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萍乡学院哦!
20年前,历史书上对安源的描述仅为: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在此领导发动了安源大罢工。而今天,只要一提到安源,会让全世界的人对这片红色的土地油然起敬。你一打开网站,在搜索栏中输入“安源”两个字,会立刻出现20余万条有关于安源的信息。在我市,有一位以研究安源工人运动而著名,并被收入《中国当代史学学者辞典》的学者。他,就是萍乡高专退休教授邓启沛。《江西有突出贡献专家传略》评价他:“为安源工人运动史研究起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1937年,邓启沛出生于湘东东桥乡,童年落户于莲花六市乡。莲花,那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最前沿,革命烈士用鲜血浇灌出的花草,在轻风中妍硕壮丽,给幼时的他以深刻的印象,他常常在晚上听秋收起义部队行径家乡的故事,夜里便梦见井冈山的革命烽烟。那片红色的土地丰富了邓启沛的童年生活,那时的他就有个梦想:长大后要去研究中国革命史。带着这个美好的愿望,1957年,成绩优秀的邓启沛从萍乡中学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并在那里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基础。1961年大学毕业后,邓启沛被分配到四川大学任教,刚开始他住在学生宿舍里,陪学生听课,辅导学生下农村调查,之后,他住到了四川大学资料室,这段时间给了邓启沛充分的学习时间,回忆住资料室的两年里,邓启沛说:“两年中,我在资料室里读完了二十四种党刊的影印本全套,读完了《马克思文选》《列宁文选》《斯大林全集》《毛泽东选集》等一大批著作。从没有想到过自己有那样强烈的精神去疯狂地猎取知识,那些日子里,为了不影响教学,我每天都要凌晨两点才抱着书本入睡。”
由于四川成都的气候问题,加之邓启沛的身体原因,在他的一再要求下,邓启沛于1965年回到了令他梦牵魂萦的红土地——萍乡。并先后在萍乡中学和萍乡二中任教,主要教政治和社会发展史。他的课总是能深入浅出,而且讲的知识大都超出了课本内容,让学生们受益匪浅。到全国高考恢复后,邓启沛教的高三政治课的班级连年高考成绩名列全市第一,有一届班平均达86分以上,个人高考政治成绩98分,居全省第一。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刮到萍乡时,市里面开始着手于安源纪念馆的正式开馆事宜,由于邓启沛是名牌大学中共党史系出来的高材生,加之他教的政治课在萍乡市小有名气,因此,经常被市里叫去帮忙,主要搞一些安源工人运动方面资料的整理工作。在资料的整理过程中,其间,有一个问题困扰了他,安源工人运动这样成功,为什么就没有人来研究呢?
带着这个问题,1979年,邓启沛正式调入了萍乡高专。在此间,他以学者身份参加了很多关于革命根据地研究的全国性讨论会,那时的他,在会上谈了些自己对根据地研究的独到见解,但是,在来自全国各地专家、教授云集的讨论会上,他的见解并没有得到与会人员的重视。回到学校后,他变得很矛盾,总是想选一个自己研究的课题,可是延安、井冈山、瑞金等根据地的研究都是那时的热门课题,如果自己再去研究,一定出不了什么成果。那段时间,邓启沛想了很多,为此,还经常失过眠。有一天,他打开了自己的笔记本,顿时,“安源”两个字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为什么不去研究安源工人运动呢?邓启沛反问道。经常查看有关于安源工人运动的资料使邓启沛了解到,从50年代到70年代,有过好几所高等院校的历史系师生曾试图研究安源工人运动,安源纪念馆也曾多次组织力量研究安源工人运动,但都由于当时的复杂形势而被搁浅。凭着自己在整理安源纪念馆时所学习到的资料,以及自己20多年来对中国革命史的研究。1981年,邓启沛写了一篇有关安源工人运动的论文《安源工运是我党集体奋斗的光辉范例》,一石击起千层浪,这篇论文在《争鸣》杂志上发表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萍乡、南昌、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刊物纷纷进行了转载,该文不但说明了安源工人运动的成功是工人集体奋斗的结晶,而且还第一次说明了安源工人运动的成功是因为吸收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先进经验,论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让世人重新认识了安源工人运动。后来该文被美国大使馆人员看中,被转到了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该文获得了江西省中共党史现代史论文评比一等奖,并被选入《中共党史研究论文选》。邓启沛没有想到,一篇论文居然得到了这么大的反响,这也更加地坚定了他开始研究安源工人运动的信念。后来,邓启沛先后发表了20余篇有关于安源工人运动的论文,10余次被省内外高校邀请讲学。
