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学校简介
沈阳体育学院原名东北体育学院,创立于1954年,隶属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由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是我国体育行业骨干院校之一,目前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
学校占地面积1688亩,建筑面积30.4万平方米,其中雪上运动中心(白清寨校区)占地757亩。现设有13个教学训练与学术研究机构。学校是国家首批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体育学一级学科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管理学、运动康复学6个二级学科。学校同时拥有全日制(非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入选辽宁省“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体育学是辽宁省“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体育学位列全国B+、辽宁省第1位。
学校现有教职工728人,专任教师521人,博士生导师15人。教师中5人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人为国际体操联合会执委会和技委会委员、亚洲体操联合会蹦床技术委员会主席兼执委;有“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2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特聘教授2人,省优秀专家1人,省教学名师8人,省优秀教师5人;4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7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第一层次”,8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人入选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2人被确定为国家体育总局“精英教练员双百培养计划”资助对象,3人入选沈阳市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6855人,硕士研究生1308人。17个本科专业涵盖教、管、文、理、艺5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示范专业7个,省级向应用型转变发展示范专业2个,省级向应用型转变发展试点专业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3个。拥有1门国家一流课程,23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4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省体育优秀课,1门省级公共艺术课。
“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13项,承担国家体育总局科技服务项目42项。学校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项目技术诊断与机能评定重点实验室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体育专业综合性研究与开发实验室,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是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亚体育研究中心是辽宁省高校新型智库,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研究基地是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体育主动健康研究院、沈阳体育学院-韦德伍斯校企合作健身产业研究院是辽宁省教育厅校地校企研究院。《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图书馆藏书90万余册。
学校共培养各级各类体育人才6万余人,历届学生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赛等世界大赛中获得金牌132枚,奖牌316枚。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自主培养的运动员代表中国队连续参加了第18-23届冬奥会,夺得我国冬奥史上雪上项目12枚奖牌中的10枚(1金6银3铜)。韩晓鹏在第20届冬奥会上夺得男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冠军,实现了我国冬奥史上男子项目和雪上项目金牌两个“零”的突破。郑姝音在第31届夏奥会上夺得跆拳道女子67公斤以上级冠军。至此,学校成为国内唯一一所自主培养的运动员在冬、夏奥运会上都夺得金牌的高校。学校现有26个项目40支校代表队,3400余人次参加校代表队训练。“十三五”期间,参加省级以上比赛获得金牌220枚、银牌165枚、铜牌155枚。板球、滑雪登山、花式跳绳等校代表队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洲际比赛,取得优异成绩。
学校与美国、丹麦、法国、新西兰、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二十多所大学和体育组织建立了交流关系,以交流促进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牵头组建辽宁省体育产业校企联盟,服务“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一带五基地”建设;打造高水平智库,提供咨政建议,服务健康中国、运动辽宁;承办体育赛事,服务集训备战,派出师生担任沈阳国际马拉松比赛等赛事的裁判员和志愿者,积极发挥体育院校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坚持教学、科研、训练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学校正在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为建设冰雪特色鲜明、行业领先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体育大学而不懈奋斗。
(数据截止到2020年12月)
02
专业简介
体育教育学院
1.培养目标:本专业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新时代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立足辽宁,面向全国,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真挚的教育情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系统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体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扎实的运动技能和较强的体育教育教学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知识底蕴与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能够在中学及相关教育机构等专业领域胜任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指导、课余训练、竞赛组织和体育教学研究等工作的骨干应用型人才。
2.专业特色/概况:体育教育专业(代码040201)是学校办学的主体专业,也是传统优势专业,专业属性为师范类专业。专业自1954年建校之初开始招生,六十余年的兴办过程中,历经从专科到本科办学的跃进,也经历了从小规模到大规模办学的拓展,现有本专业在校生1600余人。2006年获评辽宁省省级示范专业,2016年获辽宁省专业综合评价第一名,2018年获批辽宁省首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辽宁省“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试点单位。
本专业办学条件优越。拥有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16人,副教授43人,博士学位14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优秀人才5人;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突出。专业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人才,形成了“学生专业技能突出,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
