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 经典咏流传 | 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新余学院,艺考

新余学院

2021-6-23 17:40:25 文/张涛 图/池晨

关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在团员青年中开展好“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引导团员青年了解党的光辉历史、感悟党的初心使命、领会党的创新理论,体认党的精神谱系,传承党的红色基因,新余学院大学生理论宣讲团走进学院、走进团支部、走进社团已开展宣讲活动10次。近期大学生理论宣讲团以“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开展宣讲活动,一起去看看吧!

新余学院

新余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邹梓荣

学党史 | 强信念|跟党走

红色故事

朱德补草鞋

1930年11月,朱德率红一方面军连续行军10多天。总部特务大队队长严德胜的最后一双草鞋已破烂得不能再穿,他便把它扔了,光着脚丫子赶路。部队行军至吉水县八都镇宿营,一路疲惫的严德胜很快进入了梦乡。第二天一早醒来,他发现身边多了一双修补得完整的草鞋。这不是自己行军途中扔掉的烂草鞋吗?他疑惑地拿起来,掂了又掂,修得还挺结实的,也很合脚。是谁这么热心呢?他好奇地向周围的同志们打听:“这是谁做的好事?”何队长要他猜,他一连猜了好几个人何队长都摇头。何队长笑道:“你呀,猜不到。”“那.....是你!”严德胜满有把握地说。“我?也差得远。”何队长还是摇头。图片一旁的政委看他一脸认真又着急的样子,便笑着告诉他:“这是朱总司令在行军途中发现你光着脚,便捡回了鞋子,昨晚连夜修好的。”知道了事情原委的严德胜羞愧得说不出话来。他找到总司令,郑重地行过军礼,感激地说:“谢谢总司令!"朱德看着他脚上的草鞋微笑着叮嘱他,平日里一定要注意修鞋,要保护好自己的脚,这样才能有战斗力。总司令为战士补草鞋的故事不胫而走,战士们深受教育和鼓舞。

新余学院

从此,行军途中只要稍有空闲,战士们便互相帮着修鞋、补鞋。捡草鞋、补草鞋成为红方面军官兵之间艰苦朴素、互帮互助的光荣传统。朱德同志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身为领导干部,却没有架子,宽以待人,为人和蔼、慈祥,更是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是战士们的好榜样。他还爱兵如子,看到战士光着脚,亲自为战士补草鞋,时刻关心着战士们的安危冷暖。

感悟

革命斗争时期,正是有诸多如朱德同志一般始终关爱着人民的领导人,才有我们现在的新中国,身为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我们,更要继承和弘扬这般红色品德,以身作则,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我们亲爱的领导人朱德同志对每一个战士细致入微的照顾正如共产党对待我们的人民一样,始终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放在首位,这也是党走过一百年风雨,历久弥新,不停向前的最有用的法宝。

新余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戴静茹

学党史 | 强信念| 跟党走

红色故事

杨开慧

杨开慧的故事-冰清玉洁真"骄杨"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1930年11月14日),号霞,字云锦,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乡人。杨昌济之女,毛泽东的第一任妻子。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第二次进攻长沙后,杨开慧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她拒绝退党或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于1930年11月14日被杀害。杨开慧出生后,因父亲杨昌济思想先进,她虽女儿身也能从小有名有字有号,7岁即破例入长沙第四十初级小学。

