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国超过2000所高校,近2700万名在校学生角逐5万个国家奖学金名额,获奖比例仅为0.2%。她就是其中之一——17级预防1班刘雨馨。
感谢你们一路陪伴
提前到场抽签彩排,按顺序上台进行答辩,评委老师对答辩进行提问,刘雨馨的奖学金答辩如行云流水,赢得台下一片掌声与赞叹。在上场之前,她表现得十分坦然,“不管成功与否,都是对自己的一次锻炼,与老师交流学习也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但为人所不知的是,鲜花与掌声的背后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准备。“这段日子里有太多想感谢的人,他们给过我的帮助太多太多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感觉很温暖。”在刘雨馨犹豫不决之时,辅导员的鼓励帮助她重拾过往的信心;每天熬夜准备PPT,舍友不时的宽慰像定心丸一样让她摆脱焦虑,振作精神。
“言语太过单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我想要做得更优秀来回报他们。”这是埋藏在刘雨馨心中最真实的情感。
她是“时间达人”
大学生活中,泡图书馆基本是医学生的常态。但对于社团工作繁忙的刘雨馨来说,在鲜少有整块时间的情况下,高度自律与严格的规划是她学习的诀窍。每天规划好学习时间,当晚把当天所学的内容进行消化整理,计划好充足的睡眠时间。一天中的每分每秒都被拿捏到位。
“把学习与放松完全割裂开,学习的时候抛开一切,工作的时候认真投入,一个时间段内全身心投入去做好一件事,效率和质量自然能够得到提升。”刘雨馨分享了自己对于时间管理的经验。
“比如聊天嬉笑的时候,可以做一些不用深度专注的事情。等安静下来就可以投入看书。相信大家对于规划时间都有自己的一套做法。”刘雨馨谦虚地表示。
是好学者,更是乐学者
国家特等奖学金获得者、连云港市第五届“十佳大学生”,连续两年的班级生活委员、18级预防1班的班助、大创项目负责人,院学生会生活部副部长……作为斜杠青年,刘雨馨在大学生活中收获了很多“角色”。
不同于寻常意义上埋头苦学的学霸,刘雨馨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除去社团的工作,她也经常报名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绘画活动、摄影比赛等等。“我想通过不断的尝试与学习,将自己的多方面展示给大家。” 刘雨馨笑着分享道。
高中专注于学习考试,无暇顾及发展兴趣特长的她在进入大学后开始了寻宝一般的兴趣探索之旅。“很多兴趣爱好都是在平时参加活动比赛之后被发掘的,原来我也可以画画,也可以摄影,原来这些我都可以做得很好。”谈及此处,刘雨馨的语气中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兴奋。
这些意外的小惊喜刺激着她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有空的时候她就主动上B站找视频学习,“在课余时间这些也不会成为我学习的负担和累赘,反而让我觉得轻松愉快。”沉浸在发掘自己兴趣爱好与享受学习新鲜事物的“小确幸”中,刘雨馨乐此不疲。
“很多时候并不是有了兴趣才想到要去学习”,刘雨馨并不认同“兴趣驱动力”的说法,“在一样新事物面前,不去尝试,又怎么知道其背后有多美妙呢?”
在学习的过程中,刘雨馨也遭遇过所谓的“瓶颈期”,也想过放弃,但转念一想,“正因为挑战性而让我愿意不断尝试和突破,没有一点难度和挑战才显得无趣。”因为尝试而对其产生兴趣,因为兴趣的鼓舞而愿意接受挑战,克服困难挑战带来的则是无与伦比的喜悦。
成长之路:持续学习是应有的态度
“读书非常重要,不管什么时候,它应该是一直扎根在我们血脉中的。”在刘雨馨看来,持续的读书学习应当是每一个学医人应有的态度,而她自己,也正是从每一次的磨砺中吸取经验教训,踏实地践行着自己的信念。
疫情期间,遗憾自己因知识储备与经验不足而不能前往一线,于是居家隔离的她选择通过网络途径帮助人们消除恐慌。“我会写知乎辟谣,纠正人们的错误认识。这是我力所能及的小事。”
目前在附属连云港第二人民医院见习的她,在儿科轮转时也曾被一个小病人触动。因查不出病因需做脊髓穿刺,刘雨馨抱着瘦弱的孩子配合主任穿刺,也明显能感觉到孩子的紧张。“我能给他的安慰就是握着他的小手,希望能传递给他一点点力量。”
“作为一名医学生,无论基础知识还是临床操作都一定要扎实,争取操作一次到位,尽可能减少病人的痛苦。”医学生的学习并不局限于课本,一次与病患的交流,一次操作的近距离观察,都能带来感悟与思考。
眸中有星光,心里藏远方
寒假期间,大好光阴
继续提升自己吧
鸣谢 / 芮珏
文字 / 李杰许欣怡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 许欣怡
审核 / 胡亮孙一文王雪晴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