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君伟 邵文丽 杨爱平:港澳青年研究的演变及进路探寻 ——基于CNKI学术期刊库的文献计量分析

关注

文章来源

《青年发展论坛》2021年第4期

摘要

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库1997-2021年收录的1474篇“港澳青年”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图谱分析发现:其一,从1997年开始,港澳青年研究逐步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2013年后发文量呈现井喷趋势,研究机构以穗港澳三地的研究所及高校为主,核心作者之间形成了局部合作网络,但复杂的合作网络尚未形成。其二,研究主题聚焦于港澳青年国家认同研究、澳门青年爱国爱澳经验及启示研究、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协同发展研究。尽管上述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回应并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但因港澳场域的复杂性,从青年未来发展计,笔者提出了以下新进路:异地研究者、研究机构加强跨学科协作;深入港澳青年成长场域进行实地研究;进行系列追踪以洞察港澳青年成长动态;构建“一国两制”下港澳青年成长的理论等。

关键词

港澳青年;文献计量分析;进路探寻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澳门增强国家意识与爱国精神的治理探索及其对香港的启示研究”(20AZD09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龙君伟,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社科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与社会融合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邵文丽,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杨爱平,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社科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与社会融合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香港、澳门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回归祖国已有20多年了,期间港澳研究一直是学界的重要课题,“青年研究”就是其中的热点主题之一,涉及国家认同、文化认同、身份意识、爱国主义、青年发展、青年交流、青年就业等诸多主题。无论是港澳还是内地,社会各界对青年的关怀从未停止,“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但香港2012年出现了反“国民教育”运动,2019年出现了“修例风波”,这些典型事件反映了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中国人身份呈现弱化趋势,有些青年人成为街头运动暴力违法者;而澳门回归20年来,其青年的国家认同、中国人身份呈现增强趋势,表现出“爱国爱澳”的精神。在“一国两制” 的制度场域下,两地青年的表现为何大相径庭?学界是否敏锐洞察两地青年的发展脉络,学界是否对回归后香港青年20多年来政治心态有系统的梳理和追踪研究?由此,放缓探寻脚步,驻足回眸和反思就显得尤为必要。20多年来港澳青年研究勾勒出怎样的发展脉络? 关注了哪些主题?涉及了哪些学科? 存在怎样的不足以及再出发的路向在哪里? 这些问题亟待审视和探讨。基于这些考量,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两种方法,以多维度、可视化方式再现港澳青年研究的图景,旨在总结港澳青年研究的成果与缺憾,并尝试探寻港澳青年研究再出发的路向。

数据来源及研究工具

(一) 数据来源

本文文献数据来源选自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在研究中学者们对“青年”一词使用没有统一的规范,有着极大的年龄跨度,有许多名称在交替使用,因此笔者在CNKI的高级检索中选择“文献”的主题检索时,将检索条件分为三组:第一组,港澳青年or港澳青少年or港澳大学生or港澳中学生or港澳初中生or港澳高中生;第二组,香港青年or香港青少年or香港大学生or香港中学生or香港初中生or香港高中生;第三组,澳门青年or澳门青少年or澳门大学生or澳门中学生or澳门初中生or澳门高中生。检索时间选取为1997年7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共获得原始文献2298篇。为提高样本数据的可信度,经仔细筛查后剔除会议报告、报纸、新闻报道、评论、事件纪实、消息、公示、通知等与主题相关度不高的文献,随后将剔除后文献按CiteSpace所需参考文献格式Refworks进行导出并转码,最终得到本文研究文献样本数据库,共计1474篇。为了保证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借助sublime、Excel等软件进行数据清洗,对1474篇样本数据逐条进行核查,修正和完善数据中题名、作者、作者机构、关键词、年份等内容信息不完整、表达不规范等问题。

(二) 研究工具

本文的研究工具采用的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研发的CiteSpace,这是一款基于Java开发的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工具,被广泛应用于观察某个研究领域的热点和趋势,逐渐应用于各大学科领域的知识图谱分析。CiteSpace可以呈现四类可视化分析:第一类是作者、研究机构、国别;第二类是参引文献之间以及被引作者之间的共引关系;第三类是关键词和术语聚类和演变;第四类是各类研究基金项目的呈现。本研究借助CiteSpace分析软件,分别绘制了“港澳青年”主题领域的研究机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关键词共现以及关键词时区图等,并对该主题的研究现状、演变趋势进行深度分析。

