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期
通师廉语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1939年4月13日,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黄河大合唱》首演。
这场演出,没有几件像样的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的,打击乐器用上了脸盆,大把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以营造效果……在这支原始乐队的演奏下,四十多位热血青年放声高唱。当《怒吼吧,黄河》的尾音落下的一刹那,掌声、叫好声和抗日的口号声,如雷鸣般在大礼堂响起。
这个礼堂里的歌声,传出了延安,飘向大江南北,成为中华民族史上不朽的英雄乐章。《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就是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冼星海。
出生于贫苦船工家庭的冼星海,自小热爱音乐,13岁起便辗转广州、北京、上海、法国等地求学。他发表的著名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中提到,“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国人所需求的是普遍的音乐”,“学音乐的人”要“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
从巴黎学成归国后,冼星海立志把音乐献给祖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抗战爆发,他加入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到苏州、南京、洛阳等地进行抗日文艺宣传。之后又转战武汉,深入学校、农村、厂矿、部队,推广和指导群众救亡歌咏活动。在此期间,他创作了《救国军歌》《游击军歌》等充满爱国激情和战斗热情的抗战歌曲。1938年,冼星海应鲁迅艺术学院师生邀请,奔赴延安,担任音乐系主任。
在延安这片根植于群众、遍布希望曙光的土地,冼星海的创作热情高涨。他创作了《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作品,发表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音乐论文。举世闻名的《黄河大合唱》也诞生于此。
1939年,冼星海前去看望在延安住院的诗人光未然。光未然谈起了乘木船渡黄河时的震撼,以及创作朗诵诗的构想,冼星海听后十分兴奋,希望他写成歌词。急流险滩的壶口瀑布、悠长高亢的船夫号子……光未然躺在病床上,一连5天,口述了400多行诗句,写出了长诗《黄河吟》。出院后,光未然将冼星海请到窑洞并朗诵《黄河吟》,听完后,冼星海腾地站了起来,将歌词一把抓在手里,大声说:“我有把握写好它!”
据冼星海之女冼妮娜讲述,六天六夜,父亲的创作始终处在亢奋状态。他多次请光未然和战友们向他描述黄河的壮观景象与渡河的惊险场面,并学唱黄河船夫的号子,以体会黄河的气概和力量。六天之后,洗星海完成了三易其稿的划时代音乐巨著《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分为“黄河颂”“保卫黄河”等八个乐章,全曲气势磅礴,歌颂了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它不仅轰动了延安,而且传遍了中国,“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激昂吼唱,吹响了鼓舞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时代号角。
1939年6月,冼星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就算我入党的第一天,可以说生命上最光荣的一天。我希望能改变我的思绪和人生观,去为无产阶级的音乐奋斗!”

《黄河大合唱》曲谱封面
THNU
审核发布 | 通化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 | 盛晓雯
本期统筹|闫 唯
文字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美化编辑|新媒体大学生记者团 丁 鹤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