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你是否被小广告、网络虚假信息骚扰过,隔着手机,接到过“小哥哥”“小姐姐”和你们聊着诗和远方、生活里的小确幸,以及生活里的小雾霾,却不知这是他们网络诈骗的“套路”,有时会让你防不胜防。
2017年9月6日,教育部发布“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经过整治,校园贷得到遏制,但出现网贷分期等诸多“新马甲”平台,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正常生活秩序。让我们学习电信网络诈骗案例,识别虚假诈骗信息,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网贷分期平台背后暗藏猫腻
一、低门槛“诱惑”
“低门槛”“零首付”“零利息”“免担保”等信息“引鱼上钩”,无需任何人担保,只需动一动手指,填写相关资料,就能体验一把“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幸福。更有甚者,只需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贷款……
案例1
陈某是温州高校大三学生,眼看要毕业了,可是大一时挂的几门课还没补过,上网之时陈某认识了一名自称是黑客的人,称能侵入其校园网络,帮助陈某修改成绩。陈某轻信了该“黑客”的说法,先后共给该人汇款2700元,在发现成绩没有变动后,陈某联系该“黑客”,“黑客”却已人间消失。
启示
大学生要自强自立,不要总想着一些歪门邪道,往往就是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才会被不法分子利用,有机可乘。有困难可以直接联系学校的老师,每一位老师的初衷都是服务学生,帮助学生成长。
案例2
大学生小王看到一则小广告,称“专业办理大学生贷款,只需提供身份证信息,无利息、零担保,最快48小时放款,缺钱的同学请加下面的微信……”,小王放假相中一款游戏机,父母不同意他买,看到广告后,小王就偷偷贷款4000元,准备通过打游戏挣钱还款,由于遇到“高手”,挣钱的希望破灭了,小王无力偿还贷款公司的本金和利息被贷款公司催债,小王害怕父母责怪,一直到被贷款公司告上法庭。
启示
谨慎使用个人身份信息,避免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树立负责任的借贷意识,养成良好的消费还款习惯,不过度依赖借贷消费。
二、逾期“子债父还”
网贷平台在与学生签约时,通常会留下学生家长的电话,但并不告知学生家长,当学生难以偿还欠款出现长时间逾期时,平台工作人员会与对方家长联系。此时,“子债父还”就成为了家长们不得已的选择。
案例3
大学生华某看到一则炒股广告,称登录某网站申请会员即可获得牛股,日获利不低于7%。华某联系对方申请了会员并打了家中给的一年生活费2万元到对方账户,第二天果真得到了21200元返款。随后,在一名指导分析师的引诱下,华某又陆续给对方打款数万元,结果这次对方没有返款,人也消失了。
启示
天上不会掉“馅饼”,犯罪分子为骗取更高的金额,有时会故意让受害人尝到甜头,目的是骗取被害人的信任,放松警惕,随后骗子便会原形毕露。
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后的应急措施
1.第一时间自救:看对方账户是哪家银行的,通过该银行网银、电话银行等,对嫌疑人银行卡采取输错多次错误密码(一般为3-5次)、口头挂失等方式阻断嫌疑人取款。时间一般为24小时,这宝贵的24小时将使对方无法将钱转移,避免损失扩大,也为警方破案提供时间。
2.树立科学消费观,不虚荣、不攀比、不炫耀。不要轻信各类借贷广告,不被点滴利益和虚假承诺诱惑。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将身份证、学生证借给他人,保护好个人及家庭的信息不外泄。当合法权益受到威胁时,及时向学校和家人反应,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3.及时报警:收集被骗过程的汇款凭证、通话记录等相关信息,前往当地派出所或拨打110报警。
4.拨打中国银联专线95516或所涉银行客服专线请求帮助。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小技巧
在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后,应尽快做到以下三步:一是准确记录骗子的账号、账户姓名;二是尽快拨打110或者到最近的公安机关报案;三是及时准确将骗子的账号和账户姓名提供给民警,由公安机关进行紧急止付。
同学们在生活中,要牢记六不:不轻信,不汇款、不透漏个人信息、不扫码、不点击链接、不接听转接电话。
不管骗子的招数怎么变,遇到实际问题时,我们要提高警惕, 为自己, 为家人,骗可防,防有道,拒绝诈骗“套路”。
来源 |吉林银保监局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关工委长春市老龄委
策划 |校园安全处
编辑 |学生记者李丽
责编 |张健军
审核 |陈跃
主办 | 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
邮箱 | bcsfxydwxcb@163.com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