研究结果与分析

利用CNKI对样本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20余年来港澳青年研究领域发文量年代分布图,见图1。1997年以来“港澳青年”研究文献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1997—2012年增长较为平稳,波动幅度不大,而2013年之后相关文献数量增长迅速,尤其2018—2019年呈陡崖式上升。由此可见,“港澳青年”逐渐受到学界更多的关注,研究力度不断加大。

艺考

图1 1997—2021年“港澳青年”研究发文量与时间分布

(一) 发文期刊、研究机构、研究作者分析

1.发文期刊

观察发文期刊的分布情况,能够为学者获取知识资源和发表学术论文提供一定的信息路径。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借助CNKI平台,将刊载“港澳青年”研究论文的期刊按照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可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对“港澳青年”研究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各个区的文章数量大致相等。还有统计期刊总被引次数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该期刊在“港澳青年”研究领域的价值以及被同行认可的程度。表1列出了“港澳青年”研究领域的核心区的前8种期刊及总被引量。

表1 1997—2021年“港澳青年”研究核心区的前8种期刊分析

艺考

注:*影响因子摘录于CNKI出版物搜索复合影响因子,空白处标记未索引

由表1可知,1997—2021年,8种期刊的载文量均在15篇以上,发文量共计356篇,占全部发文量的24.15%;其中复合影响因子最高的是《中国青年研究》,该刊是CSSCI学术期刊;但载文量和被引量最高的是《青年探索》,远高于其他期刊,因其影响力的增加,后来成为CSSCI扩展版(2021—2022)。

在“港澳青年”研究领域,期刊的名称、定位、关注的领域及主题等是影响作者投稿的主要因素。在该领域,期刊的总被引量与期刊本身的影响因子关系不大,如《青年探索》CNKI评定的影响因子是1.612,总被引量是354次,超出影响因子比它高的《青年研究》等。

随着“港澳青年”研究发文量的增加,其研究核心区部分期刊的总被引量也呈现逐步增加的态势,有的期刊成为CSSCI(2021—2022)扩展版,如《青年探索》《当代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等。

2.研究机构

通过对研究机构进行分析,可以探究某一研究主题的研究力量分布,亦可以探查该研究领域学科归属情况。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数据库的研究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运行软件设置时间跨度为“1997—2021”,时间切片为“1year”,节点类型为机构,TOPN=50,将三组c,cc,ccv都设定为1、2、20,其他参数为默认设置,得到节点数为551,连线数为367,密度为0.0024的机构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图2里的字体越大者表示发文量越多、学术科研能力较强;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研究机构相互合作情况。从生成图谱可知,港澳回归后,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广州市团校、穗港澳各大高校是“港澳青年”的研究主力,其中发文量较多的机构有: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16篇,广州市团校13篇,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10篇,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9篇,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8篇,全国港澳研究会8篇。

艺考

图2 研究机构共现图谱

研究机构间形成了局部合作网络,如以广州市团校为核心的合作网络,囊括了澳门基督教青年会、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广州市青年研究会;但从整体来看,图中的节点网络结构数较少、节点连线稀疏,这表明研究机构间尚未形成复杂性合作网络。

3.研究作者

(1)合作关系分析

艺考

图3 研究作者共现图谱

分析研究作者,便于探究该领域的中坚力量,也是研判研究团队形成状况的重要依据。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数据库的作者进行可视化分析,运行CiteSpace,将节点类型设置为作者,其他参数设置与机构参数相同,得到节点数为727,连线数351,密度0.0013的作者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图3显示部门作者形成了合作网络结构,其中较为显著的是以涂敏霞、徐海波、吴冬华等为核心的局部网络结构;另外,在“港澳青年”的研究中两两合作较为明显,如邹平学与冯泽华、邱宝林与钱春莲等。但对图3的整体观察发现,单独节点的学者较多且高产作者独立发文较明显,如谢素军、钱林霞、邵家臻、何志平、岳晓东等人。这表明该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合作关系紧密度不强。