3.就业方向: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指导、训练与竞赛组织、学校体育管理和体育教学研究等工作。
4.主干学科: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
5.核心课程: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教育学基础、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田径、体操。
6.修业年限:学制 4 年,修业年限为3-6年。须修满 165 学分,达到毕业要求者,颁发本科毕业证书。
7.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学位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1.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系统掌握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大众运动项目指导、活动策划及俱乐部经营管理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服务意识,能够在大众健身俱乐部、户外运动培训企业、儿童运动培训机构从事指导、策划与组织、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专业特色/概况: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设立于1999年,为我省首设。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该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并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订单式”校企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培养了大批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众多毕业生已成长为行业骨干。
该专业的办学模式获得社会广泛认可,先后获得8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与韦德伍斯集团的合作案例获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9年“校企合作典型案例”,2020年获批成立“健身产业研究院”。办学实践被辽宁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转载,得到全国健身休闲行业众多企业关注,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知名度和美誉度。
3.就业方向:健身俱乐部、瑜伽俱乐部、游泳俱乐部、户外运动培训机构、儿童运动培训机构
4.主干学科:体育学、社会学、工商管理
5.核心课程: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概论、体育服务营销、健康体适能评价与运动处方、运动伤害防护与急救、管理学、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器械健身、游泳、瑜伽、户外运动、儿童体育等专业方向课程
6.修业年限: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为3-6年。须修满153学分,其中必修课74学分,选修课56学分,实践环节23学分。
7.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休闲体育专业
1.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人文素养,系统掌握休闲体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休闲运动项目技能指导、运动游憩活动策划及俱乐部经营管理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服务意识,能够在户外运动俱乐部、体育旅游企业、度假中心、营地与研学机构等从事指导、策划、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专业特色/概况:沈阳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创设于2008年,是全国最早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三所学校之一。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运动休闲领域专业技能突出、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丰硕成果。创办12年来,已为我国休闲体育产业领域培养人才500余人,其中许多优秀毕业生已经成长为事业有成的企业经营者和高层管理者。人才培养质量等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2008年休闲体育专业被特批为“急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2016年确定为辽宁省转型发展试点专业;2018年获批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3.就业方向:政府教育、体育、旅游等相关部门、户外运动俱乐部、体育旅游企业、度假中心、营地与研学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工作。
4.主干学科:体育学、旅游管理
5.核心课程: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休闲体育概论、体育旅游概论、休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休闲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体育旅游规划、旅游服务管理、山地户外游憩理论与实践、度假运动游憩理论与实践、营地研学旅行理论与实践。
6.修业年限:本专业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为3-6年。须修满153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40学分,专业教育课程90学分,实践环节23学分。
7.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学位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运动训练专业
1.培养目标:运动训练专业目前设置了冰雪运动指导员、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能指导员4个职业方向,涵盖了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手球、橄榄球、小球类(乒羽网球)、冰雪类、搏击类(摔柔拳跆)、棒击类(棒垒板球)、体能11个运动专项,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科学人文素养,系统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的专项运动技能和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能够在各类运动队、俱乐部、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领域从事专项运动教学、训练、竞赛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专业特色/概况:运动训练专业(代码040202K)源于1960年学校组建的运动系,1986年恢复本科招生,1987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007年获评辽宁省示范专业,2008年获评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获评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6年获评省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2017年获评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和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2018年获评省首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20年获评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021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7-2020年中国科教评价院和艾瑞深中国校友会专业排名均位居全国前三名,荣膺六星级世界高水平专业。
