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2018
《家书未至》
卫家国,护山河
少年尚弱,为国则刚
2018年9月18日,阴
今日课上,近代史老师讲到抗日战争。这段从小于影视作品、文学书籍中耳濡目染的历史在讲台上,显得更为真实。警报声响起时,老师正在板书。全班同学都为震撼发聩的警报所震慑,彼时老师停下手中的笔,转过身来,垂手默立。
这时有一个同学站了起来,接着几个同学站了起来。全班同学在警报声中默立。
1931年9月18日,日军炮轰沈阳,入侵中华,警报声唤醒国人迎面抗敌。
2018年9月18日,同样的震撼的警报声,响彻的却是不同的世界。
如今的中国,再无战火。那段历史在文艺作品中,在讲台上,在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心中,从未被遗忘。
九一八事变
民族怒吼
一年又一年的警报为历史发声,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家国担当。
当代的青年或潜心于研究,为国家打造出年轻的科创团队,带领中国科研跻身世界前沿;或奔走于创业,为新中国创造出“新四大发明”,让世界为中国的创新力侧目。
而彼时的青年,在警报声的号召下,放下前程,告别故乡,肩负武器,走向战场。
自九一八一役,日本侵略军踏上了一条丧心病狂的不归路,在我华夏大地上掳掠屠杀。
自九一八一役,数万中国青年以血肉之躯拼出保家卫国的征途,为我中华家园痛击侵略,还山河模样。
卢沟桥事变
同胞血战
一寸山河一寸血
四万万同胞千万兵
炮火将少年青丝淹没,浸染出岁月也无法给予的沧桑。
一个怯于炮声的少年在家国存亡面前,成长为一员奋勇杀敌的将士。一代懵懂的青年在家国重任面前,成长为一众拼死抗敌的顽强之师。
十四年的苦难,成了那一代青年的事业与芳华。战事击打出青年的脊梁,扛起离家卫国、护国为家的刀与枪。战火芳华烧灼生命,无怨无悔是赤子之心。
民族救亡
建国至今,国事当前,不断的有青年人前赴后继,纵以年华为代价。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曾为归国赌上数年的人生自由,最终回到生他养他而急需他反哺的热土。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歼-15总负责人罗阳,他的一生是航空报国的一生,他将自己30多年的全部精力和智慧都奉献在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上,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正是先辈的芳华,在战火中燃烧,在创业中奉献,才换来了我们这一代人真正热烈而飞扬的芳华。
我们有热爱,我们敢创新,我们享受着前人所未有过的自由发展。
但九一八的警报声依旧能把我们拉回家国不安的年代,依旧让我们感受到家国责任的重担。
青年未曾忘记历史,青年不曾卸下担当。
铭记九一八,是铭记家与国的历史,更是认清青年人的担当。
九一八,救国史,
兴国事,青年志。
来源:共青团江苏省委新媒体发展中心、南京师范大学MY工作室
编辑:文轩、笑蕾
图文转载自江苏共青团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