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第71个世界卫生日之际,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卫生健康委通过信息云技术,联合发布第八批在战“疫”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事迹。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南医大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朱乐获得“最美青年医务工作者”称号。
4月14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依托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荔枝云技术平台”,发布5位“江苏最美青年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其中就有两位南医人,她们是:金曼丽、姜斐。
来自于护理和检验一线的他们,身披白色战袍,以舍我其谁的勇气,挺身而出;以奋不顾身的决然,一往无前,与祖国的需要同频共振。一个个感人的瞬间,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展现了“80后”“90后”的青春“蝶变”。
抗疫电波里的“90后”女战士
朱乐 第一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
“嗨,我是朱乐,南京,我回来了……南京的空气真甜……”
3月31日,在平安落地南京、前往酒店隔离休整的大巴上,朱乐拍下了这段视频,话语里满是凯旋的喜悦。此时,距离她出征武汉,已是49天。
疫情暴发后,朱乐第一时间报名请战。2月9日下午,朱乐随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启程驰援武汉。临行前时间仓促,除了必要的换洗衣物,朱乐的行李箱里装的全是尿不湿等防护用品。“希望用得上,为治疗病患争取点时间。”她心里清楚,即将面临的是一场硬仗。
2月9日下午,朱乐随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启程驰援武汉
在武汉,朱乐被任命为同济医院光谷分院临床危重症患者特护小组成员,主要参与病区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身为重症医学科护理骨干,她主动担负重症病区的护理工作,每天与重症病人朝夕相处。工作强度大、时间长、风险高,但她从未有半分犹豫退缩。一些危重症患者的动脉血气、静脉穿刺等操作本身难度大,加上穿着厚厚的隔离衣,戴着护目镜、三层手套,更是让穿刺难上加难,护理这些患者时,朱乐总是冲在最前面,用精湛的技术为患者服务。
朱乐为病人做静脉穿刺
2月22日凌晨,接到需要收治一位危重型患者的通知后,作为特护小组成员的朱乐,立即准备好气管插管相关工作,为接收和救治病人做好充足准备。她积极参与到患者的护理中,从不叫苦喊累,每天下班时防护服里全是汗水,脱下防护服身体虽然冻得直哆嗦,但是内心却是火热的。看到病人能够转危为安,她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她总是说,工作中自己不是最优秀的,但态度一定是最积极的。
朱乐与队友
在前线,作为一名党员,朱乐在生活工作上对同事也都照顾有加。由于进入隔离病房必须要穿着防护服,所以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队员会因头晕胸闷等不适提前出舱,朱乐此时总是主动承担其他同志的护理工作,从未有过一丝抱怨。休息的时候,物资保障小组有紧急搬运任务,她也是第一时间赶去帮忙,利用休息时间为组内成员做好物资保障。生活中,朱乐非常乐观积极,她总说:“希望可以将我的乐观传递给每一个我照顾的病人。我非常感谢能有一个这样难得的机会,直接面对新冠肺炎患者,面对疾病的不确定性没有人能做到波澜不惊,我也一样。但我是党员,我明白党员冲锋在前是义务,作为医务人员,控制疫情、控制病情是我的责任。”
告别家人来到异乡,走进病房的那一刻,支撑朱乐的是肩上的责任,是心中的勇毅,是与病毒抗争到底的决心。如今,虽已离开,朱乐的心却离武汉很近。4月8日零时,武汉“解封”,朱乐和万千网友一起守候着这来之不易的重启。看着这座英雄之城被徐徐点亮,朱乐庆幸,自己曾做了一缕微光。
抗疫电波里的“90后”女战士
金曼丽 第七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胸外科护士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苏鄂连心,共抗疫情。各位同事晚上好,又到了我们‘战地声音’的直播时间了。我是今天的主播,胸外科的金曼丽。”每天晚上7点,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战地声音”节目准时直播。这位女主播名叫金曼丽,今年25岁。作为医疗队的临时团支书,她和同事们一起策划了这档节目,在这个简易的直播间里,向大家传递最新的工作安排和医疗队动态的任务。