运动训练专业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本科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优秀教材奖2部,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2项;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4个,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银4铜、省赛7金3银。自主培养的学生运动员夺得我国冬奥史上雪上项目12枚奖牌中的10枚(1金6银3铜),夺得世界三大赛金牌133枚,累计为国家培养1.2万余名体育专业人才。专业发展立足辽宁、对接国家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重大战略,努力建设“冰雪特色鲜明、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运动训练专业。现有在校生1545人。
3.就业方向:各类俱乐部、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领域从事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管理者等。
4.主干学科:体育学、教育学
5.核心课程:运动训练学、体育竞赛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专项运动理论与实践、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
6.修业年限: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为3-6年。修满152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发给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辅修学位授予相关事宜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7.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1.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具有扎实的专项运动技能和教学、训练、竞赛组织能力,能够在学校、武术健身、武术培训机构等从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工作,培养具有传播、推广、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专业特色/概况: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源于1994年成立的武术专业,为省内**,国内较早成立的武术本科专业之一,1997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008年获评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示范性专业,2016年获评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转型发展试点专业,2020年获评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21年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建设点。专业有省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优秀教学团队2个,以及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中华武术)分联盟牵头单位、中国武术段位制一级考评单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健身气功科研基地、辽宁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等研究和实践平台。专业发展立足辽宁、引领东北、辐射全国,对接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重大战略,建设“民族特色鲜明、国内外知名”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3.就业方向:中小学校(武术学校)、武术健身、武术培训机构。
4.主干学科:体育学、教育学
5.核心课程: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导论、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太极拳、健身气功、武术套路(散打)专项理论与实践。
6.修业年限:本专业标准修业年限为4年,须修满153学分,其中必修课72学分,选修课58学分,实践环节23学分。
7.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舞蹈表演专业
1.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舞蹈表演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塑造舞台艺术形象的舞蹈表演、教学、创编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能够在文艺团体、儿童教育培训机构,从事相关的表演、儿童舞蹈编排和教学指导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专业特色/概况:舞蹈表演专业(代码130204)于2013年获批设立,是由原体育表演专业(舞蹈表演方向)转设而来,专业课程《健美操》课程为“辽宁省精品课程”,《女子形体塑造》为辽宁省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课程。舞蹈表演专业秉承了前表演专业10多年丰富的办学经验,构建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富有创新和爱岗敬业精神的专任教师队伍,形成了较有特色的“学、赛、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舞蹈表演专业始终坚持以人才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以“植根舞台、造就人才”的理念,不断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办学以来培养了数百名从事舞蹈表演相关工作的优秀人才,先后参与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辽宁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第十二届全运会开闭幕式、辽宁省建党95周年等多项大型演出,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
3.就业方向:在文艺团体、儿童教育培训机构从事舞蹈表演、教育、编排等相关工作。
4.主干学科:音乐与舞蹈学
5.核心课程:中外舞蹈史、舞蹈基础训练、舞蹈教学法、剧目排练、艺术概论、音乐基础理论、编导理论与实践、专项理论与实践。
6.修业年限: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为3-6年。修满180学分,达到毕业要求,颁发本科毕业证书。
7.授予学位: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新闻学专业
1.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系统掌握新闻与传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全媒体体育新闻采写、编评、制播等专业核心能力,能够在新闻出版、党政机关、体育企事业等机构从事新闻传播、宣传策划、媒介管理等工作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2.专业特色/概况:新闻学专业(代码050301)是文学门类下设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之一。我校新闻学专业创办于2004年,充分利用学校优势体育资源,培养具有体育特色的新闻传播人才。2010年获批辽宁省本科特色专业。创办15年来,已为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中国体育报、腾讯网、今日头条等省级以上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培养了多名体育新闻工作者。现拥有体育新闻传播学和新闻与传播专硕两个硕士学位点。专业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师资队伍;专业拥有高清真三维虚拟演播室、影视多功能室、配音室、数字影像室、非线编辑室、报纸编辑室等6个专业技能培训室,能充分满足学生实践需求,全面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现有在校生238人,毕业生就业率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为辽宁和国家体育事业传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就业方向:在新闻出版、党政机关、体育企事业等机构从事新闻传播、宣传策划、媒介管理等工作。
