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老党员刘恩素讲党课:学校专业培训的初创历史

关注

为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培训学院党总支在“七一”前夕邀请我国刑事技术专业的第一位痕检教员、学校离休干部刘恩素回到学校,主讲题为“学校专业培训的初创历史”的特殊党课。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已年近期颐、有着75年党龄的老党员刘恩素为全体党员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刘老讲授思路清晰、连贯透彻,几十年前的事,依然如数家珍、历历在目,仿佛带党员同志们穿越到1950-1960年代,回到专业培训初创时期。从“白手起家”的艰辛,到首届痕迹检验专业技术培训班的开班;从在无教材、缺师资、少设备的困境中摸索,到七期技术培训班全部结业,培训学员1000余人,刑事技术在全国各地区、各军区以及行业公安全面推广,如期完成公安部要求迅速普及公安科学技术的历史任务;从“实习实验多于理论讲授”的培训要求到刑警学院成立后“精讲多练”理念的凝练,无不体现培训人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干事创业、胸怀家国的格局与胸襟。近50分钟的党课让党员同志意犹未尽,话别之际,这名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向年轻同志悉心叮嘱:“听党话、跟党走,前途光明。”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职责与使命,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执著与坚守。站在学校民警培训软硬件环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的崭新起点上,培训学院党总支及全体党员将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使命、全力履职尽责,在培训大楼运行管理、智慧培训平台科学运转、专题课题创新研发等方面再走创业路、再现新突破、再上新台阶,更好地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刘恩素,1925年7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1945年12月参加工作,1988年离休。曾任公安部民警干校教员、刑事技术教研室主任,中国刑警学院痕检系正处级教员,副局级巡视员。今天,我们通过刘恩素老专家的回忆文章《警院历史上的几个“第一次”》(上),了解校史,抚今追昔,读懂警院。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的起步

1955

1955年,公安部常务副部长徐子荣去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考察访问,了解到这些国家刑事科学技术比较先进,遂由公安部邀请苏联专家任三局技术顾问,于1955年11月举办了痕检技术学习班,学校派我去学习。临行前校长武创辰找我谈话,强调说公安工作正在走向正轨,办案要靠证据。在我国,现在痕检技术还是空白,急需开展普及,社会大学没有这个专业,我们学校计划开办痕检专业教学,你要有思想准备,回来当专业教员。

在三局举办的学习班结束前,张子轩副局长找我谈话,说这次办班请苏联专家讲学,就是要把痕迹检验技术向全国推广起来。痕迹是各类案件物证之首,我们计划在警校开办痕迹专业技术班,调各省市公安机关在职干部前去学习,3-5年内把痕检技术普及到地区以上技术单位。你是学校教员,要做好痕迹技术的推广工作。三局技术处长王亮说,大多数省市都刚开始建技术摊子,警校培训的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就是骨干,出现场、技术检验鉴定全靠他们,这就要求痕检技术教学一定要把学员培养成能独立进行勘查、检验鉴定的专业技术人才。

1956

1956年1月,刑事侦察技术教研组成立,开始准备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组长由我担任。痕检教学老师有刘长清、吴旭芒、杨宗福、关宏武,指纹教学老师有梁汉承、张桂株、江峦,文检教学老师有张贵廷、陈扬,法医教学老师有张兴满、邹梅晋。

1956年3月,痕迹检验专业技术培训班第一期开学。为了迅速普及应用痕迹技术,从各省市调训在职干部学员采取的是“三三制”,即每省市三名,处级(刑侦处,刑警大队)1名,科级1名,技术员1名。还有解放军总政保卫部(公安部五局)学员和铁道部公安局(公安部十局)学员,共计110人左右。这一期是带有试验性的专业教学,政治理论课只讲《矛盾论》《实践论》,专业课有现场勘查、同一认定理论和全部的痕迹检验技术课等。为了贯彻三局领导的指示精神,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讲授与实习实验并重的方法,并且实习时间多于讲课,充分体现学以致用。实习检材尽可能仿制实案检材,仿案真操作。手印、足迹、工具痕迹、枪弹痕迹,每人连做3-5个案例检材,并写鉴定书,做错的要求重做。教员跟班辅导审查,这样就达到了培养学员能独立进行勘查、检验、鉴定的目的要求。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东北公安干部学校旧址

