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城事 | 南京红色文化故事 第⑧期

关注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聆·城事》电台为同学们推出了一系列关于南京的红色文化故事。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智能工程学院的吴陈同学,为我们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竹镇”的故事。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军民同心 初建政府共抗日

竹镇位于南京市六合区的西北部,历史悠久,四境环山,三面带河,水陆往来便利,作为苏皖交汇地,商贸云集,经济繁荣,有“小上海”之称。

1938年夏秋之交,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小镇的宁静,竹镇遭到了日军飞机连续九次的狂轰滥炸,炸弹、燃烧弹、机枪子弹落如雨点,整个镇子浓烟滚滚,血肉遍地,一场浩劫死伤群众两千多人,将繁华的“小上海”夷为平地。

面对日军暴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积极进行反击。1939年8月,新四军五支队在罗炳辉司令员的率领下挺进竹镇,开辟了以竹镇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竹镇也因此成为津浦路东主要的抗日根据地之一。

作为抗击日军的前沿阵地,竹镇涌现出了无数英雄人物。1939年在罗炳辉的组织下,竹镇回族阿訇李叔度响应号召,积极组织回族民众走上抗日前线,回民支队从90多人发展到200多人,成为六合地区打击日军的一支劲旅。1940年3月,国民党顽派部队偷袭驻扎在竹镇的新四军,由于兵力悬殊,新四军伤亡较大。撒退中,新四军某连六班高班长身负重伤掉队,被竹镇桃花坞朱二之子朱祝明发现,将其背回家中养伤。但朱家把高班长送往新四军驻地途中被特务发现,朱祝明被敌人带走盘问。朱二置亲子安危于不顾,乘特务离开之际,将高班长送至距竹镇12华里的薛家集新四军驻地。而朱祝明为此遭到严刑拷打,直至后来新四军取得了竹镇保卫战胜利,才被放回。为表彰朱二一家大义救护新四军的崇高品德,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等亲自签署奖状,这也是当时全国唯一一张新四军为老百姓颁发的奖状。

1941年,500多个日伪军到竹镇区抗日根据地“扫荡”,区长王若水随区工人武装队伍转移到白羊乡布防。由于汉奸的告密,“扫荡”的日伪军理伏在区队驻地周围,天刚亮,区乡干部和**起身出操报数时,敌人迅速从三面包围过来,情况万分紧急。为掩护区乡干部突围,尽量减少损失,年仅21岁的共产党人史兆壁当机立断,决定由他带领15名区队员,奋力抵抗敌人,掩护王若水等十多名区乡干部向北突围。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援绝而主动向井二王庄撤退。不料后侧又遭遇了一群敌人进攻,在两面夹攻的危急情况下,史兆壁的腿部中弹负了重伤。日伪军沿着他的血迹追到井二王庄的一农户家里,史兆壁惨遭日寇杀害。竹镇区把井二王庄所在地的白羊乡改名为兆壁乡,以示纪念。

随着革命斗争的不断升级,抗战需要团结更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1942年8月,经淮南行署批准成立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是在抗日斗争的烽火中诞生的,是南京地区最早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和人民政权。它的建立与巩固不仅标志着竹镇人民成为这块土地上真正的主人,也标志着竹镇人民抗日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砥砺前行 革命先辈传薪火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抗日民主政府领导各界军民,在竹镇一带开展参军、扩军、献枪,组织**借粮、减租减息,组织工抗、农抗、妇抗、青抗、儿童团等抗日支前运动,有力地配合了新四军的军事行动。新四军五支队在司令员罗炳辉的率领下,先后组织了盘山战斗、金磁山战斗等一系列战斗,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其中老古墩伏击战更是被誉为“东进雄州第一功”,是新四军挺进六合后与日军发生的首次激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抗日军民的革命斗志。

罗炳辉、方毅、邓子恢、刘顺元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领导、指挥革命老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留下了许多军爱民、民拥军的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如今的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正门楣刻的是曾任竹镇市委书记的曹广敩的笔迹。而纪念馆中,首任市长武铁肩的办公室、会客室、卧室还依照当年的模样布置。武铁肩是一位回族商人,主张社会变革,关注民族发展,支持并拥护党为穷人谋解放的政治主张,在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开始贯彻时,便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武铁肩于1941任竹镇市第一任市长,两年多的任期内,不仅不拿工资,还出钱出物招待新四军指战员。

