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和研究能力,能从事机械工程领域内的机械设计与制造、自动化控制、科技开发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解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复杂工程问题,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
专业简介及特色:
一
采取“三个结合”举措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我校的一流本科专业之一,该教学团队为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全面贯彻学校“高质量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办学思想,秉承“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能”的人才培养理念,按照面向《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大国工匠人才为目标定位,凝练出了校企交互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
科研与竞赛结合,推动专业内涵式发展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目标导向”和“持续性改进”的专业认证理念,推进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内涵式发展。将创新性科研和学科竞赛引入课堂,提高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从“以教为中心”课堂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推进专业高质量升华。注重发挥科研与学科竞赛二者联动效应,把高水平学科竞赛纳入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助推学生设计、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近三年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学科专业竞赛累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70余项,发表论文多篇,授权国家专利17项。
三
学科建设与校企合作结合,助力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教学为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坚持校企互动,秉承“把教学办入工厂,把工厂引入学校”的教学理念,不断在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上改革创新。学院积极拓展校外校企合作平台,目前已与江西新钢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内外十余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与新余本地4家企业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师资队伍的培养、实践教学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为师生的专业成长、育人质量的提高搭建了丰富的实践平台。
四
产学研结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开设一个专业,对准一个产业,帮扶一批企业”,学院紧密结合专业特色,聚焦中国制造2025,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加自觉的使命担当,主动对接和服务当地企业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年来学院始终坚持“技术帮扶”的工作思路,已连续三年组织师生到新余市袁河经济开发区义务帮扶一年一度的中国南方农业机械产品展,既开阔了师生的专业视野,也进一步塑造了师生德智体美劳的优良品质。
3、
专业优势:
本专业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基础,融入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学科,运用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解决现代工程领域中的复杂技术问题,实现产品智能化的设计与制造。立足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突出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重视实践,强调工程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需求,在智能装备制造、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培养具有厚实的机械工程基础,富有创新精神的大国工匠人才。
4、
核心课程:
机械制图与CAD基础、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精密测量技术、机械制造工程学、电工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控制工程基础、工程测试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控系统等。
5、
职业领域: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与实施工作;机械、电气、液压、气压等控制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工艺工装的设计、制造工作;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智能设备的编程及操作工作;机械CAD/CAM技术的应用工作;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现场技术管理工作;机电产品的销售和服务工作。
职业资格证书:
机械制图师、电工维修工程师、AutoCAD机械设计师、机械设计工程师等
6、
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
▲工程实训大楼一览
▲工业机器人实践平台
▲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践平台
▲智能制造实验中心
▲智能制造实验中心
校外实训基地
为了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功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学院不断拓宽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和确定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标准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校外实训基地(部分)
▲学生前往江西新钢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开展专业见习
7、
学生竞赛:
学院师生发扬学校特有的“三苦”赛事文化精神,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近三年学生在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技能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等学科创新大赛中获国家级和省级奖励70余项。
左:获省级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比赛一等奖
右:获全国“TRIZ”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优秀奖
左:获第七届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三等奖
右:获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三等奖
左: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
右: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赛区三等奖
▲专利及获奖证书(部分)
8、
教学团队:
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
史洪松,男,中共党员,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业产品设计。现担任智能制造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工业设计专业负责人,江西省模具工业协会常务理事,江西省工程图学学会常务理事。
陈敏,女,本科,高级工程师,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现担任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带头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
周平,男,中共党员,硕士,教授,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现担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带头人。
李湘民,男,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现担任学院车辆工程专业负责人,江西省图学学会理事,江西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多次领队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高教杯”大学生先进成图与产品建模信息大赛并多次获得个人竞赛一等奖和团体二等奖的殊荣。
刘艳华,男,中共党员,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现担任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人。
刘传安,教授,TRIZ ITC二级TRIZ工程师,毕业于宜春师专。担任TRIZ 教研室主任。从2014年开始带领学生连续6届参加由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先后获“特等奖”1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12个,指导师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47个,已授权40个。
彭秋梅,女,中共党员,硕士,副教授,现担任智能制造与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编写教材3部;主持完成省级课题6项;申报发明专利1项,获国家专利5项。
漆娇,女,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现担任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教研室主任,兼任分院督导员,荣获校级“先进工作者”、“优秀指导教师”、“教学十佳”等荣誉称号。
符志军,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篇;主持并完成省级课题3项;获国家专利6项。
张元杰,男,博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钢铁材料与焊接技术,担任《机械工程材料与热处理》、《金属材料学》等课程教师。参与国家973计划子课题1项、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1项,主持新余市科技支撑项目1项。
李海英,女,中共党员,讲师,研究方向机械工程。现任智能制造与能源工程学院教师,2009年参加《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的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先后在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
微光汇聚,风雨同舟|河南加油!江工与你们一起守望相助
江西工程学院2021年公开招聘专职辅导员通知
请回答2021|给我五分钟,我们都直接一点,把话说开吧!
编辑:温锦钰▕ 图文:江西工程学院
审核:汪 娜
主编: 谢浓▕总编:于永清
投稿邮箱: 3311833378@qq.com
*本文章所有文字、图片版权均归于
江西工程学院新媒体运营中心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