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史人物角--任应秋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艺考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2021-6-02 15:58:13 文/罗霞 图/唐诗涵

关注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 人物简介 ·

任应秋(1914~1984),字鸿宾,为四川江津县人。

4岁即读私塾,及长,问难于经学大师廖季平,为之后的中医之路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十七岁开始,任应秋从江津县国医专修馆毕业,开始了医学生涯,后就学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并得到沪上名医丁仲英、曹颖甫、陆渊雷等人指教,开阔了知识领域和学术眼界,使学业大进。

但抗战爆发,他不得不回到四川,一边行医,一边教书。解放后,先执教于重庆市中医学校兼教务主任,后于1957年调北京中医学院任教。于1984年10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 治学态度 ·

任应秋治学态度严谨。

在“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的中医发展方针的影响下,任应秋深刻认识到“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是继承中医学的问题,“整理提高”是发扬中医学的问题,只有系统全面地继承,才能做到发扬光大中医学。

因此他全力以赴于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深入进行中医学术的研究。并对学术问题,引经据典,将经典与临床相结合。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 精研理论 ·

任应秋一直坚持认为,中医学术中不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有它自身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也一贯倡导学习中医古典著作,打好中医基本功,也十分重视经典中医著作的学习与研究,而且卓有成就。

从1961年至1964年,他连续在《中医杂志》及其他医学刊物上发表古典医著学习辅导的文章10余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典籍《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以及有关温病、方剂、脉法、针灸方面的知识及其学习方法。这些内容后经重辑,更名为《学习中医典籍七讲》收入《任应秋论医集》中。

·医学著作 ·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多年来,任应秋穷治医经,精研医理,将毕生都献于中医事业的发展,为整理、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主要著作有:《阴阳五行》、《脉学研究十讲》、《伤寒论语释》、《中医各家学说》等。

编辑:黄嘉璐排版:黄嘉璐责编:张少琪肖俊婕冷婧律审核:许莉葛昊洋

来源:网络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江西本科院校-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医学史人物角--任应秋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