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艾青
生平事迹
(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2]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画家。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艾青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这首《我爱这土地》,表达出他那颗真挚的、炽热的爱国之心。
说到艾青,从他通过1933年发表的震憾文坛的《大堰河一-我的保姆》走上诗坛起,就自觉地与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北方》《向太阳》《光的赞歌》等诸多诗歌都倾吐着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艾青的诗歌以它紧密结合现实的、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优良传统,又以精美创新的艺术风格成为新诗发展的重要收获。既反映了作者的艺术才能,又铭记下他严肃的、艰苦的艺术实践。
1936年初春,艾青经人介绍来到常州担任起武进县立女师的老师,武师自1919年“五四”以来就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时年26岁的艾青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里。他教授初三两个班级的国文,兼教毕业班的新文学。他具有新的精神境界,教学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对原定的教材作了筛选,补充了一些高尔基、果戈里等的名篇。而这也成为导致他离开武进县立女师的原因之一。
纵然离开了武师,离开了常州,但情谊永存。艾青时而想起那些好学上进、向往光明、追求真理的学生,她们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无私无畏的顽强斗志也深深地感染着他。
1989年12月,武进师范学校的音乐楼落成,艾青为其题写了楼名。这也是巫山路校区音乐楼名字的由来。
艾青的诗作以磅礴的气势表现了中华民族所焕发出的振奋精神和英雄气概,他对现代诗内容和形式审美标准的探讨,大大推动了中国新诗的规范化和现代化进程。今天是艾青逝世25周年,他毕生热爱这片土地,热爱祖国。我辈青年,当承前人之志,焕我辈之光,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
常州工学院党委宣传部
北斗星新媒体工作室
配音 | 杨张靖
编辑 | 杨张靖
统筹 | 王超
审核 | 印富贵
爱常工,请点亮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