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电脑和手机,现代人已经很少会主动拿起笔写字了,书法对于大家来说似乎已是久远泛黄的记忆。旧时氤氲在空气中的墨香,在笔尖流淌的诗意,早已被时代的洪流一并带走,如今人们谈起书法,也不过是在谈论一门高冷的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可有可无。
然而仅在百年前,书法尚不只是墙壁上的风雅,桌案上的闲情。回眸风云动荡的民国时期,书法即显现出了尤为特殊的意义——民族危难时的文化信仰。
当时西方文化以各种形式进入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在她历经了文化的辉煌之后,进入了停滞阶段,当时社会的精英,正为国人的自信,谋求一条出路。
而书法,正是文化信仰的最好承载。化不开的民族情,凝成一滴笔墨的浓重。
百年前的“大时代”,新旧交替、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如坚船利炮一样,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大地。而钢笔、铅笔的日渐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毛笔的使用程度。
民族进程走到了十字路口,国人当何去何从?
有识之士们深知,丧失一门国粹,就如同丢掉家国山河。笔墨即血脉,岂能止于当世!
于是,孙中山、谭延闿、蔡元培、于右任等人士纷涌而出,他们以墨传心、书写豪情,民国诸君子的风度、气质、学识,都蕴藏在这行笔之中。黑白间,尽是无声的呐喊。
林语堂在《中国人》中写到:“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 因此“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
概括的说,中国美学的基础是书法。而书法常用的术语:平衡、匀称、虚实、对比、呼应等所包容的内涵,构成了“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引自《民国书法史》)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