4.主干学科:新闻学、传播学、体育学
5.核心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媒介经营与管理、体育新闻采访、体育新闻写作、体育新闻编辑、体育新闻评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运动项目规则与赏析
6.修业年限:本专业标准修业年限为四年,须修满152学分,其中必修课97学分,选修课28学分,实践环节27学分。
7.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1.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系统掌握网络与新媒体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新媒体内容创意与制作、媒体运营等专业核心能力,能够在新闻出版、传媒公司、体育组织等机构从事新媒体创意与策划、设计与制作、运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专业特色/概况: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代码050306T)是顺应移动互联媒介融合的趋势要求而产生的文学门类下设的新闻传播类新专业。我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自2015年招生以来,已为不同层次的新媒体机构培养了急需的行业工作者。现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师资队伍;专业拥有高清真三维虚拟演播室、影视多功能室、配音室、数字影像室、非线编辑室等6个专业技能培训室,能充分满足学生实践需求,全面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现有在校生196人,毕业生就业率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为辽宁和国家新媒体传播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请保持在260字以内)
3.就业方向:各类新闻出版、传媒公司、体育组织等机构。(请保持在80字以内)
4.主干学科:新闻学、传播学、体育学
5.核心课程:新媒体传播发展史、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数字媒体技术、融合新闻学、网页设计与制作、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新媒体运营与管理、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 、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运动项目规则与赏析。
6.修业年限: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为3-6年。修满152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发给本科毕业证书。
7.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1.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系统掌握体育经济与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体育项目策划、营销与管理等专业核心能力,能够在体育产业等领域从事运营管理、营销策划、组织决策咨询等工作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2.专业特色/概况: 我校于2001年获批市场营销专业,2004年获批公共事业管理和旅游管理专业。2012年教育部对本科目录进行调整,在工商管理学科下特设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文理兼招。沈阳体育学院是全国首批具备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招生资格的院校之一,现有体育管理学硕士点、公共管理(MPA)专业硕士点。2017年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目前,专业专职教师8人,其中教授4人(辽宁省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现有四个年级在校学生,共253人。
3.就业方向:体育赛事IP策划与营销、休闲健身俱乐部运营管理、大型体育用品超市运营管理、运动员经纪、大型体育场馆资本运营、体育投融资、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以及其他体育产业相关部门的经营管理工作。
4.主干学科:工商管理、体育学
5.核心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运营管理、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
6.修业年限:本专业标准修业年限为四年,须修满152学分,其中必修课93学分,选修课32学分,实践环节27学分。
7.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1.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科学人文素养,系统掌握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运动健康监测与评估、运动伤害防护、 科学健身指导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能够在运动训练、大众健身、健康管理等机构从事运动健康评估与预防、伤害急救与处理、运动健康指导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专业特色/概况: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代码 040205)于 2000 年获批,2001 年开始招生,为体育学、生物学、基础医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历经 20 年的发展,专业建设成效显著,专业特色突出,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成果丰硕,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2006 年获批辽宁省级示范专业,2010 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有国家体育总局 A 级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国内领先的实验室。多年来,该专业为体育科研、运动训练等机构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为促进国家及地方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3.就业方向:各类体育科学研究所、健康管理、运动训练中心、大众健身机构
4.主干学科:体育学、生物学、基础医学
5.核心课程: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训练生物学监控、体适能评价与运动处方、运动营养学、 运动保健学、体能康复训练法。
6.修业年限:标准学制 4 年,修业年限为 3-6 年。修满 153 学分,达到毕业要求者,颁发本科毕业证书。
7.授予学位: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辅修学位授予相关事宜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运动康复专业