(2)核心作者分析

核心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据普莱斯公式Nmin≈0.749×Nmax,其中Nmin表示核心作者中发表论文最少的论文数,Nmax则代表发表论文最多的论文数,若论文发表数量在Nmin之上,则该作者为核心作者。即“港澳青年”研究发文量≥4者为核心作者,核心作者群共发文230篇,占发文总量的15.62%。根据普莱斯定律,一个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将完成50%以上的论文。可见,该研究领域还未形成较为集中的核心作者群,研究大致呈现分散特征。但在该研究领域存在着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核心作者,如邢立军、涂敏霞、徐海波等,见表2。

表2 港澳青年研究领域部分核心作者较有影响文章的被引量和下载量

艺考

(二) 研究热点及主题演变

1.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文本分析的核心概括,能够反映文本主要研究内容。据陈超美等人对可视化软件的解释,某一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出现次数越多,则该词在科学图谱中出现的频率就越高,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以探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热点的分析利于厘清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把握研究脉络,亦可以为研究再出发路径的探寻提供指向。

基于此,本研究运行CiteSpace软件,时间分段设为“1997—2021”,分段间隔为“1year”,节点类型为“Keyword”,其他参数设置不变,最终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4。

艺考

由图4可知,“粤港澳大湾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文化认同”“香港”“澳门”“一国两制”“创新创业”“青少年”“国民教育”“青年政策”等,都是港澳回归后“青年研究”的热门主题,聚类后的高频关键词见表3,可归纳为三个主题领域:一是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研究;二是澳门青年爱国爱澳经验及启示研究;三是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协同发展研究。

表3 “港澳青年研究”中的高频关键词聚类频次

艺考

通过分析关键词突现,可以分析某领域研究热点变化情况以及研究前沿问题。图5为1997—2021年港澳青年研究领域突现强度明显的18个关键词,其中关键词突现强度达10.00以上分别是:“粤港澳大湾区”(38.66)、“香港青年”(14.87)、“青少年”(12.27)、“国家认同”(11.7)。在港澳青年研究领域,“中学生”一直是关注的热点,而“粤港澳大湾区”的热度最高,是研究的前沿问题。

艺考

图5 关键词突现图谱

2.研究主题的演变

艺考

图6 关键词时区图

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在关键词共现分析基础上,绘制了“港澳青年”研究领域的关键词时区图,见图6。关键词时区图中最上方每个时间节点对应匹配了当年的高频关键词,比较直观地反映了港澳青年研究领域各个发展阶段的研究主题及其演变轨迹。参照关键词时区图谱,以香港回归时间为研究起始点,可将港澳青年研究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即发展起步阶段(1997—2009年)、过渡上升阶段(2010—2016年)、增长繁荣阶段(2017—至今)。该领域主题演变一个共同的驱动因素是港澳特区发生的有重要影响的“典型事件”,见表4。

表4 港澳青年研究核心主题的演变

艺考

(1)起步发展阶段(1997—2009年)

该阶段港澳青年主题泛化,学者研究方向也较杂乱,并未系统化,没有鲜明的主题。此时正值港澳回归祖国怀抱之际,还有回归后的快速发展期以及10周年的庆典期。学者们的研究关注点有:港澳回归的青年爱国教育意义,港澳青年的生活、工作、学习概况以及与内地青年交流学习、比较研究等方面。

1997年香港回归时,有学者就提到利用香港回归这部生动的教材向广大学生进行各种有益的教育,包括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香港的历史、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等,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可以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强心、自信心与自豪感。如程早霞认为1997年7月1日是一个举世瞩目、令华夏儿女高歌志庆的日子,可以此为契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王坤认为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胜利,提出了一些符合高校实际的、具有操作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措施;张善荣回顾了香港同胞在被殖民时期的典型爱国事件,认为香港同胞坚守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他们的爱国精神值得广大学生学习和传承。港澳回归祖国后,研究的小热潮逐渐消退,学者为丰富现有研究,注意力开始转移至港澳青年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如2006年方巍对香港青年药物滥用与社会政策进行了分析,认为青年学生滥用药物问题不可轻视,要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刘凤霞等人探讨港澳及内地大学生在学习策略使用的总体倾向、差异及原因。2009年正值香港回归十周年、澳门回归八周年,在此期间学者们发表系列纪念港澳回归的论文,如庄金锋提出了“港澳基本法是真正体现‘一国两制’的构想”的观点,认为港澳基本法是港澳特别行政区的最高法典,是我国宪法在港澳特区适用的中介。

