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学堂 | 徐州人物——刺汪勇士孙凤鸣

江苏师范大学,艺考

江苏师范大学

2020-6-06 02:55:53 文/毛晓莉 图/龚梓婷

关注

江苏师范大学

徐州人物——刺汪勇士孙凤鸣

提起汪精卫,大家都知道他是被钉在耻辱柱上的汉奸,他于1944年11月10日死于日本名古屋,由于脊柱一颗长久没有取出的子弹,导致并发症而死。

那么,这颗子弹是谁送给他的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把目光投向1935年南京的国民党中央党部礼堂。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一、中央党部的枪声

1935年,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召开,谁也没有想到开会期间发生刺汪事件。

江苏师范大学

▲汪精卫(1883-1944年)

(一)意想不到的刺杀

11月1日,中央礼堂戒备森严,荷枪实弹的军警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为何戒备?因为依照惯例,到会代表到中山陵瞻仰后,聚集在中央礼堂拍照留念。可是迟迟不见蒋介石到场,当时担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汪精卫只好亲自到休息室催促。蒋介石回答:“今天秩序不好,可能要出事情,我们不要出场了。”汪精卫不愿放过这载入史册的时刻,回到照相场地,站在前排中间的位置,示意大家不必等候蒋介石,于是,快门咔咔作响,镁光灯频频闪光,中外记者纷纷举起照相机,拍下这历史性的镜头。周围警卫看到大功即将告成,感到可以松一口气了。

然而,真让蒋介石猜中,就在照相完毕的时候,突然,一个矫健的身影从记者队伍中闪出,他是那么坚定,面对层层警卫不屑一顾,掏出一支左轮手枪指向正在转身的汪精卫,他是那么敏捷,在军警还没有反应之时,啪啪啪三声枪响,汪精卫应声而倒,血流满地。

枪声一响,照相场地仿佛炸了群的马蜂窝,党政要员抱头鼠窜,军警警卫手忙脚乱,身高马大的张继从后面抱住刺客,军人出身的张学良,踢掉刺客的手枪,刺客依然拼命格斗,警卫只得向手无寸铁的刺客开枪射击,刺客终于倒下。

鲜血染红了衣衫,也为大家留下扑朔迷离的疑案。

江苏师范大学

▲刺杀汪精卫(电影剧照)

(二)扑朔迷离的疑案

经医院检查,汪精卫中了三枪,一枪击中面部,一枪打穿臂膀,还有一枪射进后背。经抢救,汪精卫勉强保下一命。袭击者胸部两处中弹,危在旦夕。军警一面强迫医生多次注射强心针,维持生命,一面在病床前,突击审讯。询问袭击者属什么党派?受什么人指使?袭击者在弥留之际,只是断断续续的回答:我是一个老粗,不懂得什么党派和主义,刺汪的主使就是我的良心。11月2日凌晨,袭击者离开了人世。

新闻媒体众说纷纭,有的猜测主使者是在福建的陈铭枢等人,说他们意图颠覆党国;有的认为是号称刺杀大王的王亚樵的门徒所为;还有的散布此事是共产党的报复行为。那么,这位浑身是胆、视死如归的刺客到底是谁?他为什么将枪口对准了汪精卫?

那个舍命刺杀汪精卫的人名叫孙凤鸣,是从徐州走出的勇士。

江苏师范大学

▲弥留之际的孙凤鸣

二、徐州走出的勇士

(一)复杂的身世

孙凤鸣(1905-1935),1905年出生于江苏铜山县一个贫苦农家,16岁随父闯关东,在东北孙凤鸣耳闻目睹了日本殖民者的恶行。九一八事变后,孙凤鸣到上海参加十九路军,先后担任排长、代理连长,经历了一二八抗战,感受了上海军民反侵略氛围,同时练就了一手好枪法。颠沛流离之中,又结识传奇人物华克之,华克之(1902-1998),原名华皖,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人,早年加入国民党,后进入金陵大学学习。1927年,他成了国民党南京市党部的青年部长,由于反对蒋介石背叛革命的活动,遭到蒋介石的迫害,成为国民党左派的骨干,他决心要消灭蒋介石,不惜采取刺杀手段。

受华克之影响,孙凤鸣参加了反对蒋介石的活动。他们经常聚集在上海一座危旧楼房里讨论反蒋计划,后来被称作“危楼志士”。

江苏师范大学

▲华克之(1902-1998年)

时有恒先生所藏

我党1930年代出版的伪装书

(二)大胆的计划

1934年11月初,华克之、孙凤鸣等人组织“晨光通讯社”作为掩护,社长是华克之,孙凤鸣成为通讯社的记者。经过大家努力,晨光通讯社打开了局面,人称“小中央社”。孙凤鸣一边学习文化,一边广交人脉,不久,已经可以进出政要官邸和政府机关,采访新闻,收集情报。他们密切关注日趋恶化的形势,加快了刺杀蒋介石的步伐。据华克之回忆,孙凤鸣等人策划了三次刺杀,第一次是1934年12月,国民党四届五中全会在南京召开,当时孙凤鸣带枪进入会场,由于人群拥挤,行刺没有得手。第二次是1935年春,国民党在江西庐山举办军官训练团,因为警戒太严,只得放弃行动。第三次便是孙凤鸣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刺杀汪精卫。刺杀之前,孙凤鸣已经下定誓死的决心。