1960

至1960年,痕检技术教学培训班共开办七期,培训学员1000多人,痕迹检验技术已推广应用到直辖市,各省市、各地区公安机关,解放军各大军区,省军区保卫部门和铁路局,以及各分局公安机关,原定急需普及任务基本完成。这七期学员结业后回到工作单位,成为刑事技术的开路先锋,成为痕检技术骨干,任职技术科长、科研所长、刑警大队长、刑侦处长,少数任副厅、局长,在科技职称方面多数任工程师,少数任副高级工程师,学员们在痕检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应用方面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痕检专业教学是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公安部、三局给予了大力支持,从公安事业费拨给学校20万元,紧急购进各种仪器器材。当年购进了西德产生物显微镜、立体显微镜、照相显微镜,还有日本产岛津比对显微镜等50多台,各种照相机60多架。其中新型潘太康相机20架,还有三局技术处拨给的国外最先进“林哈夫”相机3架,指纹分析镜200只,现场勘查箱20套等。1956年,校址在和平区南十一马路时因陋就简。1957年5月,学校搬迁现址塔湾街后仪器增多,设备逐步齐全,国家控制的大型仪器,我们申请10项,获批7项,如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原子吸收光谱、万分之一天枰等。各种仪器室、检验室、化验室、照相暗室逐步走向正规。

学校的仪器设备建设在痕检技术推广普及初期形成模板,全国学员在学习后回到单位模仿建设,也有些省市技术单位来校参观、访问,如新华社记者听说学校有进口最先进的“林哈夫”照相机也来参观,学校一时成为先进技术单位。学校技术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培养调进,壮大教师队伍成为当务之急。当时,专业技术普及任务急迫,需要立即开学的情况下,只好外请讲师和辅导员。痕检专业第一期外请了三局技术处处长王亮,痕检组长胡廼重,天津技术科孙宪章和南京技术科张兆广;十指指纹专业第一期外聘4名讲师,有北京的杨东海、天津的王宝玉、上海的叶德荣和沈阳的贾成真。三局技术处指纹组长卜添和杨兴国也来校指导和帮助教学;文检专业第一期,请三局技术处文检组长刘文、李韵芳、姚维坚来校指导帮助教学,还外请了西安的张斌生、山东的冯维新、北京的张玉芳、辽宁的李少先等。

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主要是靠自己在教学中培养,也有从校外调聘来的,还有从外地专业班、研究所合并过来的。到1960年,文检、痕检、照相、法医、化验五个专业已有教师六十多人,基本上建立起来能够完成专业教学的教师队伍。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第一本痕迹检验教材的出版

中国历史上,在刑事犯罪案件的侦查中,没有系统的利用过痕迹物证。新中国成立前,少数几个大城市留有罪犯指纹档案,但是不统一,不能为我们所用。

《痕迹检验教材》是我校第一本痕检教材,其编著出版标志着我国刑事案件全面系统应用痕迹物证历史的开始。我们从1956年开始着手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为编著教材做准备工作,1957年3月教材正式出版。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根据犯罪现场上出现率较多的痕迹编写的。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手印:即指印和掌印,又称指纹和掌纹,是犯罪现场出现率较多的痕迹。编写时参照中国新的“十指指纹法”和手印显现鉴定的科学技术方法,归纳出手印检验的方法。

足迹:我们走访了皮、布、胶鞋十几个生产厂家和私营店铺,了解生产的质料、规格、尺码、形态等生产情况。购进各种新鞋,搜集许多旧鞋。经大量实验,穿各种鞋子走、跑、跳等不同机械作用下可能形成留下的痕迹特征等编进教材。

工具痕迹:包括斧、锤、刀、钳子、螺丝刀、锁等的痕迹。我们除调研生产各种工具的许多工厂和铁匠炉获取生产有关的知识外,还用各种新旧工具做实验,将各种工具在金属、木质物体上做切、割、砍、锤、打、剪等多种实验,把它们可能留下的痕迹形态、特征编入教材。

枪弹痕迹:当时我校有调拨来的国产新枪、步枪、五四式手枪,还有从辽宁省、市公安机关搜集的旧式的作案缴获的各种手枪。我们采用案件中出现较多种类的枪支进行实弹射击实验,记取不同种类枪支子弹射击后弹头、弹壳、爪子勾、排出器的痕迹特征编入教材。现场出现率较少的痕迹,如交通工具痕迹、牙齿痕迹等,也编入了教材。

痕迹教材先后修改三次,主要是增添新的内容,充实检验鉴定方法,改动不足之处,提高教材质量。更新的资料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

1.提高教材质量主要是靠科研新成果,其中有校内本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也吸取各省市公安机关的科研成果。