1.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科学人文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服务意识,系统掌握运动康复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运动康复评估、康复治疗、运动伤害防护能力,能够在医疗、运动训练、医养结合等机构从事康复评定与治疗、伤病防护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专业特色/概况: 运动康复专业(代码 040206T)是新兴的体育和医学交叉结合的前沿学科,2008 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同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和发展,2015 年获得运动康复专业硕士授予权,2018 年开始与辽宁师范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经过近 10 年的深耕,运动康复专业建设逐渐走向成熟,拥有一支高水平康复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有完善的与运动康复专业相配套的教学实验、实训中心,确立了以“强化职业发展、突出实践能力、适应社会需求”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运动康复专业发展前景广阔,市场需求广泛,享有较好的社会声誉。
3.就业方向: 在医疗、运动训练、健康管理等机构从事康复评定与治疗、伤病预防等工作。
4.主干学科: 康复医学、基础医学、体育学
5.核心课程: 肌肉骨骼康复学、康复评定学、运动疗法技术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伤害救护与贴扎、临床医学基础、推拿学、神经康复学、传统体育养生、肌动学。
6.修业年限:标准学制 4 年,修业年限为 3~6 年。修满 163 学分,达到毕业要求者,颁发本科毕业证书。
7.授予学位: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辅修学位授予相关事宜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应用心理学
1.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科学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服务意识,系统掌握应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体育心理健康促进、运动心理咨询、心理评估、心理应用研究等基本能力,能够在学校、教育培训机构、运动队等从事心理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专业特色/概况:应用心理学专业(代码 071102)2010 年试办招生,2013 年 12 月通过辽宁省本科试办专业评估,2014 年 5 月获得理学学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 16 人,其中教授 2 人、副教授 8 人、讲师 6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8 人;配备国内一流的心理学实验室,包括基础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咨询等 6 个教学与实验单元;已形成“以心理为基础、以体育为亮点”的专业优势和“人文素养高、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培养特色。本专业在辽宁省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成为运动心理服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3.就业方向:各类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训练中心、学校及教育培训机构
4.主干学科:心理学、体育学
5.核心课程: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运动心理测量、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咨询与训练、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
6.修业年限:标准学制 4 年,修业年限为 3-6 年。修满 148 学分,达到毕业要求者,颁发本科毕业证书。
7.授予学位: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辅修学位授予相关事宜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3
国际化办学
港澳台及华侨招生
根据《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简章》和《关于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招生计划的意见》,符合2019年高考报名条件的考生,必须按联招办规定参加联招报名,考生须参加国家教育部组织的有关文化课考试。报考我校2019年全国联招考试的体育类、艺术类专业的考生,需参加我校组织的术科考核,详见我校国际教育学院网站及本科招生网站。
04
就业形势
在高等体育教育迅猛发展,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学校及时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坚持把学生就业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服务发展贡献度、办人民满意大学的标准,突出专业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综合素质、技能和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不断完善就业体制机制,拓宽就业渠道,搭建就业服务平台。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步在90%以上,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教育、体育、医疗保健、媒体等行业或领域。多年来,由于学校扎扎实实稳步推进就业工作,使东北地区行业内协议就业和合同就业人数占绝对优势,深受广大用人单位欢迎。
05
2020年各专业录取分数线
06
团学活动照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7
优秀运动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8
收费标准
1.学费和住宿费收取标准
按照省物价部门批准并办理收费许可的标准向学生收费。
学费收费标准:体育教育专业5200元/学年·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5200元/学年·人;休闲体育4800元/学年·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4800元/学年·人;新闻学专业4800元/学年·人;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5200元/学年·人;应用心理学专业5200元/学年·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4800元/学年·人;运动康复专业4800元/学年·人;运动训练专业10000元/学年·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10000元/学年·人;舞蹈表演专业10000元/学年·人。
住宿费收费标准:本科1200元/学年人。
2.学费和住宿费的退费办法
按照《转发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教育收费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辽教发〔2006〕76号)执行,学生因故退学或提前结束学业的,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时间,按月计退剩余的学费和住宿费。
09
奖助补助
国家奖学金:8000元/生·年;省政府奖学金8000元/生·年;学校专业奖学金:一等1500元/生·年,二等1000元/生·年,三等800元/生·年。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最高8000元/生·年。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可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生·年,国家助学金:一等4400元/生·年,二等2750元/生·年。学校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部分勤工助学岗位,具体标准以学校有关规定为准。
星光不问赶路人 岁月不负有心人
每一次场相遇都是一次盛大而又特别的安排
这里 充满无限可能
沈体期待与你同行
愿各位考生都能金榜题名,如愿以偿
欢迎报考沈阳体育学院
更多具体内容详情见
沈阳体育学院本科招生网
http://zs.syty.edu.cn/
沈阳体育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沈阳体育学院招生办电话:
024-89166657
END
【往期延伸阅读】
沈阳体育学院官方微信出品
邮箱:newscentervocal@163.com
转载内容请后台联系
我知道你在看哦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