”,让我们在一段段红色故事的讲述中,汲取前行的智慧与力量!
沈航·援建
在1949年新中国诞生之初,我国还是落后的农业国家,长期的战乱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恶意破坏,国家元气大伤,发展经济的基础极为薄弱。
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中国重新开始了工业化征程,为了尽快的实现工业化,我国采取了从重工业起步的超常规道路,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此时苏联的发展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学习、借鉴的榜样。在面临西方列强封锁的情况下,当时对中国友好的苏联,便成为中国发展重工业的主要技术来源。
1953-1957年,新中国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的重要时期。在遭受全球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禁运的环境下,中国通过等价交换的外贸方式,接受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设备援助。建设了以“156项重点工程”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使中国的重工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中国大地上史无前例地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沈阳航空工业学校便是这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秉承着航空报国的初心,肩负着为国家建立独立自主的航空工业体系的历史重任,开始了向苏联学习的历史。
1952年夏,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机械工业部决定为新建学校聘请苏联专家来华帮助建校。9月,以杜那耶夫为首的苏联教育专家先后来华。他们为学校规划了专业,制定了教学计划。10月,被任命为沈阳航校顾问兼苏联专家组组长的谢尔盖耶夫来到学校,他曾经是苏联的一所航空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务副校长,是电器方面的专家。苏联援建期间在沈航工作过的苏联专家先后共有6人,在当时学校所设置的5个专业里都有苏联专家的身影,参与指导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几位苏联专家是苏联政府专门选派,为了帮助新中国建设自己的航空工业教育事业,怀着对中国人民深厚的情感不远万里而来,他们带来了认真的态度,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办学经验和优良的工作作风。而作为“学生”的我们,也在积极地学习,为了早日建成一流的航空专门学校、早日贡献于国家航空事业而不懈努力。在他们的热情帮助下,沈阳航空工业学校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建成了一所体制比较完善的新型的国内知名的航空工业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航空人才。
苏联专家来校后,在学校领导的积极配合下,首先对各方面的情况作了认真的调查研究,随即便参与了学校的建设工作。首先是按教学需要,对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要求,用以作为选择校址和进行基本建设的设计依据,同时着手向我们介绍苏联的教学组管理制度和教学方法。苏联顾问还亲自排出了一套六节一贯制的课表,帮助教师掌握五级分制和综合教学法,制定课时授课计划等。同时专家还亲自审查设备计划和财务预算,前往教室听课,检查课时授课计划的完成情况。他们工作认真,注重学风建设,严格按照高标准要求办学,努力办成国内一流的中等专业学校。
他们集中主要精力于学校的专业建设,培养青年教师做好“三室”建设,完善各种必要的教学步骤。他们采用带徒弟的方式,为学校培养了第一批专业课教师。在专业学科委员会成立之前,就抽调10名教师组成教案组,分别准备下一学期即将开设的发动机原理、热力学、飞机学等7门课程。青年教师在专家的指导下,收集各种资料,熟悉课程内容,写笔记,编教案,完成实验设备和仪器购置计划,还为建立研究室到工厂搜集实物。我们每周定时向专家请教问题和汇报工作,专家也常常主动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发动机实验室需要解剖整台发动机,我们感到无从下手,专家杜列克就亲自动手拆解并教学。缺少教材和教学资料,专家自己动手编写甚至动员他们的夫人帮助编写,编著了一批高质量的课程讲义。苏联专家帮助学校五个专业的教师开出了全部专业课,实践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重要教学环节,使我们的许多青年教师通过学习、讲课和实习,逐步提高了业务水平,取得了教学经验。这是苏联专家在沈阳航校工作期间付出辛劳最多,也是最杰出的贡献。
苏联专家的援助,帮助我校又快又好地建成了一所完备的航空中等专业学校,奠定了我校发展的基础。苏联专家充分发扬了国际主义精神,与我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苏联专家归国后,我校全体师生上下一心,励精图治,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航空学校,源源不断地向中国航空工业输送各类人才,向国家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精品阅读
作者丨许树仁
朗读丨安琪
排版丨杨子凌
校核丨隋长虹 崔鑫
编辑丨隋长虹
责编丨周永亮
小航家邀您一起为沈航助力三连击:
点分享
点个赞
点在看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