江苏师范大学

▲彭祖园里的孙凤鸣塑像

(三)誓死的决心

在这次九死一生的行动之前,孙凤鸣把妻子崔正瑶托付给华克之送往香港,还准备了自杀用的鸦片,证明他早已准备有去无回。10月28日晚,华克之等人在晨光通讯社给孙凤鸣备酒壮行。孙凤鸣慷慨悲壮地说:“我这一次刺杀国贼,志在必行。洒热血,掷头颅在所不惜。愿诸兄弟将反蒋斗争进行到底,凤鸣则含笑九泉了。”说完,接过酒来一饮而尽,接过华克之给他的手枪,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英雄气概。

当天,孙凤鸣乔装打扮,混入会场,躲藏在记者当中,等待着蒋介石的出现,然而,左等右等,直到合影完毕,政要将要离去,蒋介石还未到来,难道精心准备的行动又要流产?孙凤鸣当机立断:既然杀不了蒋介石,就杀汪精卫!

于是上演了那场惊心动魄的剧目,留下了错综复杂的结果。

三、错综复杂的结果

首先,打击了敌人。

孙凤鸣的刺杀行动打击了他的敌人。据说汪精卫怕再遭人暗杀,悄悄到夫子庙测字,他就随手抽了个“哥”字,请测字先生详解。测字先生说: “哥者,两可相连,第一解是可父可师,第二解是可敬可佩”。汪精卫听后觉得自己地位显赫,确实“可父可师”;又想少年革命,也的确“可敬可佩”,认为这位测字先生倒很灵验。于是急问“哥”字第三解,测字先生说天机不可泄露,明日方见分晓,汪精卫只好回去。第二天汪精卫再去夫子庙,却不见测字摊,只见地上用白粉写了八个字“哥字三解,可耻可杀”。此虽为传说,却也反映汪精卫被刺后的惶惶不安。虽然,汪精卫没有当场毙命,但那颗打进汪精卫后背的子弹,无法取出,最终导致汪精卫在九年后枪伤复发,死于日本名古屋。也有人说是日本人准备走马换将,故意延误所致。

刺杀引发了国民党内的猜疑,国民党内反蒋势力,认为是蒋介石消除异己的阴谋,桂系李宗仁质问:“会场森严,何来暴徒?”汪精卫的妻子当面指责是蒋介石“你不叫汪先生干,汪先生就不干,为什么要派人下此毒手?”这些质问颇有说服力,不少人怀疑,难道你蒋介石真的能掐会算?

其次,国民党展开对刺汪案有关人员的捕杀。

面对猜疑,蒋介石恼羞成怒,要求限期破案。一时间南京城内鸡犬不宁,全国上下风声鹤唳。尽管华克之等人已做撤退的安排,但是由于叛徒出卖,相关人员还是没有逃出军警的追捕,先后有几十人被捕,大部分惨遭杀害,孙凤鸣的妻子崔正瑶也被捕入狱,受尽酷刑,惨遭杀害。大概只有华克之几次遭遇危险,几次机智逃脱。

再次,导致华克之的转变。

血腥镇压,不仅使华克之进一步认清蒋介石的残忍,也使他认识到个人的脆弱,决心投身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洪流,献身于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抗日战争爆发不久,经廖承志、潘汉年介绍,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秘密战线上的一位坚强战士。解放后,因潘汉年案件蒙冤入狱,平反后以一个报社编辑的身份平凡的渡过了余生。

最后,迟到的纪念。

1984年春,江苏省铜山县政府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协查信,希望当地政府能够帮助寻找孙凤鸣的老家及其后人。接办此事的铜山县文史办主任是一位敬业的人,他千方百计,多方查找,终于得到了令人兴奋的线索:在本县黄集乡小合子村有一姓孙的人家,曾经与李济深有过书信来往。这样,孙凤鸣的身世终于大白于天下,此时距离刺杀汪精卫事件已经50年了

江苏师范大学

▲位于铜山区黄集镇烈士陵园内的孙凤鸣纪念碑

1987年,孙凤鸣家乡人民为他建立了纪念碑园。纪念碑正面书写着“抗日爱国志士孙凤鸣纪念碑”12个字,背面书有华克之挥泪为孙凤鸣夫妇题写的两首诗:

其一

生无私人怨,死因国事非。

心向知音决,泪为生民挥。

言重季布诺,技胜张良锤。

精卫非精卫,替死此魑魅。

攻败于垂成,千古共心摧。

其二

真州多佳丽,首推凤鸣妻。

轻金重大义,志同始结缡。

反对臣日寇,无惧血染衣。

死者并非难,处死者难矣。

凌迟无一语,闺中千古奇。

江苏师范大学

▲孙凤鸣纪念碑背面的华克之题诗

江苏师范大学

更多精彩推荐,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江苏师范大学新媒体中心

来 源| 学思阳阳微信公众号

撰 文 | 印少云

编 排| 林柯澄

江苏师范大学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江苏本科院校-江苏师范大学-微高校-院校号-江苏师范大学-印象学堂 | 徐州人物——刺汪勇士孙凤鸣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