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至31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武汉大学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主办、我校承办的“新工科背景下一流专业与一流课程建设专题研修班”在我校顺利举办。我校校长汤正华、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培训部主任刘好汉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教学条线的领导、专业带头人、课程建设负责人、教学科研团队负责人及骨干教师参加研修。
29日上午的开幕式上,汤正华致辞。他介绍了我校的办学方略、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专业内涵建设,推进一流专业建设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产业学院建设,产教融合等方面的情况及其所取得的成绩;建成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目标。他指出,本次研修班特邀多名教指委知名专家亲临指导,为来自全国各地兄弟院校的教育精英传经送宝、指点迷津,旨在进一步提升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助推各兄弟院校开展校际协同、资源共享,实现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
副校长张兵主持活动
刘好汉在致辞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广泛推动工程教育的创新和发展,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他认为,高等工程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工科建设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根基。
开幕式后,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科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作首场报告。他在题为《一流课程建设的创新实践》的报告中,结合个人丰富的教育教学经历经验、履职情况等,具体交流了他对“创新”的理解,对概念、理念和观念内在逻辑的梳理,对专业、课程和教材的认识与思考,分享了他在考试方法改革、作业方法改革方面的具体举措及成效、课程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和新一轮成果奖谋划。
随后,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院长臧斌宇作《依托工程教育认证,推进一流专业建设》的主题报告。臧斌宇聚焦工程教育认证中的复杂工程问题,援引上海交大的现实案例,提出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之道在项目引导的学习,并从更新教学内容、课程目标到毕业要求指标点、教学目标达成度等维度作深入阐述。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陈道蓄教授作《一流本科教学应该怎么样?》的主题报告。他从“一流专业与一流人才是什么关系”等五个问题切入,立足大家熟悉的鲜活事例,重点分享了“立德树人:产出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专业建设:目标如何实现”“建一流:什么是结果”“以学生为中心:如何看效果”“如果让我来考虑课程建设”等内容。
29日下午至30日上午,共举行了8场主题报告。它们分别是: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巴黎高科创新工程学院院长李少远所作的《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的“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改革》。
我校教务处处长、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邹一琴教授所作的《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的向度选择》。
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徐骏所作的《双一流背景下的优质课程与专业建设》。
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张莉所作的《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建设一流本科课程》。
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常熟理工学院教务处处长徐惠钢所作的《专业认证、产教融合双引擎——常熟理工学院一流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教育部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太原理工大学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张雪英所作的《<语音信号处理>国家一流课程建设实践》。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陈志刚所作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情况探讨——以中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教育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河海大学教务处处长沈扬所作的《应变求变一流专业的责任与担当——以河海大学土木类专业建设为例》。
各位专家紧扣研修主题,结合自身或所在单位的探索与实践,作具体情况介绍和经验分享,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学员们纷纷表示,研修干货满满、受益匪浅,打开了视野,激活了思维,更加清楚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和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30日下午,全体学员参观了我校智能制造、电机两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3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相关实验室,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等产教融合基地。
本次研修班为持续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精神,促进高校以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本科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落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了扎实基础;为我校充分展示办学成绩和实力、加强对外交流、扩大社会影响提供了良机。
常州工学院党委宣传部
北斗星新媒体工作室
编辑 | 赵宇星
文字 | 周绍萍
图片 | 骆康、王子旭、符缪睿、陶双璇、胡博皓、杨欣、周霞、彭超
统筹 | 王超
审核 | 印富贵
爱常工,请点亮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