新余学院

1913年,父亲从欧洲留学归来后全家在长沙城内定居。第二年杨开慧便结识了毛泽东,19岁时以不举行婚礼的新方式与毛泽东结合。1922年杨开慧生下第一个儿子毛岸英。次年,毛泽东到上海工作把已经怀上第二个孩子的妻子留在家中。"八七”会议后,毛泽东潜回湖南时先秘密赶到板仓看望在此隐蔽的妻子和3个孩子。8月16日,他又在杨开慧陪伴下潜人长沙,住进岳父留下的那座挂着"板仓杨”匾额的房子。1930年夏军阀何键到处搜杀共产党人及其家属,杨开慧于10月间不幸被捕。她几乎每天都被提去过堂,遭到皮鞭、木棍的毒打还被压杠子被打昏后又用凉水泼醒。曾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叛徒任卓宣向何健献策称:"杨开慧如能自首,胜过千万人自首”于是,审讯官提出,杨开慧只要宣布同毛泽东脱离关系即可自由。杨开慧则毅然回答:"死不足惜,唯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被杀害。此时在江西指挥红军反“围剿”的毛泽东,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后,寄信给杨家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新余学院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常怀念杨开慧。1957年,他给故人柳直荀的遗孀李淑回信时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第一句就是"我失骄杨君失柳”。对女子的称呼本应用“娇”字当年推荐杨昌济去北京大学任教的章土钊曾问“"骄杨"当作何解,毛泽东说:"女好为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杨开慧这位从外表看起来文静、贤惠的女子其内心世界却非常丰富,意志也异常坚强。这位站在时代前列的女性,确实无愧于"骄杨”之称!

感悟

杨开慧,她是忠厚传家的好女儿、忠烈为民的好学生、忠贞爱国的好妻子、忠义教子的好母亲,忠诚革命的好党员。虽说处于民族危难之际,本就没有性别之分,但她毫不逊色于男性,而是以满腔的热情,追随毛泽东同志致力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我们应该把她的名字记在心里,应该学习她朴实无华,艰苦奋斗,敢于奋斗的精神。

新余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李佳樱子

学党史 | 强信念|跟党走

红色故事

长征路上的红小丫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就这样,伟大的红军长征胜利80年了,无数的长征故事一直感动着我们的心。

新余学院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不能忘记长征,不能忘记千万万红军流血牺牲一一没有他们的奋斗与奉献,能有我们的今天吗?我给同学们讲一位长征路上红小丫的故事。长征路上的红参加红军后改名王新兰。她是红军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因此,我把她尊称为长征路上的红小丫。她加入红军的时候才9岁,10岁开始到12岁跑着参加了长征,因为她人小,别人走一步,她得跑两三步,才能跟上队伍。1935年3月30日晚上,不满11岁的王新兰,由宣传队的大哥哥们搀扶着,在爆豆似的枪炮声中登上木船渡过了嘉陵江,开始了万里长征。王新兰跟着队伍一直往西走,整天整夜地走,没完没了地走。往哪走?那时她不知道,只知道必须跟着队伍走,干万不能掉队,掉队就是死亡。王新兰在宣传队,他们带着乐器,什么快板、笛子,洋鼓,边走边宣传鼓动。山路崎岖难走,十几个小战士用绳子把胳膊连到起,一个人倒下了,其余的人就一起拉。他们一边艰难的行走,一边宣传鼓动。打起仗来,宣传队员们就去抢救伤员,抬担架。王新兰人小,抬不动担架,就搀着轻伤员走王新兰不仅会打快板、唱歌,还会讲笑话,她走到哪儿,哪儿就有笑声。可是,半个月以后,就听不到她的笑声了,她染上了重伤。

