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校史 兵工精神
沈阳理工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解放战争时期由中共中央东北局军工部在吉林敦化创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简称东北军工专)。
1948年4月,在解放战争已进入决战阶段时,为保证战争的需要,也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工业奠定发展基础,东北军区军工部决定在吉林省敦化县建立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培养急需的兵器工业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干部,由东北军区军工部部长何长工同志兼任名誉校长。
1948年9月,学校从东北解放区的东满、西满、北满等地区招收了546名学员。这些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高中毕业生、有伪满国高毕业生、也有初中毕业生,还有大学生。9月12日,在雄壮的八路军进行曲中,东北军工专首届学员开学典礼在学校操场举行。各班学员穿着崭新的军装,在操场席地而坐。东北军区军工部部长、名誉校长何长工同志参加了开学典礼并作了指示。何长工部长说,同学们为追求理想,从各地走到一起来参加革命,是当代青年的先锋,要珍惜革命军人的光荣称号和神圣使命。他要求同学们发扬抗日军政大学“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努力转变思想,打好政治基础,认真学习专业知识。
建校开学典礼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名誉校长何长工讲的思政课。
建校伊始,作为一所军事工业院校,学校就非常重视政治课教学,课程内容主要有《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运动史》《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大众哲学》等,并请有关领导到校给学员作报告,对学员进行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随着沈阳第一化学工业学校、沈阳机械制造工业学校的创立和发展,1960年4月8日,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在沈阳机械制造工业学校与沈阳第一化学工业学校合并的基础上组建一所国防工业大学,校名定为“沈阳工业学院”,大学与中专并存,分设大学部和中专部。
1960年6月1日,沈阳工业学院正式成立,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应邀为学校题写校名。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在董必武题写校名的加持下,使得校名题字本身就成了一部讲不完的思政课。
1960年,大学部首次招生。专业有:炮弹设计与制造专业、引信设计与制造专业、火工与装药工艺专业、无线电仪器专业。当时实行的教学计划体现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毕业生要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建院初期,学校就为“兵工精神”的凝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实践中,兵工精神已成为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之中。兵工精神在学校不同的发展时期又被赋予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内涵。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学校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将兵工精神贯彻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为国防,特别是兵工行业以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学生“爱国奉献、自强不息、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新时代怎么阐释兵工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如何发挥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阵地作用?怎样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这些都成为了学校思政课教师的主要任务。
新时代的学校思政课教学中,贯穿了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以及具有兵工精神的红色校史,弘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铸就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史引论,通过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帮助学生更好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内涵和价值。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切入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为学生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走向成功的辉煌历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增强学生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通过给学生介绍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们的功绩和思想特色,引导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现阶段,我们仍然需要充分挖掘和阐释兵工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以昂扬的精神面貌和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在红色校史的记载中留下浓墨的一笔。
END
推荐阅读
理学院 |“追兵工记忆 敬百年光辉”红色院史故事融媒体展示@外国语学院
信息与科学工程学院 |“追兵工记忆 敬百年光辉”红色院史故事融媒体展示@汽车与交通学院
“追兵工记忆 敬百年光辉”红色院史故事融媒体展示接龙活动开始啦!
素材来源 | 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 王露露
执行编辑|孙东宇赵津慧
责任编辑|李妍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