武铁肩常说:“一个人若把钱财看重了,这个人本身的价值就轻了。”武铁肩的女儿武一青至今仍将这句话铭刻在心。1939年新四军进驻竹镇,因武铁肩家中比较宽敞,凡来竹镇的领导都住在他家中。在武一青的印象里,家里总是高朋满座,宾客如云,自家房子成了招待所。和高级将领们的频繁接触,使武铁肩进一步受到了抗日救国革命思想的熏陶。津浦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主任邓子恢曾和新四军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这样评价:“武铁肩先生虽然是商人,但他毫无商人习气。他虽不是共产党人,但他的思想和行为都处处和我们合拍。”

武铁肩出任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市长后,从未领过分文津贴。他说:“政府目前财政困难,乡亲们纷纷捐钱、捐粮抗日救国,我不缺吃穿,怎么能再领来自人民的钱粮呢?”1943年,有一次政府收到三天内紧急征收小麦面若干的任务,那时候小麦面尚无机器加工,全靠一家一户的石磨磨面,快到军需来取面时,有些村民仍未能磨出来,不能如数交付,武铁肩便从自家拿面补上。他还主动捐资为政府办事,并把市政府警卫班10多名战士每人每年两双鞋的费用全部承担下来。在那个环境复杂的战争年代,竹镇市政府既要抓生产、为新四军提供各种物质保障,又要做好对敌斗争的各项任务,还要维持地方发展。事情繁杂,但武铁肩却处理得井井有条。

此外,武铁肩还和同事们积极探索,推动成立了利华公司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公办的商贸公司。利华公司经营物资交流和进出口业务,向敌占区出售粮食、生猪、家禽、菜牛、食用油等农副产品,购进棉纱、棉布、西药、纸张以及制造枪支弹药的原材料。公司在各地的供销收购站,筹集进出口土特产品、工业用品,支援抗战,平抑物价,稳定金融,发展抗日根据地工业。此外,利华公司还积极协助搜集敌方情报,护送新四军人员出入敌占区。利华公司地处淮南抗日根据地前哨,不少工作人员牺牲在抗日烽火中。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在那峥嵘岁月里涌现出一大批同武铁肩一样的爱国人士,他们心系国家,心怀大爱,在风雨飘摇之际挑起重任,带领竹镇人民顽强拼搏、保卫家园,为抗战的胜利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硝烟已散 峥嵘岁月永铭记

1945年抗战争胜利后,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奉旨撤销。1946年新四军北撤后,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市政府地址遭到毁坏。1982年8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将旧址命名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拨专款进行修缮,恢复原貌,供各界群众瞻仰。2002年市抗日民主政府成立60周年之际,在省市各级各部门关心下,又一次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并于2006年被南京市委命名为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座坐东朝西、老式砖木结构的四合院,清一色的青砖小瓦,古朴庄严。“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9个大字彰显示着它曾经不平凡的身份,它见证着战争年代的传奇故事,它承载着英雄儿女的不屈精神。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所在的这所四合院原本是地主的老宅,是很气派的一座徽派建筑,两层楼,中间天井有一座亭子,后因战乱,二楼部分和亭子都被毁掉了,现在只剩下眼前看到的一层四合院,曾经的新四军战士也依然清晰地留存着关于这座四合院的记忆。当年20出头的新四军号手王苗林如今已是90岁高龄,1938年随着部队驻扎在距离竹镇县城10里外的一个村庄,趁着闲暇多次和战友到竹镇县城看热闹。当时竹镇是远近闻名的经济中心,沿街都是大大小小的商铺。有一次,我和几个战友正好逛到这座四合院,当时这里还是地主家的老宅。王苗林说,后来新四军打到这里,地主跑了,这里成了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他所在的新四军二师五旅十三团在附近打游击,前前后后到这里来了好次。1950年,王苗林从部队复员后,定居在竹镇,娶妻生子,这是我们的老根据地,很有感情。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和省、市、县在此战斗过的老领导、老首长多次来到市政府旧址参观,追思往事,缅怀先烈。

聆·城事 | 南京红色文化故事 第⑦期聆·城事 | 南京红色文化故事 第⑥期聆·城事 | 南京红色文化故事 第⑤期

聆·城事 | 南京红色文化故事 第④期

聆·城事 | 南京红色文化故事 第③期

责编 |朱小蔚 审核 |董 瑶

编辑| 温雅婷 文字| 南京出版传媒集团 吴陈

剪辑 |宋玲瑜 朗读| 吴 陈 宋玲瑜

校正 | 张 迎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点个“赞”,再点个“在看”,一起听竹镇

温馨提示:在浏览“聆·城事 | 南京红色文化故事 第⑧期”的时候,遇到了一点问题, 该内容由用户上传,目前的状态为内容正在审核中。

ai审核.png

对本文进行反馈,可以加快审核进度或“点击这里”前往其他网站查看。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江苏专科院校-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南京城市职业学院-聆·城事 | 南京红色文化故事 第⑧期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