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排名前1%,
2020年全面发展类大学生年度人物、
荣获国家奖学金、国家级优秀志愿者、
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等
近40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荣誉,
保研至东南大学,
他就是我校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1711班史佳遥。
工学者就要稳扎稳打
2020年度国家奖学金、2次校特等奖学金、4次校一等奖学金……史佳遥的学习成绩可谓是圆满。在他看来,作为工学者,首先就要做的就是稳扎稳打,打好专业基础。
土木工程专业涉及到《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钢结构设计》等课程,很多同学开玩笑说,这些科目复习起来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史佳遥在准备推免研究生复习功课时,也遇到了很多困惑。复习科目多,知识点零碎,有时还会经常“串戏”,这让他在一开始准备时有些吃力。为了跳出这个局面,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成为关键。史佳遥发现了一个好的方法——利用相关软件做思维导图,“做思维导图的方法在工科中也很适用,这样可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复习效果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从之前的串戏变成各科目之间的联通,这样的复习自然事半功倍。
“大学里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更加灵活,你可以找一个学习伙伴来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与动力,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史佳遥说,平常他会到B站和慕课找一些资料,对所学科目进行补充和拓展,他也会约上学习伙伴,一起在自习教室一呆就是一整天……
日复一日的坚持,他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明确的方向,也坚定了为之奋斗的信念。
7个月的准备只为10秒钟的永恒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建筑类建模二等奖、华东区大学生CAD应用技能竞赛建筑工程图绘制一等奖……大学期间,史佳遥依托各项比赛,不断地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结构创新设计大赛被誉为“土木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选手们需要根据赛题设计制作出符合要求的模型,并且进行三级不同的加载。模型的构重越轻,承受的加载越大,分数也就越高,考验着团队的理论功底、创新思维、动手和合作能力。在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史佳遥与邓洪永、张昊组队,从校赛、省赛一直到国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荣获全国二等奖。
作为队长,史佳遥不仅要团结整个队伍,还要把握参赛的进度与规划。“那次比赛我们准备了7个月,一共制作了大约30个模型,每个模型大约花费了14-20个小时完成。”在备赛期间,每次模拟加载他们都会用手机进行拍摄,慢放逐帧分析破坏形式,再进行结构上的优化调整。
一次次尝试,一次次优化,似乎一切都在按照团队的预期进行着,但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赛题的第二次补充说明更改了相关内容,加大了比赛的难度。从之前省赛中的确定工况,确定加载角度模式变为先抽取加载角度,进行模型制作,制作完成后再集体抽取工况,这一更改意味着不确定的可能性变多。“当时距离比赛还有一个月了,这个赛题的更改意味着之前的优化有些可能就是无用的。”史佳遥说道。那个下午,团队什么都没有做,只是静静的在院科协基地里发呆。休整后,他们继续投入到了备赛之中,查资料、确定结构选型……
最终设计出的作品
“比赛不像考试,它没有标准答案,它就是在不断地寻找最优解。” 回想起这段经历,史佳遥收获满满,比赛结束后,他和团队成员整理出1G多的资料供下届学习学妹学习参考。
巧心劳力,成就充实的自己
国家级“优秀志愿者”、校马14km组第6名、“羽毛球对抗赛亚军”……除了追求专业学习的精深之外,史佳遥也积极投身校园活动当中,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多彩。
大一暑假,他跟随学院相关专业老师前往四川“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通过实地走访,深入了解地震作用的危害与特点。此次实地走访让史佳遥更加明确了将来作为一名土木结构工程师身上所担负的责任。
2018年暑假,在我校承办的第十一届先进成图大赛中,史佳遥报名成为志愿者,他的工作主要是负责联系重庆交通大学的多名参赛师生,全方位保障他们在我校参加比赛的全过程。“那个时候的微信步数基本上每天2万+,虽然辛苦,但是却收获很多。”除了负责生活保障,史佳遥还参与了部分项目的计分校核,这也给他们留下了极佳的参赛体验。最后他还荣获国家级“优秀志愿者“称号。
巧公益之心,劳实践之力,在校园活动中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我以前经常抱怨自己的运气不好,但是所谓的运气和机会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只有当你足够努力了,运气才会降临到你身上。”对于史佳遥而言,未来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一直在路上的他,脚步坚定,目光炯炯,这让人怎么能不期待他的未来呢?
往期推荐
祝贺!我校化学学科首次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
打从心底暖暖的~~~
嘿,你是几几年的?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图片、视频| 本人提供
采访| 程思涵、王展鋆
文字、编辑 | 程思涵
值班编辑|赵政阳、蔡奔
责任编辑 | 朱琳
为他点亮“赞”和“在看”吧!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