新余学院

一天早晨,身体越来越虚弱的王新兰,拄着一根木棍,摇摇晃晃地往前走,晈着牙坚持着。宣传队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问她要不要歇一会儿,她摇摇头。走了10多里地以后,她眼前一黑,一米路艰难。几天以后,王新兰连饭也吃不下,头发眉毛都脱落了,牙关紧闭,不省人事了。炊事员老谢给她送饭来,摸摸她的额头,翻开眼皮看了看,沉重地说:“这娃儿恐怕不行了。”彭道华大姐抱着一线希望,把饭嚼烂,掰开她的嘴,一口一口喂她。有的同志看到这种情形,建议给当地的老乡30元钱,把她留下。红四军政治部主任洪学智知道以后,亲自来到宣传队,说:“不能把她留下,这孩子能唱会跳,再艰难也要把她带上王新兰躺在担架上,心如刀割,一再要求把她留下。同志们都说:“那可不行,等你好了,还要看你跳舞,听你唱歌呢!奇迹发生了。同志们抬着王新兰走了个月,她开始能吃东西了,脸色也好多了,能坐起来了。死神与王新兰擦身而过,她的病好了。部队来到了雪山脚下。军长许世友亲自来到宣传队给大家讲了过雪山的注意事项。临走时,军长开玩笑地对王新兰说:“你这么小,山那么高,爬得过去吗?”王新兰满有信心的说:“爬的过去!”徐军长又说:“山上冷得很啊!可不要冻哭了,一哭眼泪就成了冰棒棒,在脸上扒不掉。”王新兰说:“哪个会哭啊!”这天夜里三点,队长就把王新兰几个姑娘叫了起来,说该上山了。大部队五点钟出发,宣传队早点上山去准备宣传,还要搭个棚子。每人发了一块布,让把脚上,每人还喝了一碗辣椒水。队长说山上冷,让大家把所有能穿能戴的都套上。来到山脚下,凉气袭人。爬上雪山,一会儿晴,一会儿阴,有时下雨,有时下雪。大家把所有的东西都穿上披上,都不顶用。雪山皑皑,冻煞人啊!宣传队员们在塞风飞雪中刚把宣传棚搭好,大部队就开始到来了。王新兰打起了小竹板,向一队队红军一遍遍说着她背的滚瓜烂熟的顺口溜同志们.加劲走.快穿讨大风口莫歇劲,莫逗留,“三不准”要求记心头。累了不准地上坐,坑洼里的积水不能喝。不准打闹大步跑,互相帮助都走好红军战士英雄汉,定能征服大雪山十师政委陈锡联带着队伍走上来了,他爱怜地摸着王新兰冻得通红的小脸蛋,说:“部队快走完了,这里风大,不能多呆。”宣传队领导决定让年龄小的队员先上山,大ー点的再坚持一会儿。王新兰还想坚持,但是不得不服命令。到了雪山顶,她往下一看,只见红军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像一条长龙,把茫茫雪山划成了两半,十分壮观。王新兰又打起了小快板,等队伍差不多都过完了,才坐“冰飞机”滑下了山。红军长征堪称世界奇迹,10岁的王新兰跑着长征是人生的奇迹。我们要纪念长征,也要学习长征路上的红小丫王新兰,向千万红军先辈致敬!

感悟

我们此刻生活在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不用为衣食发愁,我们不必提心吊胆地生活,我们是幸福的,无疑也是幸运的。但我们有我们的职责和义务,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有时间紧迫感,行动起来,在有限的时间里,像红色少年一样,脚踏实地,肩负使命,为祖国灿烂辉煌的明天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新余学院

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

李然

学党史 | 强信念| 跟党走

红色故事

八子参军

1934年5月30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第三版报道了《八兄弟一起,报名当红军》的事迹。杨荣显是瑞金沙洲坝下肖区七堡乡第三村农民,有8个儿子。一家世代遭受地主剥削,生活过得十分艰难,家中穷得“上无片瓦,下无寸地,身穿破衣裳,家无过夜粮”。后来,共产党来了,红军来了,给他们家分了田分了地,几个儿子也娶上了媳妇,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1931年11月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叶坪成立的第二天,杨荣显高高兴兴地带着两个大儿子来到参军报名处,替两个儿子整了整衣领,正要回去,突然转身,严肃地对两个儿子说:“儿啊,跟着红军好好干,你们的孩子我会照看好。”不幸的是,不到三个月,两个儿子便战死沙场。噩耗传来,年过七旬的杨荣显老人一句话也没说,转身便进了屋,隔窗看到儿媳怀中嗷嗷待哺的孙儿,老人心如刀割。

1932年,为了扼杀新生的红色政权,蒋介石又纠集了4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实行更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新余学院

