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说:
在我校第二届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中,经遴选推荐、专家组评审、校教学委员会评议、网上公示,评选出校级教学成果奖14项。
其中法政学院《“五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建筑工程学院《面向工程应用的结构力学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实践》荣获特等奖,文理学院《校政企协同、分方向培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等4项成果获一等奖。
近期,小编将遴选部分获奖成果介绍给大家。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建筑工程学院《面向工程应用的结构力学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实践》教学成果。
成果内容
据社会需求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定位,为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和土木类专业“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培养模式,重构了结构力学课程内容体系,完善了教学资源,培育了课程教学团队。
01
构建了新型的课程内容体系
在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基本+提升”的新型结构力学课程内容体系,该体系由三个模块构成,即:结构力学(基础)模块、结构动力学(理论提升)模块和结构力学专题讲座(工程应用)模块。
结构力学
在同一时间段为全体土木类专业学生开设,按照“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的要求。内容侧重于结构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达到能够解决工程中量大面广的一般性力学问题的目标,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在满足培养方案要求的同时,以应用为导向,化繁为简,能满足应用技术型本科的教学要求。
结构动力学
为有更高要求的学生开设,理论提升模块可以让学生在深刻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而熟练地求解综合性和难度较高的结构力学问题。本模块设置为选修内容,由学生按个人需要选择。
内容方面涉及:结构力学的计算原理、结构动力学原理、同时补充矩阵位移法、结构的极限荷载、结构的稳定计算等专题。侧重于灵活性、技巧性的运用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选修该模块得到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结构力学专题讲座
侧重于解决工程实际当中的力学问题,研究生考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中知识运用能力提升的问题,如:针对工程中常见力学问题处理的专题讲座、针对结构力学考研题目的重点、难点的解析的专题讲座、面向江苏省结构创新设计大赛的新型结构设计的专题讲座和大创项目涉及的力学知识的专题讲座等。专题讲座既有每年固定内容的讲座,也有根据热点问题临时开设的专题讲座。
02
建设了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
据新型结构力学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团队完成了课用教材、学习资料和网络资源等教学资源的建设,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课用教材
教材以教学团队前期编写的讲义为基础,充分参考土木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在教学中不断调整内容深度、难度和广度,考虑到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最终形成《结构力学》教材,该教材做到内容精炼、通俗易懂、注重衔接、联系实际,同时又保持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被遴选为江苏省重点教材,已出版发行3000多册,先后被宿迁学院、徐州工程学院等高校选做教材。
学习资料
教学团队编写了与教材配套的学习指导书和习题集,制作了方便学生自学的多媒体课件,学习指导书明确提出了每章的学习目的、要求和基本知识点;然后对该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析,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在有些地方还丰富了教材的内容。
最后附上该章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熟练解析方法和步骤。自学的多媒体课件是讲课用多媒体课件内容的丰富版,学生可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的进行预习和复习,真实的还原课上情景的同时,极大的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网络资源
建成了结构力学校级精品课程,课程资源包括:课程信息、基本资源、教学录像、网上答疑、趣味专题和考研专题等板块。学生通过网络课程资源查找资料、进行在线学习,可以快捷地获取大量的课程信息。在满足基础教学要求的同时,开设了“趣味专题”板块以达到寓教于乐和知识拓展的目的,开设了“考研专题”板块以达到知识拓展等目的。截止目前网络课程的使用量已接近37万次。
03
培育了优质的课程教学团队
通过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积极引进人才,创造机会培养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走出去、请进来”与企业共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开设结构力学专题讲座,举办比赛等形式,初步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理论水平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强的结构力学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是省级土木工程专业优秀教学团队的核心成员。
团队现有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助教1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1人、国外访学1人。以参加讲课竞赛来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有3名教师连续获省级讲课竞赛特等奖。
成果的创新点
结构力学课程根据社会需求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定位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实践。
01
课程内容体系创新
构建了“基本+提升”型的课程内容体系。
原有的课程内容体系单一,统一的教学模式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提出了“基本+提升”课程体系,该体系分为三个模块,分层次、分时间开设,将有效的课内时间充分应用于基础知识的讲解,同时利用提高班以及课余时间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升。
这种课程内容体系革新了原有课程体系一刀切的粗放型教育,直面学生的基础差异、个性差异与需求差异,既保证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又能够使学生通过学习模块的选择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02
课用教材结构创新
突出了“应用为主、够用为度、注重衔接、联系实际”的教材结构。
教材创新:经典结构力学教材“重理论、轻应用”,与专业课程结合不够紧密,教学团队主编的教材依据“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的要求确定教材的内容,做到内容精炼、通俗易懂、注重衔接、联系实际。
教学团队编写应用技术型本科《结构力学》教材的内容时,特别注重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在阐述知识点时,特别注重突出其可读性、应用性、实用性。根据“够用为度”的原则,有的知识是一带而过。比如“简支梁的绝对最大弯矩”这一知识点,由于其仅比跨中截面的最大弯矩稍大一些(5%以内),在设计时常用跨中截面的最大弯矩代替,因此不用去讲述它的具体计算,点到即可,且不影响实际应用,达到繁简适度。
结构力学是专业基础课,基于后续专业课程的要求,教材重点说明了知识点与后续课程的联系,例如:在每章概述和小结部分注明本章知识点的应用和与后续课程的关系,在例题中运用从工程实例当中抽象出来的结构模型,以达到与专业紧密结合,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学会理论联系实际,锻炼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03
课用教学方法创新
采用了“演示法、案例法、讨论法、探究法”多种教学方法。
传统的结构力学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核心的授课形式,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法”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基础模块和理论提升模块教学中,教师针对课程的理论强、较抽象的特点,利用三维动画、小视频以及模型演示使学生产生直观感受。提炼出现实生活和工程实际中的趣味案例、典型案例,使学生在案例中了解结构力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进一步加深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的理解。
工程应用模块中,以校级“让鸡蛋飞”结构设计竞赛、结构创新竞赛、省级力学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土木工程结构创新大赛、BIM结构装配式设计大赛以及大学生创新项目为平台,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思考其中的力学原理、力学规律,从而探究并设计新的结构模型。
老师们的丰硕成果
让我们能享有这份珍贵的知识资源
我们奋斗的汗水让它更加有价值
好好钻研
追求更广的天空吧~
今天的我们都是追梦人
加油吧,伙伴们!
学校新闻
校党委书记顾晓虎到机关第二党总支
第一党支部上党课
10月28日上午,校党委书记顾晓虎到机关第二党总支第一党支部上了题为《守初心担使命强本领,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专题党课。部分基层党支部书记代表、机关第二总支第一党支部全体党员参加了此次党课学习。
在一个半小时的党课中,顾书记根据个人的学习体会,结合本人调研课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解。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第二,对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清醒认识我校干部队伍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第三,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第四,守初心担使命强本领,做新时代的好干部。
顾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需要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需要全校上下坚定信心,脚踏实地,坚信“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路一步一步地走。每一位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始终坚持快干、实干、会干,一步一个脚印,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梦想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信息来源 |教务处
责任编辑 |张欣雅
SQC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