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1日,国庆50周年阅兵观礼台上,在众多的嘉宾中,有一位身材高大挺拔、满头银发的长者。当新型舰对舰产品方阵通过天安门前时,他的心骤然间砰砰急跳,目光紧紧盯着车队慢慢驶过。看到他多年为之呕心沥血的海防产品终于雄赳赳、气昂昂地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他是多么骄傲呀!这位长者就是该产品的总指挥、国家级产品专家黄瑞松。
1993年9月25日,台湾试射成功最新产品“雄风二号”,射程是105公里。“105公里!”国际军界哗然,这可是继美国的“捕鲸叉”、以色列的“加布列”之后,又一型“王牌”产品。“雄风二号”的出现,给祖国统一的道路上又增了一重障碍。海军首长果断作出决策:中国要尽快定型一种“杀手锏”武器——强国弹。征服过无数难关的黄瑞松,面对“强国弹”研制时间紧、技术难度大等诸多问题,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
某次试验,三发弹在单元检查测试中都状态正常,但只要一封舱进行全弹测试就出问题,采取了各种措施,怎么也解决不了。转眼一个月过去了,一发弹也没准备出来,黄瑞松急得满嘴起泡,吃饭都很困难。作为技术组组长,他就不信问题找不出来。尽管高度表承制单位认为自己的单元检查正常,但黄瑞松一直怀疑问题可能就出在高度表上。星期天,他带着高度表研制人员一起去试验场, 把三发弹上的高度表取下来,通电观察,发现高度表的信号有抖动。凭着经验,黄瑞松在三个高度表上分别拍了一,这时信号出现异常现象,拆开高度表一看,因焊接不当,关键信号屏蔽线的接地线已腐蚀断了。问题终于找到了,试验得以顺利进行下去。
发动机是产品的“心脏”,然而一年内几次失利,都是动力系统的问题。虽然人们理解,初次使用某种国产发动机,不可能一帆风顺,但试验期不能一拖再拖,有人终于忍不住开始发泄内心的牢骚:“再失败大家的脸都被发动机丢尽啦。”但是失败还是再次“光临”。厨师为了安慰大家,专门做了一桌可口的饭菜,结果竟没有一个人来吃。有人蒙上被子大哭,有人病倒在床上,发动机研究所的所长写下了辞职书。一时间,试验队的“气温”骤降到冰点。有人形容那一天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总指挥黄瑞松心中同样难过。当时别的院领导、总设计师都不在基地,作为试验队的“领头雁”,黄瑞松逐个房间走,安慰试验队员: “失败不是坏事,总结了经验教训,我们离成功就更近了一步,大家要有信心和耐心。”顽强与智慧终于迎来了突破性进展,故障复现了,大家穷追不舍,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科学试验的道路上总是布满荆棘。发动机问题刚解决,又因电路问题导致一发弹失利,试验队被迫撤出靶场,回院进行全面质量整顿。
讲起这段往事,性格豁达乐观的黄瑞松的声音依然常常哽咽。撤回后,他曾对失败原因进行分析,有的是技术未吃透导致的,而更多的是因为管理混乱、技术状态控制不严造成的。就在黄总领导大家严查质量问题时,竟查出舵机电机中以断了的钻头代替销钉的事件,黄总听后震怒了,车间主任被免职,主要责任者停职培训。作为技术副院长,他深入到分系统的每个环节,掌握设计、生产第一线的信息。那一年办公楼里几乎看不到他的身影。
他对身边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在质量问题上就是要小题大做。”半年多的全面整顿终见成效,下半年靶试连续成功,四发四中,年底即完成了定型飞行试验。那天人们看到高大魁梧、红衣白发的黄总,满脸喜悦,满眼泪水,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跑到外面去放鞭炮。
这个故事读完也许只需两三分钟,而黄瑞松却用了大半生的精力去完成它。他致力于海防产品的研究,为此付出的辛苦和汗水,并非用一个故事就能完整概括的。
黄瑞松的工作历程,正映射着我国飞航导弹的发展轨迹,面对为国家所作的贡献,他十分谦虚,反复说:“我是靠祖国的培养,加上自己的努力,才取得了一点成绩。这些成绩,我只是提要求、出点子,工作都是大家做的。”
黄瑞松不仅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国家的飞航导弹发展事业,而且也把自己的家献给了国家航天事业。目前,他的儿子在航天系统工作,外孙女也开始从事航天事业,一家三代人,传递着国家航天工程的接力棒。
图文制作:魏 麒
责任编辑:覃潆槿
审核校对:马 硕
指导教师:耿毅乾
长春师范大学新媒体协会运营
长春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监制
一起追寻红色记忆!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