1983年,萍乡市委做出了汇编一本有关于安源工人运动书籍的号召,这一举措给了开始涉足安源工人运动研究的邓启沛以极大的鼓舞。他当即向市委提出研究安源工人运动课题的要求,市委不但同意,而且还专门成立了编纂小组,决定让邓启沛脱产研究安源工人运动这一课题。在以后的几年中,他用有限的经费,和同事一起考察了井冈山、湘赣、湘鄂赣、闽浙赣、湘鄂西、川陕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等,还访问过陕甘宁、太行山、凤凰山等抗日根据地。追随着安源工人出生的革命先烈的足迹到了罗宵山脉、武夷山脉、武菱山脉、怀玉山、大别山、大巴山、黄土高原,来到了红军战场、八路军新四军战场、解放军战场、抗日联军战场等,在各地的烈士墓前鞠躬致哀,奉上了一支青松或一束鲜花,到全国29个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邓启沛从中发现,从安源工人出生的革命者遍布中国的各个革命根据地,这个发现更加地坚定了他执着于研究安源工人运动的信心。每到一处,他们总是认真地深入到革命烈士家属中去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四、五年间,共收集到4000多份文字资料,5000多张照片资料。攻夫不负有心人,由邓启沛主编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上、下册)的书稿于1988年正式完成,该书于1991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本厚厚的书籍,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安源工人运动的研究,读着这本书,会让人们清楚地了解到当初安源工人运动时的形势。这本书也让世人了解到,安源工人运动内容丰富多彩,声势波澜壮阔,既有经济斗争,又有政治斗争,既开展了工人运动,又结合开展了农民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斗争的形式,从罢工斗争发展到武装起义,最后全部有生力量参加红军,投入人民革命斗争……这本书的出版大大地提高了安源在中国的地位,并为以后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安源工人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谈到当初出书的经历,邓启沛向笔者说出了他经常自我激励的一句格言,“工作中付出‘爬山’的血汗,去‘猎取’‘攀高’的喜悦,不断战胜自我。”
邓启沛成功了,他获得了该属于他的荣誉,1987年晋升副教授,1992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教授职称。多次参与国家、省市级的专题科研活动,其间先后在25种国内刊物刊发论文70多篇,主编、参编书籍6部,总字数200多万,48次获校内外的奖励和表彰,其中国家奖励2次,省级8次。他还曾任全国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会员、江西省党史学会理事、江西省社科联理事、市政协委员、市社科联常务理事、市党史学会会长等。邓启沛还在中共党史研究方面独有建树,他为解决地方史某些相关疑难问题起了突破作用。谈及学术成就,邓启沛说:“主要是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是红色的,所处环境的领导者、人民群众的心是红色的,让我坚定了研究红色革命史的脚步。”
邓启沛已67岁了,在他流逝的岁月里曾病危四次,而且终身伴有支气管哮喘、肺原性心脏病、关节炎等慢性疾病,按照他的话说,他这一生是苦斗病魔的一生。退休后,邓启沛每天都要用药物支撑着自己的身体。但他还是十分关注着安源工人运动的研究工作,萍乡高专去年成立了安源工人运动研究所,他二话没说就担任了顾问,并把自己所有的书籍全部捐给了萍乡高专,在校图书馆设立邓启沛专柜,供全校师生观阅。
现在,安源在世人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了,当邓启沛看到安源大罢工胜利80周年之际,心连心艺术团来到萍乡演出时,当看到《毛泽东去安源》剧组来到安源拍摄时,邓老在电视机前欣慰地笑了起来。从邓启沛开始涉足时,几乎没有人研究安源工人运动,到现在人人关注安源发展,处处发扬安源精神,邓启沛以一个学者的责任感填补了我国在安源工人运动研究方面的重要空白,让安源被全世界的人所认识。
记得在萍乡高专开展的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邓教授提出:“脚踏高专红壤,心系祖国春秋。”的口号,后来,他又把这句话改成了一幅对联“情钟赣西红壤,魂系中华春秋。”这句话道破了一个知识分子对事业的追求和一个共产党员的宽广胸襟。邓启沛正是以此来鞭策自己,一生一世永不改变。(刘德平)
来源:人物通讯作品集《燃烧的教育情》
注:发表在《萍乡日报》(2003)《安源魂》(2003)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陈芃宇
审核|陈国俊
萍乡学院公众号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