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小故事】77——高峡平湖,当惊世界

辽东学院,艺考

辽东学院

2021-6-11 16:55:36 文/谢烨华 图/冯英杰

关注

辽东学院

第77期

高峡平湖,当惊世界

三峡工程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工程项目。从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至今,已是二十余载时光,原本荒芜之地,崛起了一座世界水电的标杆之作。

辽东学院

1963年,23岁的郑守仁从华东水利学院毕业后便跨入治理和开发长江的行列。从陆水到乌江渡,从葛洲坝到隔河岩,再到三峡,几十年治水生涯,他总是不辞劳苦,风雨兼程。1993年,带着葛洲坝、隔河岩两大工程成功的喜悦和当选全国劳动模范的莫大荣誉,郑守仁来到三峡工地,此时他已是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总工程师,除全面负责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各项技术工作,他还负责主持三峡工程设计总成及现场勘测设计。三峡工程号称全球一号水电工程,有20多项技术指标名列世界之最,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科技博物馆”“世界级难题题库”,要描绘这一巨型工程的设计蓝图,无疑是要挑战技术极限。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大坝工程正式动工。高质量来自一丝不苟,千秋大计,质量为先。三峡公司制订、颁发的所有工程质量标准,都高于国内行业标准,有的甚至超过国际标准。一家公司在永久船闸浇筑中“跑模”一两厘米,这在别的地方也许可以通过验收,但在这里却被定为事故,工程细节上1%的缺陷,可能带来100%的失败,而水利工程的失败,意味着灾难。质量就是生命,每一位三峡建设者都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对国家和人民负有的那份责任。

二期建设过程中,坝体局部建筑出现微小的裂缝,这个消息一时在社会上炒得沸沸扬扬,三峡工程无小事,郑守仁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如今回想起来,他十分平静: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坝建设都出现过裂缝,关键是在可控范围内,不能留下任何质量隐患。在三期施工中大家吸取了教训,将右岸建成没有裂缝的大坝,被外界评价为筑坝史上的奇迹。“三峡工程的成败首先在设计,有一流的设计才有一流的工程”,郑守仁反复叮嘱设计人员:“工程设计的一条线,工人干得满身汗,国家花钱成千上万。”为节约国家投资,在确保质量的同时,郑守仁始终坚持优化设计。在他的主持下,仅主体工程混凝土工程量一项,经优化设计就节省100多万方,节约投资3亿多元。

辽东学院

长期待在工地,郑守仁积劳成疾,患有肝病和高血压,医生要求他住院治疗,他不肯,单位领导几次让他到外地疗养一段时间,他也不同意。每次吃饭,他总是去得很晚,没赶上饭点,就吃些面条,或拎上两个馒头,领导关心他的身体,要在餐厅给他开小灶,他一口谢绝,每天和大家一样揣着饭卡排队买饭。郑守仁有一本特殊的日历,上面没有节假日,逢年过节人家往家里赶,他往工地赶,除了必不可少的吃饭睡觉,剩下的全是工作。一年365天,天天如此,一年又一年,年年如此。有一年除夕,同在三峡工地,同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妻子与他隔江相望,却未能团圆。

1996年春节前夕,大坝左岸一处坝段进行基础验收,经过几个来回,直到大年三十,该坝段都未能达到验收标准。正月初一一大早,郑守仁就赶到施工仓面,施工单位以为大过年验收可能会放松一些,就提前做好了开仓浇筑准备,没想到,温和的郑守仁这次“急”了,不给一点面子:“主体大坝基础万万不能马虎!否则后患无穷!”他的认真和倔劲,打动了参加验收的各方。最后,施工方按他的要求,当天下午将地质缺陷处理妥当,他才同意进行验收。

三峡工程是中国人靠自己努力建造的大国重器。2011年9月10日零时,大坝成功进行第四次175米试验性蓄水。大坝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基本上消除了洪涝灾害的影响。

(整理人:马克思主义学院何荣卉)

辽东学院

辽东学院

扫码关注我们

辽东学院官方微信

微信号 : ldxywxpt

投稿信箱:ldxyxcb@163.com

辽东学院青媒中心制作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辽宁本科院校-辽东学院-微高校-院校号-辽东学院-【党史小故事】77——高峡平湖,当惊世界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