在前方战事吃紧、后方兵员短缺的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发出了“扩红支前”的号召。一时间,到处都能看见红军官兵匆忙的身影,到处都能看到躺在担架上转移的伤员。

而杨荣显家里,却看似比往常更加平静,原本就寡言的老人话更少了,几个兄弟也一言不发,看起来心事重重。

这一天,吃过晚饭后,杨荣显突然把6个儿子叫到老大老二的灵位前。老人拿起老大老二的灵位细细地擦拭,时不时抬起头,看看6个儿子年轻的脸庞,几次想要说什么,却又欲言又止。

“爸,我要去当兵,为哥报仇。”老三终于打破了沉默。老人看着老三,刚要说什么,就听见老四、老五、老六、老七、老八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我也要当兵!”

老人看着这6个儿子,一脸正色道:“当红军不是去享福,何况老三你刚结婚,万一……我怎么向你媳妇、向你娘交待?”

老三立即接过老人的话茬坚定地说:“爸,没有红军我们哪来的田?哪来的地?哪来今天的好日子?媳妇也支持我去当兵!”听后,杨荣显老人含着泪水难舍而坚定地点了点头。

新余学院

第二天,杨荣显就把6个儿子送到区苏维埃政府报名应征,由于老七、老八年纪太小,没有被批准参加红军。后来,老七、老八还是瞒着杨荣显进城,夸大年龄报名参加了红军。

苏区军民经过艰苦作战,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剿”,可杨家的老三、老四、老五、老六也都先后牺牲在战场上。

此时,担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的邓小平听说了杨荣显的事,专门派人看望了老人家,并告诉他,部队已下了决心,帮他找到老七、老八,把哥俩送回老人身边,可杨荣显怎么也不答应。

最后,经过几番周折,终于在广昌战役的战场上找到了老七、老八。哥俩说,等打完广昌这一仗再回去,可就是这一仗,兄弟俩再也没有回来……

听到老七、老八牺牲的消息,杨荣显老人再也忍不住悲伤,不由老泪纵横,捧着儿子的遗物,踉踉跄跄,朝着村头儿子当年参军离家的方向走去,口中喃喃自语:“儿呀,原谅你们的爹吧!爹也没有想到你们一个个都回不来了呀!”“老三,你本该回来的,你走的那天是你新婚的头一天,可怜你媳妇天天在村口等啊、盼啊,可你怎么也不回来呀!”

红军长征以后,杨家的女人孩子又全部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光,连房屋都放火烧毁后扒平了。杨荣显一家八子参军,前仆后继,壮烈牺牲的事迹是红都瑞金人民倾尽所有、支援革命战争的一个缩影。当年,只有24万人口的瑞金,就有11万多人参军参战,5万多人为革命捐躯。许许多多的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

感悟

八子参军是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故事,但这却只是当年许多赣南苏区革命烈士的缩影,在那片土地上还有无数不为所知的革命烈士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牺牲了性命。他们也许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们深明大义,有着常人没有的勇气和决心。没有人是不想活着的,但他们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前赴后继,冲锋陷阵,死而后已,这不仅是凭着满腔热血,更是因为他们有着革命必胜的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革命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值得敬佩的,正是他们促成了中国伟大革命的胜利,革命的胜利是属于他们的,也是属于我们每个中国人民的!

新余学院

新余学院

党的一百年峥嵘岁月,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惊天动地的故事,留下来无数英雄前辈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家国的富强而付出的热血,留下了引领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伟大精神,向同学们讲述这些故事,是为了在国家强盛的今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使命,做好当代青年应该做的每一件事,肩负当代青年应该承担的责任,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往期推荐

点赞!国奖获奖代表名录!

emoji表情猜猜猜,难到你了吧

新余学院的羊毛,你不薅?

新余学院(xyu_1985)

来源/新余学院团委

实习编辑/朱博文

编辑/李春艳

校对/缪庆琳

审核/彭力 胡珊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江西本科院校-新余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新余学院-学党史 · 经典咏流传 | 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