(2)过渡上升阶段(2010—2016年)

在此阶段,“一国两制”下的港澳特区发展迥异,香港系列风波逐渐显现、街头暴力运动频发,而澳门却继续保持稳定、繁荣。这激发了港澳青年研究者的热情和责任,研究文献持续上升,且研究主题大体趋向一致,逐渐过渡到港澳青年国家认同问题研究。这一阶段的研究主题有:港澳青年的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国家意识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澳门青年发展的经验及对香港的启示;香港青年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政治意识、本土价值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两地青年国情教育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等。2013年涂敏霞等人对港澳青少年(14—30岁)的国家认同进行了大规模问卷调查,得出了“港澳青少年的国家认同程度总体上处于中等及中等偏上水平,但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程度低于澳门青少年”的结论。2014年吕大坤对香港青年的国民教育提出一些建议,认为有必要通过课程设置改革、全民教育体系的构建等方面,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身份认同三个维度改进和加强香港的国民教育。2014年香港爆发了“占中”事件、而此时的澳门正式把“爱国爱澳”写进澳门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随即港澳青年研究的热度快速上升,国内学者针对香港“占中”事件的研究颇为丰硕。笔者通过CNKI主题检索“香港占中”(2014—2016年),获取相关文献共272篇,且大部分学者对“占中”进行强烈谴责并深入分析其真相,如曾国骏指出该事件是典型的“违宪”行为,闵大洪、刘瑞生分析了新媒体被不法分子所操控带来“助恶”效应,黄康认为该事件反映出香港媒体的“国家认同建构”的现状堪忧。而澳门表现的则是“一国两制”的行稳致远,时任澳门教育暨青年局局长梁励曾说道,“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以及对自己身份的认知,是回归后澳门非高等教育一个重要宗旨。回归15周年以来,爱国爱澳的传统薪火相传,成为澳门青年灵魂深处的主流价值观”。因而澳门青年发展的经验及启示就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3)增长繁荣阶段(2017—至今)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正式出台、2018年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这也迎来了学术界针对港澳青年研究的“小春天”,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呈陡坡似增长,研究内容开始清晰明朗化。青年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主体、中坚力量,开始被社会各界关注到,学界的核心议题就演变为如何促进湾区青年的协同发展。2018年张志华指出,在推进大湾区建设中,港澳青年在内地创业就业仍然存在办理证照手续烦琐、福利落实设有障碍、从事行业受限等五大难题。

上述问题激发了学界的研究激情,学者们各自纷纷建言献策。谢宝剑指出,首先需从政策引导出发推动青年参与湾区协同创新。除此之外,有许多研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角度出发,深度挖掘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所面临挑战与机遇。王阁指出影响港澳青年来内地发展因素较复杂,提出了“首先需破除制度障碍,包容文化差异”的观点。

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促使学界把研究视角聚焦于“香港青年”,开始对“香港青年国家认同”进行聚焦分析。如中国知网文献引用最多的刑立军、徐海波的文章,他们从心理机制层面解读“认同”的本质,并通过分析影响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障碍因素去探寻构建他们国家认同的有效途径。谢碧霞提出可以通过建立系统化的“大教育”体系增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王衡根据目前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状况,将其基本特征归纳为:文化认同强于政治认同、本土认同强于国家认同、美式民主认同挑战国家认同。屈宏、梁闪闪指出香港教育去殖民化不仅关系到香港的繁荣稳定,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2019年也恰逢澳门回归二十周年,回归后澳门青年“强国家认同”与香港青年“弱国家认同”形成鲜明对比。学者们通过梳理总结回归后澳门“爱国爱澳”教育的宝贵经验,希望能够给同样制度场域下的香港提供样本与参考。如赵联飞、陈志峰通过研究澳门中小学的“国情国史”来分析爱国爱澳教育,指出“注重本土教材编制”是澳门中小学生正确了解中国历史的关键一步;邹平学、冯泽华则认为澳门成功实践“一国两制”的经验具有自身特色,其经验就是澳门积极维护宪法与基本法在特区的效力和地位、积极履行国家安全责任、贯彻一国两制理论与特区实践相结合原则;学者常乐则从教育政策与国家认同角度总结澳门经验并为香港提出借鉴的方向——坚持教育“去殖民化”。

