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读懂苏警。
壹
文头之序
教练时光,火红年代
公专(学院升本前大家的习惯称呼)于1984年率先在1981级刑侦班试开设了摩托车驾驶课程,这在全国公安院校中应是最早的。1985年初成立了车辆驾驶教研室,当初的主要任务是对刑侦、治安专业学生进行摩托车驾驶教学。驾驶教研室成立之初,真可谓可谓“三无”,即无教材、无大纲、无训练的基础设施。仅有“三驾马车”和五辆山东产三轮摩托车。所谓"三驾马车”就是人们戏称只有三位教师,即戴建奇、梁毅和我。随着学员求学的要求强烈,教学任务的增加,教员逐渐增加了马立新、于振祥、孙孝永等同志,十多年的时间里,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培训学员近万人,学员考取驾照近千份,做到了安全无事故,更无人员伤亡,受到校领导和广大学员的高度评价,教研室数次被评为校先进集体。现在想想在那艰苦的条件下,为什么能完成人数众多而又危险繁重的教学任务时,我们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就是团队具有砥励前行的奉献精神。
贰
教前之研
英姿飒爽,驰骋纵横
教研室成立之初,三名同志立即开展教研活动。首先初拟教学大纲,拟就教学计划,进行理论教学和场地、道路教学以及考取驾照的阶段性教学分工,并确立目标和实施方案。制订了严格的教学规章,及驾驶训练制度,确保了安全系数为百***,事故数为零的佳绩。其次是分工备课,条块结合,分工不分家。戴建奇负责道路交通规则,梁毅负责摩托车的机械构造,我负责车辆驾驶的课堂教学。场地教学和驾考也均以此分工进行。再就是动手制作教学用具和构件。大家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地寻找符合教学要求的交通标志指示牌,发动机零部件以及车辆道路驾驶的相关图解。为了对车辆结构有一个符合实际的真实体验,大家找来校外废车进行拆解性研究,使自己首先弄懂弄通机械常识,并将部件搬上课堂让教师们不至于纸上谈兵,而有直观效果。
叁
教员之聘
小试牛刀,攻坚克难
进入教学实施阶段,教员奇缺。校内没有训练场地,外出训练一个教员一辆车,只能带两个学员,针对这种情况,在校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聘请了侦查、治安等部门的二十几位同志担任兼职教员。这些同志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十分认真地担负驾驶教学工作,无论盛夏还是寒冬,也不管是晴天还是雨雪都任劳任怨从事摩托训练教学工作,不计时间,不计报酬,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应该说在多年的训练中,安全无事故地完成人数众多的培训任务,这部分同志功不可没,其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肆
场地之借
1987年校阅视频
驾驶理论课结束后,进行场地教学。当时校园内无场地可用。怎么办?大家利用休息日外出,联系并查看可以使用的场所。经和相关单位协商,小行坦克营的操场作为场地驾驶的一个点,铁心桥秦淮河大堤是第一备用点,江宁东山土桥机场作为第二备用点。小行至油坊桥地区的坦克训练路,作为我们道路驾驶的现场。在大家团结奋斗和部队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训练科目得以圆满完成。1987年底学校操场的跑道用煤渣铺垫成为训练道,这方便了教学,但训练扬起的黑色粉尘,污染空气更染黑了教学人员的脸庞,真可谓晴天满脸黑灰,雨天全身黑泥。尽管训练条件一无所有,十分艰难,但是教研室的全体专兼职教师,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现在想来确实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伍
新车之提
学校开设摩驾课程后,各专业学生请求开设此课的要求十分強烈,随之仼务越来越重,车辆也不适应需求。当时学校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拨款添加新车。大家为了节省运输经费,减少运输途中的损坏,又不影响使用和新学期训练。教研室向校领导申请,利用假期去制车厂自提车辆。在1985年至1989年的几年间,每年暑假或寒假都到南昌或山东自提摩托车。1985年盛夏省厅拨给学校几辆山东产警摩,因运力紧张,要求自提。教研室经分管领导同意,聘请了其他部门的几位同志一同前往,在返回途中,在泰安地区遇到大雨,大家浑身皆是雨水,继续前行后,由于山洪暴发,洪水冲跨了道路桥梁。在忍饥挨饿,衣服湿了干,干了湿的情况下,硬着头皮绕道数百里,安全返宁。1986年寒假,天寒地冰,学校还有几辆南昌洪都生产的警摩需要自提回宁。得知此事后,教研室的老师们主动请战奔赴洪都厂。在提车离开南昌五十公里左右,快进入盘山路时,一车的边轮疆卡无法前行,需到厂里更换。当时寒风凛冽,人也疲惫,但当时梁毅和戴建奇同志主动承担重任,返回厂里换回新轮,避免了集体的经济损失,精神可嘉可颂。
陆
结束之语
师生合影
摩托教学训练,是危险系数很高的工作,是皮包铁之事,危险随时可能发生。现在回想起来,驾驶训练的艰辛仍历历在目,许多场景仍令人不寒而栗,但那时我们这个团队拼搏向上,始终是欢快的,至今难以忘怀。
可以说,几个人在那种情况下,一步步走来,直到完成近万人的培训而无事,仅这一点,就是值得自豪的,这需有严格的规章和管理措施,踏踏实实认真负责精神,以及科学的规划和管理相结合才能做到的!
在第一个警察节到来之际,我回想起了几十年前的这段经历,从内心里十分感谢在驾驶教研室开创之初,放弃自己的宝贵时光,冒着寒风酷暑支持摩驾教学,不顾个人安危参与指导学员训练的老师和同志们,感谢当时在任的各级领导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鼓励,更要感谢曾经和我一起拼搏过的所有同事,你们的奉献精神,无私的境界让我心中铬记,永不忘怀。
学校从公校到公专再到警院已经走过70多年,复校也已经43年了,让我们继续保持和发扬优良的校风:无私奉献,不忘初心,用自己的余力为警院的发展添砖加瓦,为人民警察增光添色!
退休干部:范平
写于第一个警察节
图 | 校史馆
编辑 | 汤浩文
投稿邮箱 | wx@jspi.cn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