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上海游学季
这次我们去到的苏州博物馆
小桥流水,白墙灰瓦的苏博
究竟是谁建造的呢?
他究竟是谁?
为什么世界建筑设计界
看完他设计的建筑之后,
都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贝聿铭啊...”
Today
就让知远给同学们介绍这一位
世界建筑设计界的泰斗人物
——贝津铭
——夜幕降临的苏博
——黑白灰的建筑风格
贝聿铭的水墨山水工艺
苏州博物馆东北向毗邻拙政园,东侧紧靠太平天国忠王府,所以在一开始的设计理念就是:不高、不大、不突出。
1.走廊尽头的处理:总是会出现庭院、莲花池花坛等,通过江南园林造园手法中的"借景、漏景、敞景"等方式,将园林之景引入参观流线。
2.屋面采用了深灰色的花岗石,被雨一淋就是黑色的,太阳一照又会变浅成深灰色,与白墙呼应,颇具江南古典园林之感。
3.以壁为纸,以石为绘,这其实是一片正对中央大厅的片石假山,这是贝老由宋代书画家米芾”写意山水“获得的灵感,在他看来,狮子林的假山已做到极致,后人无法超越。
或许有人会说,苏州博物馆光环太甚,盖过了展品本身,有些喧宾夺主,可在我看来,它的建成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也让更多人慕名前来了解。
贝聿铭这个名字,似乎是一个超越了时代的存在。在现代建筑的历史上,贝聿铭被称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游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他,无疑是建筑界一个特殊的存在。贝聿铭始终坚持着现代主义风格,在将建筑人格化的同时为其注入东方的诗意。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我是苏州人”——贝津铭
照片上这个笑容和蔼的老人,不熟悉建筑设计的同学应该不认识他是谁,但他的名字其实在世界建筑设计界早已如雷贯耳。
这位百岁老人一生的故事,数不尽道不完。曾有人这样评价贝老:“贝聿铭是一个难得的跨文化样本,他从东方和西方两种截然的文化土壤中汲取了精华,又游刃有余地在两个世界里穿越。”
从法国巴黎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到卡塔尔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从中国的香山饭店再到日本的美秀美术馆。贝老的作品征服了世界。他用了100年的时间,倾其一生,只为向世人呈现最美最极致的设计。
心怀梦想远渡重洋
贝聿铭(leohMingPei),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其祖上贝家是吴中的名门望族,原籍浙江兰溪,明代中叶迁居苏州。
用东方魅力征服世界
作为中国建筑界的先驱者,贝聿铭以其东方的智慧、宽容乐观的人生态度、卓越的建筑设计功力、独具慧眼的现代建筑理念,横跨东西城市,历时半个世纪创立了众多影响世界的建筑名作。
法国巴黎
1983年—1989年
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设计中并没有借用古埃及的金字塔造型,而是普通的几何形态,用了玻璃材料,金字塔不仅表面积小,可以反映巴黎不断变化的天空,还能为地下设施提供良好的采光,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了极大成功,享誉世界,这一建筑正如贝氏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
玻璃金字塔塔高21米,底宽34米,四个侧面由673块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换而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日本滋贺县甲贺市
1996-1997年
贝老以桃花源为原型,精心策划设计了这栋美术馆。整个美术馆的参访过程好比是世外桃源的发现之旅,峰回路转,引人入胜,唯美景致处处动人,让人留以回味。
作为一名中国人,贝聿铭先生自然不会放弃这种东方人特有的美学哲学。美秀博物馆的场地条件较为复杂,位处山地之中,且正对山谷、山坡,因山就势开辟道路,既要克服的高差,还会使游人体验很差,同时会对自然的山谷环境造成破坏。
贝聿铭先生跳出了传统的局限思维,他选择了一种变通的方法,结合“桃花源”中的意境,在山体中开辟一条山洞。
长约300米长的弧形隧道是贝聿铭先生专门设计的,这不仅仅是一条道路,更是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体现着一种禅意,灯光营造出一种梦幻之感,隧道仿佛使我们远离尘世,走向另一个未曾涉足的世界。
隧道的尽头传来的光亮与隐约可见的美术馆正门,印证“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身为“光影魔术师”的贝老在设计山洞时,每个光源的大小、距离并不等营造出梦幻的光影变化,可见贝老对于细节的追求近乎严苛!
“我当时想,为什么不从山坡的另一边开个山洞,在山谷中造一座桥,由桥将游人引入博物馆,从而避免了沿山路进入势必影响自然的做法?这让我想起了陶渊明笔下进“桃花源”、别有洞天的故事,为我设计山洞和过桥带来了感。”——贝聿铭
楼高七十层
以竹子(节节高)的形象作为建筑主题
外形极富想象力
香港中银大厦位于香港花园道1号,地处中区经济和金融核心地带。1985年4月开始动工,1989年8月启用。大厦楼高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
中银大厦于1989年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也是世界第五高建筑物,现在仍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之一。
中银大厦是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的匠心杰作。在贝聿铭眼中,这是延续父亲荣耀的机会。其父贝祖贻曾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经理,上海外滩中行大楼由他主持建造。
中银大厦的设计灵感源自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着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也寓意中银香港未来继续蓬勃发展。
其建筑特点是将中国的传统建筑意念和现代的先进建筑科技结合起来,大厦由四个不同高度结晶体般的三角柱身组成,呈多面棱形,好比璀璨生辉的水晶体,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不同色彩。
贝聿铭先生几何形体的运用技术可以说得上是炉火纯青,包括较难使用的三角形,要知道三角型可是个花心的家伙:中心、重心、垂心、外心、内心,心口不一要搞定它们并不容易,可是无论是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角椎体没有一样能够难倒,可就是三角形的使用反而完美地呈现了美国国家博物馆东馆。
在研究了场地的形状后,贝聿铭采用了与梯形场地结构相呼应的建筑形式。在首次与贝聿铭就场地问题进行讨论的时候,他说自己“首先用一条对角线将梯形分为两个三角形——这就是设计的开始。”第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它将容纳展览空间。第二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它将容纳行政办公室、一座图书馆和艺术研究学习中心。
等腰三角形成为了贯穿建筑始终的母题,从大理石地板、钢框架到玻璃天窗,都能找寻到它的踪迹。建筑的六边形电梯和梯形办公桌也重复应用了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图案。
——200秒看完贝聿铭的传奇一生
——如何让卢浮宫在追溯历史的同时展望未来
- end -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