随着香港国安法实施(2020)以及选举制度(2021)的完善,可以预见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将会不断深入聚焦于港澳教育去殖民化、港澳青年的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安全教育、港澳青年的政治参与、爱国者对“一国两制”的捍卫等主题,港澳青年的研究热度将继续攀升。

进路探寻

通过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港澳青年研究文献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后发现,该研究领域已取得较大的进展并逐渐走向成熟,呈现整体向好发展态势。学者们的研究与时俱进,紧贴港澳特区发生的典型事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文献,针对该领域研究中的不足及港澳青年发展的新趋向,笔者提出以下一些不成熟的新进路,供同行参阅,旨在抛砖引玉。

(一)异地研究者、研究机构加强跨学科协作,丰富港澳青年研究视野和研究文献

在港澳青年研究中,核心研究者形成了合作网络,但多数研究者现阶段的合作频次较低,尚未形成规模较大的复杂性合作网络结构。另外,研究机构集中于穗港澳地的研究所及高校,且多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等。在面对日趋复杂的港澳青年研究中,仅从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单一学科出发,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现状,迫切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持。如从积极心理学和积极教育学的视野,分析港澳青年“积极人格”的教育建构:通过研究其认知、情感及行为来探索港澳青年社会心理特征及形成的缘由并为此寻找相应教育策略;从社会生态学和社会博弈论的角度,分析港澳青年社会文化场域:通过研究港澳青年成长的社会生态,分析各个博弈主体对港澳青年的影响路径等。同单一学科相比,跨学科的交叉研究范式更擅长对港澳青年的成长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从而用更广阔的视野进行思考。

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学科、不同领域背景的研究者、研究机构之间的协作交流,能合力提升“港澳青年”领域的研究深度与质量,尤其港澳特区的研究者及研究机构的参与更为重要,他们可以利用地域上的便利进行系统的追踪式研究,为港澳青年研究提供新的逻辑起点和多维度、广视野的思考。同时政府、社团、企业等社会各界力量也应该参与进来,这些主体发现问题角度和面对公众的诉求更为实际、更有机会参与港澳青年研究的过程之中。

这些多元化主体形成了“港澳青年”研究共同体,共同致力于研究的深层次挖掘,促进港澳青年研究持续性发展。

(二)深入港澳青年成长场域进行实地研究,增强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

在“港澳青年”领域的研究中,当前多数学者采用的是定性研究,理论层面的阐述、文献层面的梳理多于事实性数据、量化数据的分析。这些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文献,提供了一些富有启示性的研究成果。如果学者们还能采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叙事研究、田野研究、真实案例分析等实地调研方法,则更能进一步增强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

事实上,港澳青年的成长场域特殊而复杂,受到多方面的约束与影响。如2020/2021学年,澳门中小学共有76所,其中官立学校10所,私立学校66所;私立学校办学团体有天主教、基督教、潮州同乡会、菜农合作社、工会等,呈现多元化的格局。2019/2020年香港教育统计年鉴显示,该年度香港共有中小学生700622人,其中,57.82%就读宗教学校,30.08%就读多元信仰的本地社团,6.22%就读官立学校,5.88%就读国际学校;宗教办学团体就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孔教、儒释道、伊斯兰教、摩门教、犹太教、基士拿教、锡克教等。这些多元化办学团体的博弈格局是怎样的,是否具有主导的力量?多元化办学团体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影响是怎样的?教育教学中是否传递“爱国爱港(澳)”的价值观?这些问题需要研究者进入实地进行深入的调研。

再如在港澳青年国家认同的研究方面,学界普遍认为“国家认同”的核心是“身份认同”,它具有多维结构:“文化中国的认同”“自然中国的认同”“经济中国的认同”“科技中国的认同”“体育中国的认同”“政治中国的认同”等;即使是“政治中国的认同”这一维度,也会涉及“古代政治中国的认同”“近代政治中国的认同”“当代政治中国的认同”等。港澳青年在国家认同方面是否存在维度差异?是否存在性别、年龄、社会阶层等人口背景变量上的差异?不同学校场域中成长的青年在国家认同方面的差异何在?其影响因素是否相同?这些问题的探讨也需要实地的田野研究、量化研究等方法的参与。