从2月底开播到现在,节目已经制作了四十多期,渐渐成为队员们晚间最具仪式感的集体活动。金曼丽也因此成为“抗疫”电波中最为人熟知的90后女战士。
2月中旬,金曼丽所在的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了武汉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区。这里的患者没有家属的陪伴,喂饭、喂药甚至排泄物擦拭,这些繁重的护理工作都需要金曼丽他们来完成。3月3日,病区收治了一位老年重症患者,当晚要实施ECMO(体外肺膜氧合)手术。情况危急,金曼丽临危受命,一人值守三个小时,安慰病人、备血、备皮,为患者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3月下旬,武汉市第一医院的新冠肺炎患者全部出院。金曼丽所在的医疗队转战武汉金银潭医院,对“疫情最后一公里”发起总攻。
1米58的金曼丽原本只有92斤,而她面对的患者无论是身形还是体重都远超过她。翻身、擦拭、处理创口等,几天繁忙的工作下来,金曼丽瘦了6斤。
4月1日,金曼丽在隔离病区的护理工作全部结束。而她依然在医疗队其他工作岗位上继续奔忙着。火线护士、战地主播、视频摄像、短片编辑、宣传稿记者,金曼丽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次武汉抗疫的经历让自己忙到飞起。
随着病人的逐渐减少,医疗队的战斗进入尾声。金曼丽也在策划最后一期的战地声音。“若我归来,请不要为我特殊安排。只想在接着上班的时候,和同事们打个招呼,就当出差回来。若我归来,最想吃的是妈妈做的饭菜。只一盘绿油油的青菜,许久未尝,味蕾深爱。”
金曼丽的妈妈也是一名护师,面对疫情,她主动请战,却未能成行。金曼丽与妈妈的连线,展现了一家两代医护工作者义不容辞的担当。
大时代之下,和金曼丽同龄的“90后”经历着成长的蜕变,有着属于他们的“小确幸”,同时他们也在承担着所肩负的责任。
我是一颗奔跑的“螺丝钉”
姜斐 第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护师
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从2月2号到3月25号,第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姜斐在这里奋战了53天。3月30号,医疗队转战武汉市肺科医院,姜斐在重症监护室临床一线继续奋战,护理办公、护理病患,不管是医疗队哪个岗位,姜斐就像一颗奔跑着的螺丝钉,把她钉在哪里,她就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好作用。
2月2日,姜斐到达武汉。医疗队整体接管病区,需要有人在护理办公的岗位上,虽然不用穿着重重的防护服,可大量的协调处理工作也容不得丝毫马虎。这需要护师有长期护理办公的经验,同时还要能够很快学习新的系统,姜斐被医疗队调整负责护理办公工作。一张办公桌,一部电话,一台电脑,护理办公,成了她的工作岗位。
护理办公,是医生医嘱和患者接受治疗之间的纽带,医生产生的医嘱,都需要通过主班,去转化为具体的执行措施,然后再到病人的治疗,这个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姜斐发现,救治病人,每个岗位和环节都不可或缺。虽然没有参与重症病区的一线护理,但这些繁杂琐碎的事务一样需要细心严谨和责任心。最多时,一天处理55个病人的医嘱和材料,打几十个电话协调。50多天细碎的工作没有出任何差错,这对姜斐来说,是份让她满意的成绩单。
从3月份开始,出院的病人增多,最多时一天六个人。她帮病人办理手续、联系家属、转院车和集中隔离点,看到患者出院时的笑容、感恩的泪水,那一刻是她最快乐的时候。3月25号,江苏医疗队整建制接管的病区所有患者出院,累计收治患者77人,治愈出院患者60人,其余患者转科室或转院,实现了患者零死亡。
3月30号江苏队转战武汉市肺科医院。在这里,姜斐调整岗位,进入重症监护室,在临床一线护理病患。来时,武汉清冷,下过雪。如今,春暖花开,武汉解封。她相信,孩子们肆意在阳光下奔跑的日子,很快就会来了。
为了能让更多的孩子在阳光下欢笑、奔跑,姜斐毅然选择逆行。出征武汉前,她把自己十几个月大的儿子送到了南京高淳父母家中,如今姜斐已经有2个多月没有见到孩子和家人了,在荔枝云技术平台,一家人实现了线上的团聚。家人的支持,让姜斐的出征没有后顾之忧,看到姜斐在历练中的成长,家人也倍感欣慰。像姜斐一样奋战在抗疫一线的“80后”“90后”,他们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孩子的父母,他们不是生而勇敢,却选择了勇敢。
“国家有难,战“疫”有我!”,这是青年突击队员们冲锋一线的铮铮誓言。在最好的年华,做最有意义的事情,面对疫情,“80后”“90后”毅然出列,交出了一张让祖国放心、让人民满意、让父母自豪的优异答卷。他们是奋战的火,是温暖的光;是光明的使者,是希望的使者;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素材来源 /网易江苏荔枝新闻学习强国
编辑 / 田天 郭原君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