2.教师到第一线蹲点学习,搜集办案经验。

3.各地学员寄给我校的侦破大案和典型案例的总结资料。

4.开办痕检技术骨干研究班,研讨交流各省市发生的新、奇、特、难典型案件的侦破经验等。

第三次教材修编是在1981年,为创办刑警学院做准备。与过去不同的是,这次编修增添了大量理论知识,从原理上阐明痕迹的形成和变化,从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方面阐述技术检验和手段方法。编成痕迹总论、手印学、足迹学、工具痕迹学、枪弹痕迹学、交通工具及其他特殊痕迹检验等六个分册。这六本几十万字的教材在申办刑警学院时报送教育部高教司审阅,被评价为合格的专业技术教材,对创立刑警学院起了一定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刑警学院开办函授教学,这本教材大量出版印刷,发至全国公安机关,为参加函授学习的刑侦干警学习应用。

第一篇科研论文的产生

我国社会大学没开设刑事技术专业,痕检技术在国外属于保密。要创新发展,无处借鉴,只能靠自己搞科研。1957年,痕检教研组根据案件中常出现的痕迹和技术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三项科学研究。

我国黄河、长江以南案件中常发现赤脚印痕,如何进行技术检验是空白。我和助手吴旭芒、刘长青老师从沈阳大北监狱劳改犯人中搜取1000只赤脚印,对脚前掌、脚弓、脚后跟三部位的形态特征做分类统计,对脚趾分布类型纹线特征、趾跟前边沿种类特征及各部分纹线流向等进行分析研究,撰写了论文《对没有乳头花纹的赤脚痕迹能否作特定同一认定的研究》,这篇论文填补了我国赤脚痕迹检验的空白。我们将这一成果编入痕迹检验教材,推广到全国公安机关,从此开启了赤脚痕迹检验鉴定的工作。

在1956年,案件侦查对指纹和手印的应用,仅限于新鲜痕迹,且痕迹遗留时间最多不超过36小时,时间长的则无法显现。我校痕检教师从日本法医学杂志上看到“苯丙戊三酮(宁西特林)”可以显现陈旧指纹,于是根据这一发现,开展了大量实验研究。老师们采用各种不同配方,从0.1%—0.5%,最多用1%在各种检验物体上试验。试验结果证实“苯丙戊三酮”既能显现新鲜汗液指纹、手印,又能显现陈旧指纹手印,且纹线清晰,长时间固定不变,特别是1%配方能显出三年前笔记本的陈旧指纹。我们在笔记本上涂上药液进行试验,两天后指纹开始显现,一个星期显完,显现出的指纹、掌纹都很清晰。我们对这一成果进行总结,撰写了论文《关于宁西特林显现无色手印的研究》。这项科研成果使现场指纹、手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被推广到实战中广泛应用。

在教学和指导学员实习试验中,我们发现用硝酸银显现汗液指纹,手印会很快变黑。实验过程中需要先把照相机准备好,显出指纹后要立即拍照,稍迟就变黑,就会失去应用价值。痕检教师针对这一问题,做了大量实验,最后找到一个好的方法,就是利用淀粉浆糊对显出指纹进行固定,这样能保持较长时间不变黑,这在技术方法上是一个新的突破。后根据此项研究,我们撰写了论文《硝酸银显现手印的减薄和固定的方法》。上述论文都刊登在公安部三局主办的《刑事侦查科学技术工作通讯》的第一期,其中《对没有乳头花纹的赤脚痕迹能否作特定同一认定的研究》为该期第一篇文章。这些论文的发表,开创了痕迹科研为实战部门服务的先河。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怎样才能把科研工作做好,经过多年的实践,我的体会是:

1.及时研究国内侦查破案中发现的新、奇、特、难问题。

2.搜集研究国外犯罪对策上出现的新动向、新手段。

3.把现代高级科学技术引用到痕检技术中来。

4.专业教师在科研中,手脑统一,创造新生。

学校历史上的第一次科研报告会,于1957年10月在技术教研室召开。报告会由技术教研室主任曹萍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其他教研室领导和部分教师参加。我作为痕检组长,在会上作痕检三项科研成果的报告。校长武创辰和朱、王两位副校长都到会讲话和指导。武校长的讲话明确指出,教学结合科研的方向是正确的,痕检组开了个好头,赤脚痕迹检验是新课题,你们创出新路子,填补了国内在这项研究上的空白。他指出这次科研报告会在我校是空前的,但不是绝后的,全校教师要大力开展科研工作,多出成果,提高教学水平。

来源:校园网

作者:刘恩素

责编:左富兴

温馨提示:在浏览“96岁老党员刘恩素讲党课:学校专业培训的初创历史”的时候,遇到了一点问题, 该内容由用户上传,目前的状态为内容正在审核中。

ai审核.png

对本文进行反馈,可以加快审核进度或“点击这里”前往其他网站查看。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辽宁本科院校-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中国刑事警察学院-96岁老党员刘恩素讲党课:学校专业培训的初创历史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