(三)进行系统的全方位追踪研究,增强研究的预见性和时效性

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就有学者积极主动研究“港澳青年”问题及政策建议。如探讨港澳青年国家认同的标志性文章,是曾盛聪于1998年发表的《香港青年的国民意识与爱国教育》,该文认为“加强香港青年国民意识的培养、清除殖民主义阴影”应成为回归后香港德育和青年教育发展的题中之意和必然趋势。但当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到2016年前后,“国家认同”才成为该领域的突现关键词(见图5)。回顾CNKI学术期刊库收录的近20年来港澳青年的研究文献,整体上发现,其在港澳青年问题上缺乏预见性和时效性。这可能是部分预见性强、时效性强的研究报告、政策建议、学术论文等没有收录在CNKI学术期刊库,而导致了本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偏差。

伴随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改变,港澳社会日益呈现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明显新特点。笔者认为“港澳青年”研究在今后很长时间内应该是中国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对港澳青年进行系统的全方位追踪研究,洞察港澳青年成长动态,更能增强研究的预见性和时效性。在纵向层面,以时间为跨度获取港澳青年发展的动态数据,比较不同时期同一青年群体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如青年人的国家认同、心理需要、政治参与动机等都会随着时间变迁而呈现不同特点;在横向层面,以对比分析为特征揭示港澳青年发展的群体差异,如在同一时期不同宗教信仰群体在国家认同方面的异同。

(四)构建“一国两制”下港澳青年积极成长的理论,搭建共同对话的平台

近年来,中国的发展壮大被某些西方国家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由于港澳特区实行的是“一国两制”下的资本主义制度,这就自然成为他们首选的博弈场域,加紧对港澳青年乃至内地青年进行欺骗性、煽动性、隐蔽性的教育活动,实施西化、分化和意识形态渗透战略。对此,中国学者有责任保持高度的警惕。如香港修例风波让香港社会陷入撕裂,香港青少年生活在一个非敌即友的社会,每个人对另一个人都要做出立场和价值判断,他们对香港感到困惑,也对自己的人生感到困惑。

为此,笔者认为学界要积极构建“一国两制”下港澳青年成长的系列理论,搭建共同对话的平台。理想信念教育的话语体系、表达方式要与港澳青年的接受习惯、现实感受紧密相连,只有同“纬度”才能同“温度”,只有“同频共振”才能“引发共鸣”。

比如“爱国主义教育”是任何主权国家对其公民进行教育的法定内容,但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爱国理论体系”的支撑。在港澳青年爱国教育研究方面,因不同学者研究角度不同,其学术表达的话语体系也有较大差异:内地有学者侧重于“一国”的依规,从国家主体位置思考,认为港澳青年爱国教育理应包含“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与内地青年相统一,要强化港澳青年“一国”的政治认同;通识教育要与内地德育相衔接,学习借鉴内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经验,将爱国爱党爱同胞照耀进学校。而港澳有学者则侧重于“两制”的差异,坚持本土意识与自身特色的结合,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政治生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港澳的课程改革与发展既不同于内地,又有特区特色,有着鲜明而独特的教育特质。因此,港澳教育中课程的抉择与实践在于构建本土特色化的现代课程体系。所以,在港澳特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必须要有社会各界共同认可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作为基础,该理论须阐明“一国”与“两制”逻辑关系,回答“一国两制”下港澳青年爱国主义的行为表现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与内地青年的差异又何在,如何处理“爱国”与“爱港(澳)”关系,怎样才能实现“爱国爱港(澳)”的辩证统一等问题。

END

编辑/杨俊芳钱文琪胡彬

审核 /程虹 曾晨曦 陈金波

总期数 /第1236期

2021年10月29日

温馨提示:在浏览“龙君伟 邵文丽 杨爱平:港澳青年研究的演变及进路探寻 ——基于CNKI学术期刊库的文献计量分析”的时候,遇到了一点问题, 该内容由用户上传,目前的状态为内容正在审核中。

ai审核.png

对本文进行反馈,可以加快审核进度或“点击这里”前往其他网站查看。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江西专科院校-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江西青年职业学院-龙君伟 邵文丽 杨爱平:港澳青年研究的演变及进路探寻 ——基于CNKI学术期刊库的文献计量分析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